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平
有關教育理論表明,在習作過程中,學生不僅是一個被評的客體,更應是評價的積極參與者。教師要在作文批改中,逐步形成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的多向促動關系,使作文批改臻于學生自主操作的范式。為此,我們結合教學實際,探討了一種作文批改的“四互法”。
1互定標準
每次批改時,我們引導學生在嚴格掌握共性標準(評改作文的一般要求,例如內容、結構、語言、書寫等)的前提下靈活處理特殊情況(某類文體的某個或某些相關要求)。我們分兩步付諸實施:起初,教師適當引導學生回憶、復習有關作文知識、規律、組織全體學生商討決定相應標準;往后,教師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交換意見直至明確批改要求。
2互改習作
開始正式批改時,一般有三個步驟:一是先由一個同學批改本組內一個同學的作文:改正錯別字、改通語句、改妥標點、寫好眉批及總批、給定等級。二是再由兩位組長把關,復改自己以外的作文,不只對作者而且還對初評提出補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見。最后教師對全部作文,特別是學生吃不消的作文進行總體把關,了解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狀況,摸清行情,積累材料,為相互指導作必要準備。
3互談體會
這是“互動”時不可缺少的環節。其意義在于擴大“互動”交流,加強評改者與評改,習作者與評改者,習作者與習作者之間的多向“對話”。操作時可分兩個步驟:一是小組內交流。先讓習作者與初評者,復評者以及教師“對話”,或談在某一細節存在的疑惑,或談在某一方面得到的啟發。二是小組外交流。統一安排時間,由各小組推派的代表就習作者和評改者雙方取得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在全班范圍內取得“互動”效應。
4互推佳作
這也是“互動”時必不可少的環節。其意義在于:互改成果,推出范文。互推佳作應體現以下兩個原則:一是鼓勵性。每次作文,小組內至少要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學習。那些寫作水平一直比較高的同學,當然應鼓勵其“冒尖”;那些小組內一直無緣入“圍”的同學,更應予以“關愛”,鼓勵其“出墻”。二是集體性。謄寫或打印前,習作者須按初評、復評以及師評意見自我修改,然后提請組內同學再次修改;謄寫或打印后,全班同學以及教師進一步提出完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