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 梅 關志強
中哈合作中心創新驅動發展研究
荀 梅 關志強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和國家當前和未來發展的重點,是提升競爭力、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必然選擇。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是國家重點發展的創新示范區,是創新驅動發展的典范。本文深入分析中哈合作中心創新發展的實際情況,重點從創新人才的引進和激勵機制、創新創業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創新政策、管理體制創新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為中哈合作中心的轉型升級提供參考依據。
合作中心 創新驅動 對策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更是把被擺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新疆獨特的地緣戰略位置使其成為西部大開發的重點,霍爾果斯和喀什兩大經濟特區被確立并賦予引領帶動新疆經濟發展的重任。霍爾果斯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支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國家發展的重點區域。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以下簡稱中哈合作中心)作為我國向西開放的重要窗口和門戶,是新疆跨越式發展的增長極和新的經濟增長點,對新疆經濟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相關理論回顧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和源泉,創新也永遠不會過時。創新的概念最早由1912年被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阿羅斯·熊彼特提出,熊彼特的動態發展理論以創新概念為特色,其理論重點突出的是技術創新。各國學者從不同的側重點對創新有不同的解釋,我們主要從經濟增長理論來研究,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內生化力量,其核心是科技創新,包括科學創新和技術創新兩方面,其中科學創新屬于知識層面,是研究的新發現和知識上的新突破,而技術創新則屬于工具層面,是新技術的發現和新方法的采用。
隨著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國際競爭的加劇,各國學者開始注重從經濟學角度對創新驅動進行研究,創新驅動型經濟比較系統的論述來自于1990年美國管理學家邁克·波特,他認為一個國家的產業參與國際競爭的過程可分為要素驅動、投資驅動及財富驅動四個階段,創新驅動階段中高科技和知識成為最重要的資源,通過市場化和網絡化實現科技和經濟一體化,形成產業聚集,從而推動經濟的發展[2]。創新作為經濟發展的一種驅動力量,它對經濟的貢獻比生產要素優勢對經濟的貢獻時限更長,又比投資驅動經濟的方式更加獨立于政府的參與。所以努力增強我國的創新驅動能力,尤其是有帶動示范作用的經濟特區的創新驅動能力,能夠充分發揮經濟發展的潛力,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對創新驅動的研究主要有國家創新驅動、區域創新驅動和產業創新驅動。
創新驅動發展實質是一個國家或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體現,它充分顯示了科技對經濟社會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標志著科學技術對經濟的貢獻率,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是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準。由此可見,創新驅動是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方式,它不只是解決效率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對知識、技術、機制和管理模式等要素的創新和布局,實現對有形資本、勞動力、物質資源等要素的重新組合,以創新的知識和技術,形成新的生產力。各種物質要素經過新知識和新發明的介入和組合,使科學技術成果在生產和商業上得到迅速應用和擴散,創造了新的增長要素,提高了創新能力,形成了內生性增長。創新驅動可以在減少物質資源投入的基礎上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這就要以創新模式配合創新驅動發展的需要。
(二)國內外相關實踐
縱觀國內外新驅動的實踐,國外創新驅動研究起步比較早而且也相對成熟,尤其在科技創新導向的創新驅動方面有許多成熟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美國作為世界上創新驅動發展的典型代表之一,近幾十年來,緊扣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超前部署創新戰略,建立高科技產業集群,引領世界經濟潮流。日本是二戰后迅速崛起的國家,但1994年后,信息科技發展與美國差距迅速拉大,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技術領先地位在東亞受到挑戰。日本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缺陷是以漸進創新為基礎的“追趕型”體制在制度結構上無法適應新的產業革命對激進創新的要求。我國應借鑒美國和日本的經驗教訓,努力實現體制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9月日本公布《展望日本中長期科技創新政策——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規劃》,在強化“科技創新立國”戰略的基礎上,確定了實現日本以及世界可持續發展的三大發展理念,并確定了將采取的重要措施。
