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雙創”背景下加強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思考
張 鵬
作為工業大省,遼寧在城市工業發展遇到瓶頸的同時,農村的發展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結合地區特色的文化產業創新創業適應經濟結構產業調整的需要,能夠為遼寧農村的發展開辟新的道路。本文采用文獻研究與調查研究相結合的方法,重點分析了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并對“雙創”背景下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為促進遼寧文化產業發展,振興遼寧經濟提供了新的思路。
文化產業 農村 特色文化 創新創業
自2014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后,國內的創新創業浪潮一浪高過一浪,但農村的“雙創”工作尚未完全展開,成為“雙創”工作的薄弱環節和下一個發展重點。李克強總理在201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健全農村“雙創”促進機制,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到農村施展才華,拓展產業鏈價值鏈,打造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遼寧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因產業結構失衡、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導致經濟發展緩慢。文化產業作為第三產業中高產出、低能耗的新興朝陽產業,在供給側改革的浪潮下日益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遼寧省也不例外。但在文化產業實現較快發展的同時,也呈現出城鄉發展嚴重不均的問題,城市的發展遠超農村。
特色文化是經過長期歷史積淀而逐漸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連續性、獨特性和可識別性,反映了特定區域人文歷史,與其他地區文化相區別的人文特色。特色文化產業指依托各地獨特的文化資源,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和市場運作,提供的具有鮮明區域特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形態。2014年8月,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于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遼寧省是東北地區唯一的既沿海又沿邊的省份,獨特的地理區位既適宜發展文化旅游業,也有利于與其他地區進行文化產品的交流。遼寧省還是一個多民族省份,44個民族雜居于遼寧省各個地區,多種民族文化經歷長時間的融合、沉淀,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氛圍,民族文化資源豐富。遼寧省民間特別是農村有豐富的特色文化資源,發展空間廣闊,但未被充分開發,特色文化未能與時俱進、發展壯大,深具魅力的遼寧農村特色文化沒有相稱的展示平臺,未能實現產業化發展,很多在歲月中漸漸形成的鄉土文化和特色民俗也在歲月中逐漸地消失。產業化是保留和發展特色文化的有效途徑之一,發展農村的文化產業特別是農村特色文化產業刻不容緩。
近年來,適應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土地經營權流轉加快。截至2016年底,全國超7000萬的農戶部分或全部流轉出了土地。大量從土地上解放出來的農民除了進城務工外,還應該有其他的發展選擇,比如利用農村特色文化開展創新創業或在相關企業中提供勞動。在全國經濟穩定增長而遼寧經濟增速全國墊底的艱難發展時期,遼寧要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實現經濟發展新的騰飛,有必要抓住全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機會,建設屬于自己的特色文化產業。而農村豐富且具特色的文化資源為遼寧文化產業的騰飛提供了優越的條件,應在創新創業的背景下充分地開發和利用。鼓勵農民文化創業,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不但有助于解決遼寧農村經濟發展問題,改善農村居民生存環境,優化產業結構;更有助于文化創新,進一步發展弘揚民族文化,保護優秀文化遺產,豐富人們的文化精神世界。此外,還有利于安置農民和農村大學生就業,改善遼寧農村人才流失的狀況。

(一)發展空間廣闊,但基礎較差
遼寧的廣播、電視等設施已經有很好的建設,覆蓋率達80%,但網絡建設尚不能跟上要求,上網費用高等問題也有待解決,特色文化的發展缺乏網絡渠道的護航。
對于一直居住在城市的新一代人,農村具有淳樸的神秘色彩,隨著鄉村題材電視劇的熱播,人們更愿意體驗農村的特色文化氛圍,農村特色文化旅游業發展機遇正好。無論是已有一定發展的“先富”地區,還是尚未得到有力建設的鄉村,都有依托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發展文化旅游業的條件。但由于基礎建設未能跟上,大多沒有合法招待資質,相對于城市還有許多諸如交通不便、居住環境差等問題。
(二)具有一定群眾基礎,但缺乏特色工藝的傳承
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群眾基礎,如臺安縣達連泡村部分婦女和剩余勞動力依靠柳編手藝,制作果盤、柳筐等手工藝品,增加了收入;黃沙坨鎮鄉村婦女和老人為主的勞動力制作羽毛工藝制品,并通過外貿公司直接向國外出口,有效推動了縣域經濟發展。這些局部地區特色文化工藝產品雖有一定發展,但基本以簡單手工制品為主,規模較小,且缺少傳統工藝的制作傳承,大多民俗和工藝已漸漸遠離人們的視線。
