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偉位
初中語文作為學習其他各門科目的基礎學科,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會學科科目的理解方面,扎實的語文知識和良好的語文素養是學生理解思想內容,組織整合人文知識的基礎。在自然科學學科科目的學習方面,文字作為教材的基本組成元素,學生必須以一定的語文學科基礎為工具,對題目進行精準的把握和理解才能進行題目的思考和解決。因此,對初中學生的語文課堂學習要格外重視,教師要充分調動自主能動性去發現、分析、總結課堂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各種方法有效解決,形成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管理氛圍,為學生和教師的共同發展營造良好的空間。
一、提高個人素養
教師的個人素養,分為專業內涵和個人魅力。首先,教師的專業素質內涵是教師建立在課堂管理中領導地位的主要基礎。一定程度上,教師的知識積累和專業素質,如教師文化專業知識,教學水平技能等,會產生學生對教師的崇敬,提高在學生中的教師權威的樹立,而使學生和課堂氛圍更加圍繞教師的主題進行,提高課堂管理的效度。其次,教師課堂管理風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教師的人格魅力。教師自身的個性特質,品德修養等都會對學生有顯著的影響作用,更加吸引學生對教師的喜愛,從而遷移到課堂效果情景等的注意集中,簡化對課堂管理復雜性的處理。
另外,在外在因素的作用中,影響教師課堂管理發展主要是初中學生的個性特質和需要與課堂的隨性發展。初中生在個性發展和需求上發展迅速,并各有特色,可能就會對課堂的進行有一定的制約,或積極以對,或消極無趣,而研究表明,獲得教師的關注鼓勵和贊許是學生的一種基本需要。初中語文課堂的特別性,情境性都很能激發起初中生的興趣,可能就會導致課堂整體走向有一個開闊的未預設的場景,對教師課堂管理產生不確定因素,那此時如何有效的促進他們對課堂及其內容的參與度,并很好地把握住教學活動實施的整體脈絡,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
二、細化政策法規
建議國家修改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教師資格條例》等有關教師準入的法規,將教師課堂管理技能明確列為教師職業準入關卡,對教師課堂管理技能應達到的水平、實踐的管理能力等方面做出明確規定,通過法規的限制,使師范院校將課堂管理的理論學習和行為訓練納入到課程體系之中,非師范類學生在獲取教師資格證書時通過課堂管理課程的培訓和考核,通過實習課程加強職前教師的課堂管理實踐能力,使學生在走上教師崗位時不僅能夠較熟練地進行教學活動,而且能夠對課堂管理問題形成較系統的認識,并具備初步的課堂管理能力。同時,國家要盡快完善和細化我國教師繼續教育的法律體系,將教師課堂管理技能的培訓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必修內容納入教師培訓法規,培訓結束后,教師在理論和實踐上通過考核要求,取得相應的證書,凡是培訓不過關的教師,應調離現崗位。
三、尊重學生感受
按照建構主義心理學的觀點,每個人都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構建對事物意義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比如,學生寫同一個題目的作文,由于原有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的不同,寫出來的往往千差萬別。相反,如果一道閱讀練習題,學生的答案是惟一的,學生的作文千篇一律,對同一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前后幾個學生的回答理解一致,那倒是極不正常的,違背語文教育規律的現象。這個時候,我們就愛引導學生用發散思維的眼光,盡量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感受體悟,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在《勇氣》這一課,我問學生這樣一個問題:你認為題目的“勇氣”指什么?有學生說是美國傘兵第二次“求生”的勇氣,有的學生說是法國婦女救人的勇氣,而有的同學說那個美國傘兵身上沒有勇氣,只是自私。作為老師,我不能說誰的觀點正確,誰是錯誤的。最后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請大家各自對“美國士兵的第二次求救也是勇氣嗎”發表白己的觀點,以《我的觀點》為題,談談自己的想法。
四、利用體態語言
體態語言是指通過身體的各種動作代替語言,借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廣義上包括面部表情、身體和四肢所表達的意義。教師的體態語言具有情感交流、心理暗示、豐富和活躍課堂氛圍等的巨大作用。教師的體態語言好比音樂會上指揮家的手勢,能起到組織協調全場的作用。教師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能傳達管理信息,是課堂上師生互相感知的意識信號。
五、調控課堂節奏
教師應注重教學環境的空間設計,將每個學生置于自己的視野范圍內。能夠靈活地與每位學生順暢交往,而不應該高高在上。學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過于死板,應方便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在時間上,要最大限度地少浪費時間;把握最佳時段,優化教學過程;保持適度信息,提高知識的有效性,并提高學生的專注率。人的大腦活動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總是興奮——抑制——興奮相交替的。因此課堂的節奏也應該是變化的,這就要求教師安排內容要錯落有致,分配時間要大體適當,平緩中偶有高潮,這樣的課堂與人的心理特征相吻合,自然能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六、進行快樂教學
語文學科是一門跟我們的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學科,“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一旦讓學生覺得學習語文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建立起這種愉悅感,那么再學習起來必定事半功倍。
而培養這種愉悅感的前提條件是要有能足夠吸引學生的地方。這難免就對語文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僅要博學多才,還要創意無限。好奇是初中生的共同特點,對新奇事物的興趣是他們關注這節課的第一步。在課堂上,老師的一個別出心裁的導入語,一個出人意料的教學工具,一個不同凡響的語言設計,甚至即興說出的名言警句和古典詩詞,這些都會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比如,在學習《楊修之死》這篇課文時,在對課文有了大概了解后,可鼓勵學生為楊修寫一篇墓志銘,讓學生自己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對楊修的認識,各抒己見,不拘一格,寫出對楊修的功過評論,最后評出最優秀的一篇在課堂上展出。
總之,在新課程改革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如果少些限制,多些引導;少些包辦,多些自由,我們的學生才會越來越喜歡語文,我們的語文課程才會真正體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