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它們有如下共同特征: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在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而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9%,對外技術依存度>40%,與創新型國家存在明顯差距。雖然近年來我國科技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距世界最主要創新型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
我國注重創新驅動發展起始于1996年,國家創新體系理論引起我國政府管理部門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2012年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創新驅動發展上升到國家宏觀層面。國家在“十三五”規劃中更是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重點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中哈合作中心自2012年正式封關運營以來,受到黨中央和內蒙古自治區領導的高度關注,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和霍爾果斯市委、政府堅持五大發展理念,不斷優化合作中心創新發展環境,探索開放型創新體系,不斷加快產業聚集發展。目前,中哈合作中心創新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與發達國家的自貿區相比還存在著一定差距:
(一)技術創新能力
中哈合作中心創新資源投入(人、財、物)逐步增加,注重高素質人才的引進,充分利用科技援疆的政策機遇,學習內地省市科技創新的成功經驗,注重向科技創新比較成熟的內地發達地區進行經驗交流,并高薪聘請江蘇園區高技術人才。另外,其研究開發與孵化能力、技術創新擴散能力也在不斷增強,但相對于內地發達地區仍屬薄弱,而且創新人才比較匱乏,創新項目數較少,缺少專利技術。
(二)支撐創新能力
霍爾果斯市氣候溫暖濕潤,年平均氣溫8攝氏度,氣候條件比較好,但大學生、專業技術人才數量少,智力支撐能力不足。近幾年,國家對霍爾果斯市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霍爾果斯市綜合建設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工業經濟規模和第三產業規模雖不如內地發達地區城市,但也在逐步提高;基礎設施建設在逐步完善,霍爾果斯市機場在規劃中;城市職工的人均工資收入也在穩步提高。
(三)制度創新能力
黨中央和自治區政府高度重視中哈合作中心的創新發展,為了發揮好合作中心的帶頭示范作用,國家給予了很多優惠政策(包括稅收政策和財政政策)。霍爾果斯口岸、中哈霍爾果斯邊境合作中心、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和霍爾果斯市實行“四套班子”“一套人馬”的管理運行機制,在運營初期會比較有利于合作中心的發展和管理,但是隨著合作中心的發展日益完善,這種管理運行機制的弊端將逐漸顯現。

(一)完善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離不開創新人才,中哈合作中心要深化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和政策,完善技術創新人才和管理創新人才引進和激勵機制,加強創新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機制,加快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創新人才支持政策,清除制約人才流動的各種制度和政策障礙。同時還要積極探索有利于創新人才發揮作用的激勵機制,完善科技人員收入分配政策,健全科技貢獻與收入分配掛鉤的機制,全面調動人才創新的積極性。
(二)創新創業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增強支撐創新能力
霍爾果斯位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核心支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中哈合作中心要充分運用絲綢之路經濟帶發展的戰略機遇,加快發展現代商貿業、綜合物流業、文化旅游業,積極拓展對外交流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尤其是要加快“雙創”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建設,霍爾果斯市政府應給予“雙創”示范基地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引導和支持合作中心加快“雙創”平臺和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全面增強合作中心的支撐創新能力。
(三)創新管理模式,提高制度創新能力
加快中哈合作中心管理模式創新,逐漸淡化政府管理,逐步過渡到政府管理為輔、公司管理為主的管理化模式。加快市場化資源的引入和運作,避免政府管理帶來的效率低下等弊端,通過市場機制促進合作中心產業快速發展。建議合作中心管委會從霍爾果斯口岸管委會中獨立出來,結合實際情況,引入最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創新合作中心管理體制、模式,改變目前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可鼓勵合作中心工作人員根據實際情況提出提高工作效率的整改、落實方案,根據實施效果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
[1]熊彼特(美).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2]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3]任保平.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發展報告2014-創新驅動背景下的中國經濟增長質量[M].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4]王曉蓉.國家創新體系的比較與創新型國家建設[M].經濟管理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康偉
自治區軟科學項目(201442112),基于“新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研究”項目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