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勁松
內蒙古資本市場存在的金融風險問題探討
郭勁松

當前,我國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緩中趨穩,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質量和效益提升,結構繼續優化。但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依然復雜嚴峻,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風險,宏觀調控和金融改革工作任務依然繁重。
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和互聯網金融的崛起,金融市場涌現出大量“跨界”融資的模式,銀行、資本市場和保險業界又呈現出混業經營的局面,大金融時代以前所未有的形態形成。除了監管,各地區在金融發展上也表現出極大的不均衡。發達地區先知先覺,盡享制度改革帶來的紅利;落后地區成為紅利的提供者,在熟悉和追趕的過程中付出相當大的代價,馬太效應在國內金融領域的集聚效應更加明顯。
內蒙古資本市場的顯性風險,主要是指經濟主體既有合法利益受到或可能受到損害的情況,主要有:
(一)非法證券、期貨詐騙現象時有發生
近一時期,典型風險是非法期貨交易又死灰復燃,且違法違規手法花樣百出,使得投資者經濟損失和國家金融風險日益擴大。從事違法證券期貨活動主要類型有:不具備資格企業非法從事證券和投資咨詢業務、非法境外黃金期貨交易、二元期貨對賭交易、以商品現貨為名的違法期貨交易等。由于內蒙古金融環境欠發達,人口分布分散,非法證券、期貨詐騙成本較高,自治區投資者目前受到的影響較小。
(二)非法集資蔓延態勢不減
我區非法集資急劇攀升的總體勢頭雖有所遏制,但案件總量仍處于歷史高位,大案要案頻發,各地存量案件化解緩慢,新發案件不斷積壓,化解處置壓力較大。由于非法集資組織化、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線上線下相互結合,蔓延擴散速度加快,當前區域性風險較為集中。犯罪分子假借迎合國家政策,打著“經濟新業態”“金融創新”等幌子,從商品營銷、資源開發、種植養殖等“實體經濟”向違法私募基金理財、股權眾籌、上市掛牌前增發等純粹“資本運作”轉變,投資者辨別難度加大,消費返利入股投資、養老入股投資等新型犯罪層出不窮。《處置非法集資條例》目前正在國家層面制定,出臺后對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會提供有利的法律制度保障和支持。
(三)債券違約風險案例逐漸增多
2017年以來,在人民銀行、地方政府、交易商協會、證券交易所等部門的共同努力下,地區金融生態得到了很大改善,但內蒙古2016年至今,已經發生4起信用債、1起資產證券化違約,1起資產證券化違規。在全國直接融資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自治區增長速度出現了負數,占比在全國排名也淪為倒數第一。目前支撐債券信用資質的不是國內市場融資環境,而是自治區企業經營狀況和信用環境。在債券市場新常態下,融資發行企業應該積極主動管理流動性風險和信用風險。
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可以充分的了解、認識自己,對自己有很清晰的定位,通過對于自身的定位能夠確立生涯目標,隨著個人的不斷進步,職業生涯也會更加完善,進行職業生涯規劃也會更加健全。[4]
(四)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場所創新乏力,未經批準現貨交易場所展業出現抬頭
已批準商品交易所(中心)因為現有現貨交易很難覆蓋經營成本,萌發開發期貨交易方式和產品的沖動。同時大量未經批準成立的商品交易所(中心)和外省現貨交易所(中心)在自治區發展代理商(授權服務機構和會員),不但不能正向促進自治區經濟的發展,還會從自治區實體經濟分流資金,引發社會矛盾和金融風險。
內蒙古資本市場的隱性風險,主要是指經濟主體尚未獲得的利益的流失,主要是思想封閉、意識落后、資本市場金融意識欠缺造成的。隱性風險對自治區經濟的影響和危害,遠比顯性風險更大。
(一)對資本金融工具認識不足,缺乏基本的財務管理理念和認知體系,不愿接觸復雜證券工具、行動遲緩錯失良機
