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靜
作為21世紀的教師,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還應教給他們的學習方法,古人說:“授人與魚,不若授人與漁。”由此可見,教師要重視學法指導,教給學生學會學習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終身受用不盡,才能成為社會所需要的開拓型人才,才能在社會的激烈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作為今天的學生,在家就是寶貝,一切事情就是大人搶著干,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學生根本沒有動腦筋。既然如此,那么,我們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又如何開展學法指導呢?我從教這些年來,在工作中不斷的總結和摸索,我認為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有如下幾點。
一、合理分配時間
課45分鐘,一個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鐘左右。而對于低年級的小孩子來說,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就更短了。這也就意味著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更要突出重點,而且要采取各種教學方式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根據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讓他在有效的時間里發(fā)揮他的潛力。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一定要注意一些時間限制,連續(xù)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教師應該注重設置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對學生學習知識、形成能力和提高認識真正起作用的時間,并充分利用好這些時間。合理分配教師活動和學生活動在一堂課中的時間。教師滿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學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費課堂教學時間。
二、傳授基礎知識
標點、字、詞、句、段、篇的學法指導,低年級是小學階段識字量大的階段,要教會查字(詞)典。中年級以句、段為指導重點,高年級以篇章結構、文章訓練為重點。根據教材結構特點,中高年級每冊教材七個單元,互相獨立,又互為整體,每單元遵循著一個由“教——扶——放”的過程,精講課文教者在“傳道授業(yè)解惑”同時注重“學法”滲透,利用教師的學法指導去學習課內自學課文,教者只要恰當點撥。最后讓學生課外獨立閱讀第三類課文,是學生運用“學法”的階段。語文課是教者傳授知識的主要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者應根據不同的知識點傳授,滲透學法,讓學生“知其所以然”。如,講授《桂林山水》一文,分析桂林的山有三個特點:奇、秀、險;要求學生依同樣的方法自學下一段,桂林的水也有三個特點:清、靜、綠。作者運用了“抓住特征,分步描寫”的方法,學生通過學法指導練習學法,最后掌握學法,讓學生體會出:描寫自然景觀,要抓住它的特征分層、分段敘述。
三、進行回顧小結
通過第一部分的學習,學生積累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如果不及時加以指導和歸納,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他們對學習方法的認識就不能深化,也就達不到掌握技能方法的目的。因此,當學生對學業(yè)法的感性認識達到一定的程度時,教師要及時引導他們對第一部分的學習過程進行簡要回顧。使其從回顧中發(fā)現和領悟學法,再用一定的方式指導學生將發(fā)現的領悟到的學法歸納出來。使他們對學法的認識更加清晰和深刻。
如,在學完《江畔獨步尋花》這首詩后,我就問學生:“我們剛才是分了幾個步驟來學習這首詩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做的?”通過回答問題,學生對剛才的學習過程進行回憶思索,把發(fā)現和領司到的學法簡明準確地歸納出來。
四、注重社會實踐
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實踐的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習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注意積累,能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語文的規(guī)律。因此,教師要注重積累的途徑。學習方法即可以來自教師的教法,也可以來自教材的編排,還可以來自學生的相互交流。如通過主題班會、座談會、經驗介紹會、作品展覽會等形式,讓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實現相互交流的模式。通過交流,教師可以從中發(fā)現優(yōu)秀的學習方法并幫助加以總結,推廣到適用的范圍。
學生都希望自己成績優(yōu)異。但是學習方法正確與否,對學習效果影響很大。學習方法對頭,學習就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還得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方法,大膽進行實踐。例如,教學《有趣的生物共棲現象》一文,首先,我讓學生回憶并說出以前學過的讀書方法,并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性地板書出來。如:朗讀體會、分角色表演、扮演解說員、抓住關鍵句子和重點段落理解等。然后,我讓學生快速閱讀這篇文章,自由選擇恰當的學習方法。有的選擇表演、有的選擇朗讀、有的選擇解說……他們各自尋找自己的學習伙伴,以求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一陣忙亂之后,學生粉墨登場。他們按照自己的方法有板有眼地當起了小老師。孩子們生動的表演,投入的解說引起一陣陣笑聲,也贏得一陣陣掌聲。三種生物共棲現象在孩子們心中扎了根。
五、鼓勵學生質疑
思考和質疑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質疑是動腦思考的結果,也是學生創(chuàng)造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例如,《誠實的孩子》一文,在講到第三自然段時,有個細心的小女孩提了個問題:“為什么姑媽問花瓶是誰打碎的時候,表兄妹回答‘不是我,句末用的是感嘆號,而列寧回答‘不是我卻用的是句號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馬上做了個小實驗,指著一塊本來破碎的玻璃問一學生:“是你打碎的?”學生不假思索地無憂論文網說:“不是我!”這時學生明白了文中感嘆號表示表妹沒有打碎的語氣十分肯定,列寧的回答用句號,表明了他撒謊,語氣不十分肯定。這時學生感受到了自己提問與自我解決問題的樂趣,于是紛紛舉手提出自己心中的疑問,共同討論并得出了較滿意的答案。可見在教學中,教師鼓勵質疑,會大大增強學習的積極性。
六、運用電教媒體
現代教學媒體主要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錄像、電視、計算機等。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小學語文教學可通過光、影、像、色、動等多個角度來刺激學生的感官,直觀性很強,極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集中其注意力,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知識。例如,一年級識字課,老師可以編制識字測試課件,讓學生在微機室自己測試前幾天學過的生字,測試的形式有聽音選字、部件搭配、判別筆畫、選字填空、正誤比較等。根據學生的測試結果,可得到計算機獎勵:大紅花并伴有一首優(yōu)美的樂曲;“還不錯,要更加努力!”的評語;“前面的內容沒學好,請復習!”的要求。使以往枯燥乏味的識字課變得津津有味,學習過程中學生還能不斷得到計算機的鼓勵和表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習興趣都能充分地調動起來。
教師要善于把握小學語文學習的特點,在教學中加強學法指導,切實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這是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