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維忠
摘要:文章主要針對苗族小學語文教學展開教學研究,苗族小學語文教學期間,因為對漢語的掌握比較少,特別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若是在教育中全部用漢語進行教學,學生接受上會遇到問題,所以結合這種現狀積極采用雙語教學方式,將苗族語言與漢語之間相互交融的形式展開,從苗族小學語文教學問題,以及相關優化措施等方面展開深入分析以及探討,主要目的在于更好的推動苗族小學語文教學的進步。
關鍵詞:苗族與漢語;雙語教學;研究分析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國家的強大,越來越重視教育的進步,我國積極開展新教育改革,針對農村教學等提出重要的發展。尤其是偏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小學語文,是其他教育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學生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機會,苗族的小學學生在入學之前基本沒有接觸過漢語,大山里的孩子基本沒有接觸過外人,所以若是在課堂上全部用漢語進行講課,他們基本聽不懂,因此積極采取雙語教學的方式,這樣才能讓學生聽得懂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苗族小學語文教學現狀
對于遠處山區的孩子來講,沒有接觸過外界的人,所以對于普通話沒有任何的了解,特別是少數民族的孩子,家長并不會著重在這方面展開教育,所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若是教師全部使用普通話進行講解,學生基本不能很好的理解,尤其是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講,更是非常困難。據調查分析發現,我國很多少數民族在語文教育上基本采用雙語教育的方式,教師根據教學需要,將普通話與苗族語言之間相結合,同時這也是新課改非常重視的內容[1]。新課改之后,對于鄉村教育以及少數民族教育等提出很多改善措施,為少數民族教學指明教育方向,積極采用雙語教學的方式,幫助學生在苗族語言上以及普通語言上建立緊密聯系,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在雙語教育的形式應用之后,小學語文教學質量以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等都得到很好的提升。當然這屬于探索階段,所以還需要根據教育的需要進行不斷創新,進一步推動小學語文教育的進步。
2.雙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2.1建立科學明確的教學方法
對于苗族兒童來講,很多都屬于留守兒童,所以在很多方面需要教育給予更加適當的關心,利用科學的方式展開教學,其中比較常用同時效果非常顯著的教學方式主要是雙語雙文四步轉換形式。首先是將教材內容變換成雙語雙文的形式,在剛剛步入學校期間,將漢語文教育轉變成苗族語言的轉變啟蒙形式,在一年級的第一學期學生先接觸苗族語言,利用苗族語言進行學習,加強對苗族語言的音節等認識以及掌握,同時提升學生利用苗族語言對文章的閱讀能力,在此鋪墊下,逐漸開始由母語口語教育變成書面教育形式。其次是在一年級的第二學期,繼續鍛煉學生的苗族語言寫作能力,在此基礎上,開始利用苗族語言與漢語拼音書寫的轉換形式開始想學生灌輸漢語拼音,保證苗族語言與漢語拼音之間的一致性,提高學生將苗族語言變成漢語拼音的能力。再者是從二年級開始,逐漸進行大量的苗族語言轉變漢語拼音的教育,采用雙行文章的方式進行上下轉換,閱讀漢語拼音發出普通話,利用苗族語言對普通話進行翻譯,展開大量的雙語翻譯訓練,逐漸將苗族語言能力轉變成漢語學習。最后是學生識字過程中,上方應用漢語拼音作為標注,下方利用苗族音節進行翻譯,根據字體的形態以及結構等指導學生進行識字,利用兩種拼音的閱讀能力實現學生能夠在語文學習中一目雙行,能夠自動轉換苗族語言與漢語之間的互動,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大海睡了》期間,教師首先需要設定教學目標,將其中的生詞生字等利用苗族音節的方式進行標注,上方在標注上漢語拼音,保證學生能夠熟練掌握生詞生字的讀音,并且利用轉換的方式理解其中的含義。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利用苗族語言朗讀詩歌,在根據漢語拼音的引導有感情地將詩歌進行背誦。幫助學生樹立更好的學習習慣,養成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教師在教育中首先利用苗族語言的方式提出問題,學生需要做出兩個答案,首先是用苗族語言進行回答,在回答之后再用漢語進行作答,這樣不僅鍛煉學生的反應能力,又能夠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
2.2科學選擇教學內容
在進行雙語教育期間,對于教學內容以及教材等需要提升重視,首先結合雙語教育的需要,積極發展本民族語言教育,在熟練掌握本民族語言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漢語教育,在教育過程中,還需要結合苗族語言教育的需要,逐漸過渡到語文基礎教育中,利用苗族語言過渡的方式對學生展開漢語教育,能夠減少學生的敏感度,學生利用遷移的方式對漢語進行掌握,促進語文教育的進步以及發展。
教學內容的選擇是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動力,特別針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講,教師一定要科學合理的組織教學內容,逐層對教學知識進行介紹,這樣才能保證學生能夠產生濃厚的學習積極性,將學生帶入到學習中。語文一直是其他學科教育的基礎,所以教師需要注意從教學內容方面展開詳細介紹,盡量選擇適合學生,學生在接受起來比較容易的內容展開雙語教學,這樣才能保證學生適應新接觸的知識。
例如:在學習《世界多美啊》這節課程期間,教師首先需要對教學內容等進行了解,對于少數民族的學生,特別是大山中的孩子來講,其實都非常向往外邊的世界,就像這節課程講解的內容一樣。整篇教學內容利用非常質樸的語言,將自己真摯的感情進行表述,同時又表達了現在的兒童對世界的向往。學生通過文章的閱讀,將其中不認識的生詞生字等提出,教師詳細解釋,學生用苗族語言將教師指導的內容進行闡述,同時利用雙語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對詩歌進行背誦。教師結合當地的各種民族風情以及文化作為基礎,減少學生在學習上產生的陌生感,比如說學生生活的地區建立一些旅游景區等,教師可以利用語文教育的方式,組織學生進行積極實踐,學生之間生活中的溝通基本是應用苗族語言,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指導,試著用漢語的方式進行溝通,了解我國的各種漢文化,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對學生展開教育。同時還能夠在其中進行相互轉換,這樣主要是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其中的知識點。
2.3創新語文教學模式
雙語教學是針對偏遠地區以及普通話接觸比較少的地區,這些地區的孩子很多都屬于留守兒童,或是沒有到過外面世界的孩子,所以結合實際教育需要,展開雙語教學。在實際教學中也需要教師注意,一定要保證選擇恰當的教學模式,這樣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并且還需要注意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利用情景教學或是合作教學等不同的方式,更好的改善山村語文教學問題。
結束語: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教學一直是新課改非常重視的問題,采用雙語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育,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等積極探索恰當的教學方式,進一步促進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雷靜,李清廉,賈學卿. 如何利用雙語教學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 高等教育研究學報,2012,02:109-111.
[2]何雪梅. 論雙語教學潛在資源的開發和利用[J]. 黑龍江高教研究,2007,09: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