王良金
(邵武市第五中學,福建 邵武 354000)
摘 要: 隨著教改和史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歷史老師應開拓進取,改進教學方法,發揮創造性,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能力、學生素質的途徑和辦法。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氛圍營造 興趣培養 教學方法
習近平主席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當前提倡歷史教學改革,隨著教改和史學研究的深入發展,歷史老師應該以此為契機,開拓進取,為筑好歷史教學的“高樓大廈”添磚加瓦,在處理教材、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發揮創造性,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能力、學生素質的途徑和辦法。
一、營造學校歷史知識的良好氛圍
學校有良好的歷史學習的環境和氣氛,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學習效率、學習成績會有很大的好處。如福建邵武五中,墻報上有很多有關歷史內容的材料,內容新穎,師生都喜歡看,這對營造良好的氛圍有很大的好處。
1.營造學校歷史知識的良好氛圍,必須依靠各級黨政部門的領導、教育部門的領導大力支持,如主辦各種歷史活動,組織集體學習,鉆研討論;組織瀏覽歷史古跡,為歷史老師提供歷史教學交流和切磋的機會等。
2.營造學校歷史知識的良好氛圍,必須依靠歷史教研組和歷史教師備好課,出好刊,組織歷史老師開課和集體討論,歷史老師應該發揮所長,如開講座、上好課等。
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方法
興趣是學習動力的源泉,“偉大的動力產生偉大的力量”。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加強歷史學習目的的教育,向學生轉授學習歷史的重要性,教育學生,歷史可以作為一面“鏡子”,對將來的執政、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有所幫助,可以把自己和古今中外的人物進行對比,學習別人好的方法和經驗,激勵自己去奮斗、去學習、去努力。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向學生灌輸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性,并講一些歷史偉人學習歷史的故事,如毛澤東、司馬光、郭沫若等人是怎么學習和精通歷史的,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變得更自覺和認真。
2.情境激勵法。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學習有直接的影響,以旁觀者的角色講授歷史,必然游離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之外,使教學變得單調乏味。教師要學會進入歷史故事情境的角色中,渲染課堂氣氛,巧妙構思每一節課的過程,用心營造輕松愉快的氣氛,用激情點燃每一位學生的情感細胞。對歷史重點內容作一些補充,在講解敘述的過程中帶上一些情節故事,進行一些繪聲繪色的描繪,從而使學生了解和感受歷史再現的過程,
3.歌詞助興法。歷史教材內容多,學生容易產生疲勞,甚至感到乏味,我們可以把歷史內容編成歌詞,傳授給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把紅軍長征的主要過程編成歌詞:“遵義會議放光芒,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彝水一曲民族歌,奮勇搶渡大渡河,敢攀雪山過草地,凱歌會師在吳起。”通過這首歌謠,學生大體記住長征的簡要過程,然后根據這個大體過程展開聯想,提高學習歷史的興趣,加強記憶。
4.游覽歷史古跡,觀看歷史文物助興法。游覽歷史革命古跡和到當地游覽地觀看歷史文物,對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有很大的幫助。游覽歷史古跡,讓學生為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文化而感到自豪,如到當地革命烈士園掃墓,講述革命烈士的故事。又如延平的學生可以到九峰山觀看歷史古跡,邵武的學生可以到和平古鎮、熙春園觀看歷史古跡,建陽的學生可以到麻沙尋訪雕版印刷技術,浦城的學生可以到溪蓋山看看,在看的過程中教師解說,這對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一定會有很大的幫助。
5.形象教學法。一定意義上說,實物演示、圖解說教是學生學習興趣的“催化劑”,可使他們學習興趣倍增,這是激發學生興趣的一個好辦法,因此歷史教師應盡量搜集史料,特別是搜集史料中的直觀形象的素材,如模仿制造的唐三彩等,在課堂對學生進行史實的渲染,加強形象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會有很大的幫助。
6.其他方法。如講歷史故事、觀看歷史題材的電視等,這些都是形象直觀教學,對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大有好處。
三、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健全發展
教學方法多樣化,課堂就會顯得生動活潑,對培養學生的智能、促進思維的不斷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我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認為采取以下方法比較可行。
1.講述法。將歷史事件的起因、發展到結果,從頭到尾,有條不紊地表達給學生,或對典型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環境進行富有時代色彩的描繪,以再現往事;或概括歷史要點,或提示歷史事物的性質,或揭示歷史的意義。在應用講述法的時候必須觀點正確,做到具有形象性、感人性,有激情。如在講解《佛教的誕生地》時,先從頭到尾把故事敘述一遍,然后概括佛教產生的背景、教義、教規及如何評論,在敘述的過程中帶有形象色彩加以描繪。