例如,2014年因沒有使用期貨套期保值工具,自治區煤炭、鋼鐵、PVC六大行業在價格下跌情況下損失1820個億以上;馬鈴薯期貨產品沒有通過設立審批一年損失10億以上;每年白花小麥升水損失2個多億、玉米損失數千萬,設立期貨交割庫地區逐漸失去產品升水補貼的損失也非常可觀。
對私募基金經濟學邏輯不了解,在資源轉化成資金、資金轉化成資本的經濟升級過程中錯失良機,沒有能引導自治區企業和資本深入到國內產業鏈升級過程中去。
(二)產業層級低,產業鏈帶動能力差,資本擴張能力欠缺,缺乏上市后備資源,自生性創新企業發展薄弱
自治區產業以基礎原材料類型為主,科技技術含量低,向上游、下游帶動產業發展的空間不大。加之自治區不具備產業群的經濟生態環境,產出原材料需要運出,在國內、國際由其他企業才能完成向最終消費品的轉化,在市場上沒有發言控制權,即使是上市公司,也不能利用股本擴張的優勢參與到新興行業中去。創新企業也多是模仿國內企業在自治區內的創新,能夠占據優勢擴張到國內成為獨角獸公司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上市、掛牌儲備企業也是如此,且不談企業質量,僅僅數量在國內也是排位靠后。自生性創新企業只是復制發達省份經驗,跟蹤參與不到國內領先、頂級創新企業活動中去。
(三)不注重信用體系建設,直接融資能力低下
自治區在直接融資(包括股權和債權)能力上的下降,不但不能置換出自治區企業的銀行貸款、釋放更多的貸款空間,而且也使自治區企業越來越難從國內金融市場中爭奪資金。直接融資需要對主體評級,企業和政府的違約行為使整個地區信用水平下降。2016年以來自治區開始陸續發生債券、資產證券化違約事件,隨著PPP項目的陸續開展,旗縣項目中屬于變相BOT項目不能按期履約的可能性增大,自治區投資環境信用水平下降,會導致投資不但不出山海關,也不敢出居庸關。提高直接融資比重需要加快經濟社會的信用體系建設,盡快構建各經濟主體的信用評價體系和征信體系,強化信用對各市場主體以及資金流動的導向功能,直接融資比重才會提升。

(四)創新金融機構是新瓶裝老酒,行政機關模式組織架構下,閉門造車指導思維難以引進領軍企業和高級人才
主要問題有:機構內生、人員搶位,高素質人才缺乏合理的位置;資金按部門分散封閉管理,不能實現集約效應;基本上以債權投資為主,難以轉型成為股權投資基金公司,不能有效降低企業負債結構,不能形成筑巢引鳳的推動力。
(五)稅源企業引進以及發展總部經濟思路不準確
自治區各盟市陸續出臺稅收優惠政策,吸引規模以上企業到本地注冊并經營,加快完善本地區產業結構,增厚做大稅基,從長遠角度增強本地區經濟實力和經濟活力。但這項工作全國各地都在進行,內蒙古已經不存在先行優勢,更不存在后發優勢,政策洼地的紅利效應已經不明顯,何況政策大多只落在紙面上,還存在方法不當、行動遲緩等抵消政策紅利的現象,新的創新破局思路還沒有形成。政府部門的審批意識依然濃厚,向服務型政府轉變尋求新的紅利的思維遠遠不夠,必要的經濟思維邏輯沒有掌握。
在發展總部經濟上,意識中還存在企業資源外流的看法,在企業產值和稅收增收上難以做到平衡。沒有在資源轉化資金、資金轉化資本上成功演進,不能實現向服務型政府轉化、不了解稅收優惠內在經濟邏輯,不能把控行政資源洼地效應。不但會在資本市場融資方面喪失優勢,也會失去參與國內經濟轉型的機會。
(六)信息不對稱狀況沒有明顯改善
自治區大量項目缺少資金的局面,除項目質量、信用體系、政府管理轉型因素外,最重要的原因是資金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由于金融知識的缺乏,對新型金融工具缺乏意識,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不能把投融資信息向資本市場有效提供,舉措上還是以信貸舉債解決為主,引入資本、資產重組和并購發展的意識不足。
國家正在調整國民經濟資產負債表結構,在左側社會總資產不斷增長的情況下,右側主要是解決負債比例過高的問題,未來怎樣提高權益比例,將是中央政府的重點內容。自治區在社會資金供給方式重大調整時期,應該緊跟形勢、提高認識、抓住機遇,跟上中國經濟調整的節奏,促進自治區經濟結構、金融結構的轉型發展。在具體措施上,可以考慮尚存的資源洼地優勢,帶動稅收優惠、產業集群、行政效率等洼地效應,緊貼國家金融形勢變化,建立金融戰略思維,縮小與發達省市金融意識上的差距,進而謀求帶動實體產業變革性的發展。
(作者系內蒙古自治區證監局機構監管處處長)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