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馮玉龍
加快推動內蒙古生豬產業與玉米種植聯動發展
張永軍 馮玉龍
我區是玉米種植大區,同時也是玉米優勢主產區和傳統生豬養殖區,結合國家和自治區相關玉米種植結構調整總體精神及具體意見,提高飼用玉米轉化水平是今后我區玉米結構調整的關鍵和主要方向。但在農牧民玉米種植高度自主化的前提下,如何在規劃和政策方面引導以養帶種、以種促養,就成為玉米結構調整的重要突破口,而借助當前我國生豬養殖布局變遷及政策契機,加快推動我區生豬產業與玉米種植聯動發展,并順勢做大做強我區生豬養殖業不失為我區玉米結構調整的重要切入點和必要助推器。
生豬養殖 玉米種植 過腹轉化 聯動發展
當前,受全球經濟低迷和國際市場玉米供給寬松等綜合因素影響,國內玉米出現了明顯的過剩,過剩產能大約在4000萬噸左右,使得國內玉米競爭力日漸式微。但從飼料角度看,目前國內約有1.5億噸的飼料需求,其中70%依賴進口,進口飼料中所含玉米比重基本在70%左右,而從未來趨勢看,肉蛋奶消費總體呈剛性增長態勢,必然會帶動包括玉米在內的飼料糧需求的快速增長,相關研究表明,到2020年以滿足16億人對畜禽產品需求為目標,飼料糧需求將可能增加到4億噸,將占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45%以上,飼料糧已成為糧食消費剛性增長的主要需求,飼料糧短缺影響我國畜牧業的進一步發展,將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主要問題,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國玉米結構調整的主基調,即以種養聯動為主。
促進玉米種植與飼養業聯動發展,也是目前世界范圍內通行的做法,相關研究表明,目前全球飼料用玉米占玉米總產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60%左右。玉米是飼料之王,以玉米為主要成分的飼料,每2-3千克即可換回1千克肉食,世界上大約65%-70%的玉米都用作飼料,發達國家高達80%,是畜牧業賴以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國2014-2015年度國內玉米總消費量約4000億斤左右,其中飼料消費2600億斤,占比為65%,在各種牲畜用玉米飼料中,豬的用量最大,其次是牛、羊、馬屬動物,按照我國一般的飼料轉化效率,一頭出欄重120千克的生豬平均需消耗飼料約330千克,如果按照全期62%的平均添加量計算,約需要200千克玉米。
我區是玉米種植大區和玉米優勢主產區之一,截至2015年,我區玉米播種面積達到5110.9萬畝,產量450.2億斤,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分別占到全區糧食作物面積和產量的59.5%和79.6%,占全國玉米播種面積和產量的8.9%和10%,居全國第3位,在全國玉米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時,我區玉米種植區域主要集中于大興安嶺南麓、西遼河、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四大大優勢主產區,產量占全區比重為83%左右,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玉米優勢主產區之一,從未來看,這個積累起來的區域比較優勢不僅不能丟,而且要進一步強化。但從我區玉米過腹轉化增值現狀看,玉米種植與養殖業配套銜接不夠的境況亟待改觀。截至目前,全區涉及玉米加工的企業有300家左右,加工轉化能力1000萬噸左右,而其中飼料加工企業年轉化玉米能力僅有200萬噸左右,占全區玉米產量比重僅為8.9%。基于此,在當下全國玉米產量階段性過剩與優質飼料短缺明顯的背景下,提高飼用玉米轉化水平就成為今后我區玉米結構調整的關鍵和主要方向。

豬肉是我國居民的重要肉食來源,豬肉在我國居民肉類消費中占比為65%左右,2015年我國豬肉人均占有量40公斤左右,人均豬肉消費量基本穩定在21公斤左右,消費區域主要集中在南部和東部地區。從豬肉生產布局看,長期以來,長江流域、華北、西南和東北地區四大區域生豬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80%以上,其中四川、湖南、河南和山東四省的豬肉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32%,是我國豬肉的主產區。近年來,隨著生豬養殖的環保政策越來越嚴峻,養豬業布局調整步伐逐漸加快,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廣東等地區紛紛北上。順時而謀,今年國家一號文件也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并將我區確定為重要的生豬養殖潛力增長區和未來生豬主產區。