2.比較法。主要是進行縱向聯系的比較和橫向聯系的比較。縱向聯系比較法有利于網絡體系中“經線”的編織,構成歷史知識網絡體系,讓學生在這種“編織”中輕松愉快、系統地掌握知識,形成分析和綜合的能力,把握歷史發展的線索的基本規律。如歷史升學考試的第一輪復習,主要是讓學生再次認識熟悉以前學過的知識點,在第二輪復習中抓“點”理線,邊“線”成“面”,編織成一張歷史知識網絡體系,根據這個體系構成“縱橫”向的比較。
3.圖表應用法。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我經常應用圖表法,如在初三復習時曾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這樣的表格,在表格橫的第一排寫上秦、漢、三國、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遼、西夏、金、元、明、清、中華民國,在表格的豎行依次寫上:皇帝名、主要功績、政策得失、在歷史上的作用,讓學生找課本和資料填寫,從而對教材內容分析總結,以加深理解和記憶。
4.談話法。由教師問,學生答,這種方法有利于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它主要是師生之間對課本內容進行交流,主要分為啟發式談話、概括性談話和課堂討論等,要依教材的內容,靈活地采用。“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節其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選自《學記》),這反映了應用談話法在古代即有,我們應該靈活地應用好它,通過談話讓學生記得更牢。
5.史和論結合法。歷史老師照本宣科是不夠的,課本上的史料都很有限,應該尋找史料,尤其是結合地方鄉土的史料證明理論,這樣課堂就更有說服力。但是如果僅羅列史料,沒有很好地概括理論,也達不到教學目的,這就要求我們多搜集史料,熟悉課本的教材,從而更好地上好課。
6.啟發式教學法。讓學生參與教學,讓歷史貼近現實。在教學中應用啟發式教學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上各種主體面臨的是什么問題,應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中國歷史》第二冊第2課《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課,提出三個問題讓學生看課本、想問題。然后教師再回答,進行小結和評價。
7.應用電教法。應用錄像、電腦等影像進行教學,讓學生多視線、多側面、多層次地展現過去的歷史。我們必須學會應用計算機技術,如在講世界二戰時,先組織學習觀看二戰時期希特勒發動二戰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的錄像,然后在上課時講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
8.提綱法,教師可以把講課的內容列成提綱或板書成提綱,提綱往往是內容的歸納,應有重點和難點,使學生便于記憶。如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的過程,在提綱上概括為一個原因、兩個因素、三種途徑,這樣概括便于學生記憶。
9.評注法。針對重點和難點材料,教會學生在書本上或評或注,以強化理解,對一些課本上沒有解釋而又比較重要的歷史概念,可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在書本上或評或注,這樣便于記憶。
10.提醒學生采取的學習方法。“運籌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同樣也要采取好的學習方法,教師應交給學生學習歷史知識方法的金鑰匙,如期末復習采取多輪學習方法、重復記憶法、聯想記憶法等學習辦法,這樣學生才能提高學習成績。
11.采取研究性學習。其目的之一在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求學生學會學習方法,“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學生由機械被動地接受性學習變為靈活主動的創新性學習,其目的之二在于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如采用“多元化教學法”、“自主學習”學習法,學習的目的不是掌握具體的知識或結論,而是讓學生體驗研究的過程和研究的方法,培養研究的能力,開闊視野,發展創新思維。
總之,歷史教師應該樹立很好的教學信心,加強自身業務的學習和進修,教法多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搞好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推進歷史教學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雷建軍.學科教學詳解·初中歷史[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5.
[2]羅超,魏授章.歷史教材與教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
[3]楊有德,陳玉鑾.南平市中學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論文匯編[C].南平:南平市普通教育教學研究室,2009.
[4]周玉兵,陸嬡春.鼎尖教案·歷史[M].吉林:延邊教育出版社,2016.
[5]朱漢國,劉軍.歷史教師教學用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6]劉丹.初中歷史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嘗試[J].考試周刊,2017(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