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東
摘 要: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廣大人民的人文環境意識也在逐漸增強,在此種背景下,林業工程建設也開始受到了重視,并且在近年來的林業發展過程中逐漸成為城市化建設中的熱點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樹木的養護和管理是樹木健康生長的一項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就將從養護樹木的角度上展開研究,對林業工程樹木養護管理技術中的要點進行詳細分析,希望在今后我國林業發展過程中,本文能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關鍵詞:林業工程;樹木養護;管理技術;運用
中圖分類號:S718.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82
樹木的養護和管理是樹木健康生長的一項重要前提,近年來我國林業工程在社會進步的推動下逐漸發展,但是在對樹木進行養護和管理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問題需要解決,如果不將問題及時進行解決,將對我國林業發展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本文就將對林業工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詳細分析,全面探究養護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技術,并全面闡述先進技術的使用方式,通過構建起更為完整的工作體系,進一步強化這項工作的實際工作效率,從而為我國的林業發展奠定良好基礎[1]。
1 我國林業工程的發展現狀
林業工程主要是針對樹木的生長和種植進行的綜合研究,對播種環節中的土地情況或是自然環境做出相應分析和工作規劃,進一步對種植工作的流程進行完善,將其向著更為科學的發展進行發展。森林資源作為一種可再生資源,能對空氣質量進行有效凈化,同時森林資源還將有效弱化風沙,減輕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影響,對水源有著良好的儲存作用,是一項極具經濟價值的重要環節。所以,林業建設質量的好壞,將對我國的經濟效益、社會生產和環境效益產生直接影響作用。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林業工程逐漸將森林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作為應用重點,但是實際取得的效果并不明顯,很多地區仍存在病蟲害影響,嚴重制約和影響了林業工程的開展,更不利于樹木種植工作的平穩運行[2]。
2 樹木養護的技術方法
2.1 對土壤中的含水量進行合理控制
樹木想要正常生長,對水分也是有著一定要求的,如果土壤中的水分含量過高,將使得樹木根系中的水量過大,易出現根部腐爛的情況,嚴重的將出現死亡的情況。而如果對樹木中的水量給予過少,就會導致根不在土壤中吸收不到充足的營養,因此這個時候就需要樹木消耗自身養分保持水分的平衡,長時間缺水將對樹木自身的養分過快消耗,最終仍然會出現死亡的情況。因此在進行樹木養護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項環節就是保持水平的合理控制,既不能過多也不能過少,才能保證樹木的正常生長不受到影響。
2.2 及時進行肥料供給
在對樹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對于一些大型喬木,在肥料要求上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在喬木的生長過程中,因發展不夠,因此其需要從某一個固定的區域中對肥料進行吸收,所以這也要求相關的養護人員在對肥料進行釋放的過程中應該加強對肥料的管理,保證其能得到充分的養料補給。同時在對肥料進行釋放的過程中,還應該有針對性的加強有機肥料的釋放,要相應的避免采用單一肥料對樹木的長期使用。在對有機肥進行釋放的過程中,專業養護人員應該肥料充分腐熟,在這個基礎上在對樹木進行施肥才能保證其對肥料進行有效吸收。同時在進行施肥的過程中,還應該對施肥的時間進行合理掌握,一般情況下,需要在白天進行施肥,在施肥之前要及時觀看天氣預報,避開陰雨季節,因為在陰雨季節進行肥料釋放將對肥料的濃度起到一定稀釋作用,很容易對樹木正常的養分需求造成不利影響[3]。
2.3 病蟲害的防治工作
在樹木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項十分重要的環節,因此應該進行針對性和科學性的治理。在對樹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存在一定特殊性,因此在對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應該盡量減少大面積的農藥使用或是化學制劑的使用,盡量選擇不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生物治理方式。針對樹種的不同,引進相應的病蟲害天敵,從而有效對病蟲害進行控制。但是如果當生物治療手段不能很好地對病蟲害進行治理時,也要相應地采用物理或化學手段進行治理,防止大面積的病蟲害對樹木健康產生影響,最終對養護和管理工作起到不利影響。
3 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林業工程在社會進步的推動下逐漸發展,樹木的養護和管理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通過筆者對黑龍江地區實際情況的研究,發現這項工作在實際開展過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如果不將問題進行及時解決,將對樹木種植和生長產生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有效提升樹木養護工作質量,本文也提出了一些想法,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人們能對這項工作的開展引起更大關注。
參考文獻
[1]寇宏寶,王建山.林業工程樹木養護管理技術的運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5,31(13):180.
[2]寇宏寶.林業工程樹木養護管理技術的運用[J].農民致富之友,2015,55(11):211.
[3]郭云飛.試論林業工程樹木養護管理技術的應用研究[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9(1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