我區是生豬傳統養殖地區之一,雖然,近年來我區生豬養殖規模化程度得到了一定提升,但規模化養殖發展仍然存在很大不足,特別是純農業鄉鎮生豬養殖依然以散養為主。目前全區生豬出欄100頭以上的規模場(戶)達到29.8%,規模化養殖比重僅為34.8%,而全國規模化養殖場(年出欄500頭以上)占比就達到了44%。同時,缺乏競爭力強的生豬養殖龍頭企業,現存生豬加工企業自身實力不強,未能建立自身原料生產基地,產業經營水平較低,弱化了生豬行業整體競爭力。此外,作為傳統的生豬養殖區,雖然自治區也在積極采取相關措施力促全區生豬產業發展,但現實情況是,我區生豬產業一直處于不溫不火的境況,在我國生豬版圖上的地位和作用也微乎其微。2015年我區生豬存欄1490.97萬頭,占全國比重僅為3.3%,生豬出欄1600萬頭,占全國比重僅為2.26%,全年豬肉產量70.8萬噸,占全國比重也僅為4.3%,這種境況亟待改觀。基于此,自治區也提出要加快實施“穩羊增牛擴豬禽”戰略,積極支持通遼、赤峰、呼和浩特等玉米主產區承接南方養殖業轉移,大力發展生豬家禽養殖,按照《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現代化第十三個五年發展規劃》發展目標,到2020年,力爭全區生豬存欄達到3000萬頭,粗略估算,需要消耗玉米近120億斤,約占2015年玉米產量的26.7%。有鑒于此,推動玉米種植與生豬養殖聯動發展,將成為我區做大生豬養殖與做好玉米結構調整的最大契合點和重要突破口。
實現生豬養殖與玉米結構調整優化互動,對于改善種植結構、實現糧經飼協調發展和做大做強生豬產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同時也應看到,養豬業還面臨著較為明顯的環保約束問題和豬肉產品供給質量升級等問題,這些需要在綜合考量區域產業基礎、環境容量和居民種養自主權的前提下,多策并舉,全力打好生豬產業與玉米種植聯動發展的政策引導牌。
(一)加快做好生豬產業相關標準和規劃制定工作
以精細養殖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為目標,結合生豬養殖基礎,因地制宜做好養豬業相關標準和規劃工作。一方面,圍繞“在哪里養”,結合玉米優勢主產區,規劃區域布局,科學劃分適養區和重點養殖區。另一方面,圍繞“如何養”以及“養什么”,完善相關標準。按照規模化和綠色化養殖要求,加快制定和出臺養殖準入、豬舍標準化建設、豬肉加工和生產加工環節環保配套等方面相關標準,重點支持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化養殖場建設;同時也要結合自身資源稟賦,保護與開發生豬優良地方品種,實現特色化、差異化發展。
(二)樹立全產業鏈思維
要樹立全產業鏈思維,拉伸和整合生豬養殖各個環節,重點圍繞玉米種植、飼料生產、獸藥生產供應、種豬繁育及肥豬飼養、種豬育肥、豬疾病防治相關檢驗檢疫、生豬屠宰加工、豬肉產品運輸和銷售等環節,做好資源整合工作,結合消費區域特征,加快布局面向終端銷售的冷鏈環節。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各相關主體建立聯盟,推進種養加銷緊密結合,實現抱團發展。同時,按照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要求,推進玉米種植、生豬養殖與其它產業融合發展,遵循循環經濟理念,繼續延伸產業鏈,努力打造玉米—飼料—生豬—生產加工,玉米—飼料—生豬—廢棄物—沼氣,玉米—飼料—生豬—農牧業觀光旅游等產業鏈,實現立體化、生態化和標準化種養殖聯動發展。
(三)加快制定和出臺相關集成化政策扶持體系
一要統籌優化現有相關扶持政策。落實好國家和自治區現有糧改飼與生豬養殖等相關補助政策,并細化養豬業補貼和糧改飼等結構調整補貼項目的統籌,為生豬養殖與玉米結構調整互動營造良好環境。二要合理引導預期。在做好規劃的同時,逐步建立完善良種繁育體系、動物防疫體系和質量安全體系,為養殖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基礎保障。同時在糞污無害化處理、圈舍建設(或現有圈舍標準化改造)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全力打造玉米結構調整與生豬養殖互動發展的政策洼地。三要實施好龍頭引進和培育工程。圍繞生豬養殖育種、配套玉米飼草料加工等關鍵環節,加快制定和出臺土地、財政、信貸和稅收等扶持政策,積極培育和引入相關龍頭企業。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