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金
摘要:挖掘數學教學中的育美因素,是提高初中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讓他們更投入的學習這一學科,培養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創造性,從而提高數學素養。在課堂中有意識的將審美活動與認知有機結合起來,對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審美;初中生;數學素養
一提到數學,似乎呈現在學生腦海中的就通篇都是符號、公式和術語,顯得十分無趣,。初中的學生們只要一提到數學能力的提高,馬上想到的便是多做題,熟能生巧。可是,如果學生每天面對大量的習題,時間一長就開始厭倦,導致成績下滑,從而失去信心,如此惡性循環,勢必影響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如何才能提高初中學生的數學素養,激發學生的濃厚興趣呢?我的做法是堅持在教學中挖掘育美因素,展現數學中的美的元素,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內在驅動力,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展示數學知識的內在美,在審美中提升學生數學素養
數學的美,內涵十分豐富,既有外在的結構美、形式美,又有內在的規律美、特色美。只要我們從思想上、情感上以及從數學知識本身的特點上,和學生一起去分享數學的美,學生就一定能更加贊賞和品味到數學知識的絢麗和神奇之美。比如在師生共同學習“整式乘法”的教學中,我利用復習課讓學生進行了賞美活動。首先我讓學生工整正確的寫出所學的法則①: ,② ,③ ,④ 然后,我啟發學生:1、大家能從形式、結構上對比這4個法則有什么特點?美嗎?2、特別對比法則①和④,你發現了什么?其中各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聯系?美之處在哪里?
學生經過獨立思考和小組交流討論兩個環節之后,紛紛舉手意欲發言。學生甲:“老師,我發現法則①有2個相同的底數,沒有括號,則指數相加,法則②只有一個底數,有括號,則指數相乘”,學生乙:“老師,我發現法則①和法則④很相似,但特點不同,法則①中間是乘號,結果指數相加 ,法則④中間是除號,結果指數相減。”我順勢提問:“你有什么體會?”學生乙回答:“很容易,一對比就明白了四個法則,很開心” 。不經意間,數學知識的美就這么滲透到了學生的心田。此節課讓學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提高,有收獲,更有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情感。
二、創設審美學習情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之中
初中階段,在課堂上,教師要善于以生動多樣、感性化的教學方式去引導和激發學生,就能使學生無論是對具體的知識還是抽象的教學內容都能始終保持欣賞式的關注和審美之愉悅。
我曾經在講授二次根式 的化簡時,創設了一個學生熟悉而且喜歡的幽默情景。“同學們,《未成年人保護法》的核心內容是什么?”同學們馬上爭先恐后的回答:“保護未成年人”。“對了,《未成年人保護法》就是要把包括你們在內還未成年的小孩子們給保護起來,不受到外界任何的人為傷害,老師和你們的家長就是你們的護身符,是你們身邊的防火墻,讓你們能健康成長。”頓時,全班同學都開心的笑了。在接下來的訓練中學生們表現得非常順利,同時感受到自己的進步和小小成功的喜悅。這節課的學習成效十分理想。
在課堂上教師創設一個美好的情景和輕松的氛圍,不但能讓學生快速掌握枯燥抽象的公式和計算要領,而且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的美,享受到數學的美所帶給他們的快樂,從而能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數學的學習過程之中。我還曾經在完全平方公式的授課中利用一些詼諧幽默而且好說好聽好記的語言來表達公式,收到了出乎意外的好效果。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公式 。結果學生各敘己見,表達紛繁復雜且無韻味,最后我說:“你們聽我說,看看是否滿意:兩數和的平方等于首平方,尾平方,積的2倍在中央”。頓時教室一片掌聲,學生們十分興奮,不但覺得老師厲害,而且覺得數學的口訣太有意思了。
這正如斯塔爾美在他們所著的《中學教學法》中所說:“要讓你教的學科使人愉快,看起來是要把它包上糖衣,讓它具有吸引力。”如果是為了促進學習,必須把要教的東西包上糖衣,那么你就不應當吝嗇你的糖。
三、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呈現知識的形象美,提高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憑借多媒體直觀教學,是在教學中進行育美的有效手段。既可以展現高度抽象的數學知識,又可以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喜悅,從而產生美感。因此,教師就應根據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盡可能的選擇一些直觀教學手段,憑借一些軟件技術,盡量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使課本中的美看得見、摸得著,從而激發學生的情趣,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幾何圖形教學或函數圖像的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幾何畫板進行旋轉、抽拉、覆蓋等操作變化,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欣賞圖案的對稱美、形態美和內在美。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當普及的今天,我們教師可以把情景等教學內容制作成動畫課件,安排一定量的欣賞活動,,
