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禮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要關注每一位學生。因此,作為農村小學數學一線教師,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應該盡量避免兩極分化現象,這也是擺在一線教師面前的一個值得思考的課題。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小學數學學生兩極分化的原因分析。
1.教師因素
因為我們有些教師只對優秀生感興趣,上課時就只關心他們,每次在課堂上的提問都是請優秀生來回答。卻把哪些學困生放在了另一邊,也不管他們是否能不能聽得懂老師的講解,只要他們不影響課堂教學就好。日來日去就造成了他們對學習不感興趣,從而成績一天比一天差。
2.學生因素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是學習的主體,一切教育成效都要通過學生才能表現出來。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受到原有知識、興趣、個人特質、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影響。同樣也因為有些學生因家庭的情況小學幾年就轉了好幾個學校,學習的知識沒有連貫,所以學習成績跟不上。可見,學生的學習成績兩極分化與學習興趣有著密切的聯系,
3.家庭因素
有些家長就只顧自己做事,把孩子送到學校就是老師的責任,平時也不管不問,所以也是成績差的原因之一。
二、小學數學學生兩極分化的對策
1.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如果能在學習數學中產生興趣,就會形成較強的求知欲,就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可采取適當方式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如: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發揮趣味數學的作用;提高教師自身的教學藝術等。
2.融洽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培養學生的興趣大有幫助。因此,教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普遍關心學生,尤其差生,同他們交朋友,不要歧視他們,不要動輒訓斥他們,常鼓勵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熱情。對差生要采取寬容的態度,可以在課后個別糾錯,千萬不能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和自尊心。經常用“心”去關注這些學生,給他們以自信,給他們鍛煉的機會,幫助他們證明自己,建立自信。
3.發揮人格魅力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領導者和管理者,其人格是一種巨大的潛在精神力量,具有很強的說服、教育能力,是影響學生情感體驗、制約課堂心理氣氛的重要因素。所以教師要不斷完善自我,終身學習,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形成和發展優良的個性品質。
課堂教學過程不僅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也是一個師生進行情感交流及認知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贊可夫的心理實驗表明,教師的良好情緒,會使學生精神振奮;教師的不良情緒會抑制學生的智力活動。因此,教師要努力創造融洽、活躍的心理環境,以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建議教師:
上課做到和顏悅色,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保持微笑的表情,使用激勵性的語言。
保持高昂的情緒,全身心投入。
善于用語言、動作、表情、眼神表達對學生的贊賞。
4.進行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能使學生互相取長補短,縮小兩端學生的差距,雙方都能獲益,尤其對后進生有很大的幫助。在以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中,基礎差的學生跟不上,但又不敢問,也沒機會問。問題得不到解決,月積日累差距越來越大。假如進行小組合作學習,他們就有可能在自己熟悉的小團體中提出問題,因為小組討論學習的氣氛有助于緩解內心的緊張情緒,使他們敢于提出問題,并且小組的集體智慧有助于問題的解決。同時對提供幫助的同學來說也是一次鍛煉。雙方都會有合作成功的喜悅。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小組人人去肯想,肯動腦筋,讓他們在課堂上會想,會說,會做。為差學生提高學習成績創設成功機會,進行分層教學,分層要求,精心設計練習,使每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人人享受成功的喜悅。根據小學生不能長久堅持學習,愛動,精力不集中的特點,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用生動的語言,恰當的比喻,直觀的演示,形象的圖畫,啟發性的提問,變化多樣的教學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徹底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傾向,使教學本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更要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5.創設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由此可見,學生只有自主學習,善于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創新。這就要求老師善于創設開放性的教學環境,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寬松的思維氛圍,努力保護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記得前幾天聽過的“年、月、日”這堂課,教師在解決一年有幾個月和每個月分別有幾天這幾個知識點之后,拋給學生這樣一個問題:對于之前我們講的這些知識(手指著板書)你有什么疑問嗎?我猜想教師接下來肯定要解決2月這個特殊月的問題了,那還了得,老師給的范圍這么大,學生肯定會提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比如:為什么大月是31天,小月是30天;為什么一年要365或366天呢?等,但是就不會提到教師所預設的問題的,沒想到問題拋出之后,第一個學生站起來之后一針見血地說“為什么2月有時是28天,有時是29天呢?”這個問題真是提得好啊,他一眼就看出2月的特殊,這是個善于觀察的孩子,這個問題不但讓這個環節自然地過渡到解釋2月的特殊性上,還激起學生接下來的學習興趣,因為這個問題是他們自己的疑問,是在解決自己的困惑。教師的這一問題真是一舉兩得啊,巧妙!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課堂教學應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水平和教學目標,對課本內容作相應的調整和組合,注意內容的難度和坡度,以適應各層次學生的水平。在課堂提問中有意識地讓各層次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并讓學生感覺到學有所獲。
6.完善教學評價
(1)尊重每一個學生,堅持多元評價。
教師衡量學生智能的標準不能太單一。多元智能理論分析:有些學生可能語言智能不突出,但運動智能非常出色,有些學生可能數理邏輯智能不突出,但音樂智能非常出色。作為教師,我們不能簡單地以語文、數學考試成績去衡量學生。
(2)評價要因人而異,給學困生創造成功的機會。
我們對學生的要求不要一個標準,要根據不同的起點,不同的情況分類評價,這樣才能讓每一個孩子通過評價看到自己。
總之,教無定法,學無定法,在數學教學中,防止學生學習成績兩極分化也一樣,需要教師的不斷學習,不斷嘗試,不斷創新,也需要學生本人的努力,還要家庭的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