四、提煉教學中的育美因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提煉教學中的育美因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
初中學生由于知識經驗、認識水平等方面的因素,我們不能苛求他們做出盡善盡美的創造。但是,對于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于美的追求意向以及躍躍欲試的創造愿望,教師應給予鼓勵。例如,在《平行四邊形的性質》的學習中,我用事先準備好的平行四邊形紙片讓學生自己進行剪、折、拼等實踐操作活動。通過這些操作活動,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平行四邊形的特征。然后我稍加歸納,把學生得到的不同結論加以整理,就讓他們得出了平行四邊形的全部性質。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創造性地把較生疏的平行四邊形轉化成自己熟悉的三角形,從而推出結論,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也感受到了數學的內涵之美。
(二)挖掘數學中的相似美,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上面這種把新的問題轉化成熟悉的問題來解決的思想方法又進一步帶到了學習矩形菱形的內容之中。譬如,在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性質與判定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菱形和矩形時,我引導學生采取了類比的方法。我讓學生按照平行四邊形的學習方法和思路,從邊、角、對角線這三個方面去對照和類比學習,從而探索菱形和矩形的特殊性質,特別讓學生去發現和對比菱形與矩形的性質與判定。結果,學生發現了其中驚人的相似和明顯的不同。學生說:菱形與矩形的性質在形式上很相似,幾乎一樣。特殊性質都是兩條,其判定也都是三條,但明顯的不同之處是矩形的特殊性在于四個角都相等(為90°),對角線相等,而菱形的特殊性在于四邊相等,但對角線相互垂直,……通過類比、對照,學生們發掘和感受到了平行四邊形和特殊平行四邊形之間的相似之美,不但理解和掌握了其特殊性質與判定,而且在后續學習正方形以及解決幾何問題的過程中顯得十分順利和輕松。
數學中有大量的相似性,數學命題的相似,數學關系與結構的相似,數學規律與方法的相似,教師利用這些相似性,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正確運用猜想、類比、歸納等數學方法去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同時還可以用相似美,去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好習慣,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和審美水平
現代教育認為課堂教學不是知識的傳遞過程,而是學生的發展過程;不是教師的教授過程,而是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教師教會的過程,而是學生學會的過程。學生學習知識,就是通過自己的思考,把前人的積累轉化為自己的結果。這個轉化,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去進行再創造。這就需要教師仔細揣摩教材,精心設計,合理引導,而且不斷提升自身的審美水平,才能使學生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從而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知識,得到收獲。
此外,教師新奇的思想,獨到的見解等,能使學生從心里佩服;端莊的儀表,大方的舉止,悅耳的話語,親切的情感都能直接給學生以美好的印象;組織教材的藝術,語言的藝術,使用教具的藝術,更能對學生產生巨大的魅力。這一切都能強烈地吸引著學生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最佳效應,從而使學生更加喜愛數學。
參考文獻:
[1]北師大版義務教育教科書
[2]《教師如何提高自身的業務能力》網絡文獻http://wenku.baidu.com/link?url=ALk_mv4RgQHc65Ij1GVKyVF1hOQTZDh6Mfbl5INTYiCcNajHz8Qg-aGBAn2yKe6kaxVMRIsgIvmvR89IBm4c4gs_tDHgItsg9OervvOZhPa
[3]《小學生數學素養培養之我見》謝淑妤,網絡文獻http://wenku.baidu.com/link?url=pegwF10UjgS1w4wMm2klzzIEc9_G9GnuHOvp4c0I9ZdLlJxgzSfFzkuzhpQi9elYlkJG0YDvC58twyieXlMPCe6Wwj16YNNGHvK1SJ93jW
[4]《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周為民,網絡文獻http://www.jxteacher.com/yingning/column 37538/91c 8417 b-1584-4121-8a9e-599058b162ae.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