(三)滿清特色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但未充分開發
遼寧是滿清的“發祥地”,滿族獨特的刺繡工藝、傳統年俗、婚俗、節日冬捕、特色民居等分布各處。有以園區為主的商業性滿族文化產業,如本溪縣滿族民俗文化產業園區、岫巖滿族文化風情園區、滿族老街等;也有如新賓“滿族農莊過大年”活動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活動;還有桓仁滿族自治縣高劍地高句麗山城遺址、岫巖滿族自治縣臥鹿山石廟等民族文化古跡等,幾乎每個地區都有一些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深植于這片土地的滿清特色民俗文化深受大眾喜愛,但尚未很好地融于產業發展。
(四)缺乏科學的規劃和整合
影視娛樂方面,本山傳媒系列鄉村題材的電視劇、獨具特色的二人轉、反映農村現象的小品等大家喜聞樂見的影視娛樂相關作品有所發展。文化產品方面,永陵特藝產業群現有企業12家,從業人數1800余人,產品出口量占全省工藝品35%的市場份額。打造一種優勢產業,往往需要相關的各行各業聯合起來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沒能實現多方位合作共贏的局面,缺乏科學的規劃。
上述問題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五個:一是發展之初沒有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多為自覺形成,以致目前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分布零散且規模較小;二是未能與科技相結合,在文化產業建設上簡單依托當地自然環境或傳統文化,缺乏創新意識,而且沒能依托網絡的聯動力量聯合起來發展;三是缺乏創業積極性,一方面由于政府在農村特色文化產業上支持鼓勵力度小于城市,文化產業相關企業更愿意在城市中建立發展,另一方面由于人才的外流,內部創建企業的能力不足,且缺少有干勁的青壯年勞動力,村內剩余人員對于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缺少熱情;四是缺少對優秀企業的支持,沒能建成影響力大的特色文化骨干型企業或推廣出自己的品牌,對重點企業或項目的輔助力量不足;五是缺少創新鼓勵與支持政策,政策和金融扶持力度不夠,缺乏對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相關政策措施,制約了雙創和產業融合發展,導致創新創業氛圍不夠濃厚。
上述原因歸結為一點,就是創新創業能力不足。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再次提出,要大力健全農村“雙創”促進機制,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科技人員到農村施展才華。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與引導,但是,發展農村特色文化產業不能單純依靠政府的力量,必須在政府的引領下,讓廣大民眾參與進來,特別是讓當地農民參與進來,并成為主角。
(一)政策支持,鼓勵和引導文化創新創業
首先,政府應積極引導和培養民眾的創新創業意識,對創業人員予以扶持,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減少其文化創業的阻力,并在實現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過程中發揮好總領全局的作用。應不斷加強對農村特色文化的保護,落實知識產權保護政策,以利于對農村特色文化的保護與特色文化的創新發展,激發民眾從事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積極性,促進特色文化產業未來長期穩定的發展。
其次,相關的宣傳與教育必不可少。作為新興產業,特色文化產業相關知識在民眾中的普及度不高,對于特色文化的傳承與教育仍有許多不足。應依靠政府的作用,通過培訓、宣講或舉辦特色活動等方式,普及農村特色文化的意義和未來發展方向等相關知識,同時鼓勵與引導人們投身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的發展建設。
最后,政府的金融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可通過財政性資金存放、貼息、補助、獎勵等方式,支持金融機構加大對創業人員的貸款投放,引導信貸資金向農村特色文化后續產業項目傾斜,鼓勵與特色文化保護相關的非政府組織加入,減少其從事文化產業時的資金顧慮。
(二)指導創業企業做好產業定位與規劃
在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過程中,做好產業的定位與規劃十分必要。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由于缺乏整體定位和具體規劃,發展方向較為模糊,且聯動性不強。可從四個方面著手完善:第一,以市場調查等方式對當前農村特色文化的受眾進行深度分析,通過分析結果對其進行科學定位,并對品牌的建立與特色文化發展的外延等相關信息做好整理與總結;第二,利用知名度較高的特色文化資源,如滿清文化資源等,將特色文化融于農村文化產業發展的方方面面,提升文化價值,建立特色文化主題公園、民俗博物館、農村文化村等;第三,結合地方特色,將遼寧農村特色文化旅游、特色手工藝品、特色文化服務等與數字網絡結合,促進農村特色文化產業鏈的發展,加強全省聯動和產業整合,實現產業集群式發展;第四,加大對骨干企業的支持力度。骨干企業一方面能為小企業的發展建立起到帶頭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特色文化的推廣與特色文化品牌的建立。
(三)引導創業企業與科技、信息相結合
在文化產品設計中,要緊跟科技發展步伐,設計具有鄉土文化特色藝術產品,提升產品的品質和品位,注入科技、綠色、健康、內涵,開發生產原創性的文化產品。與此同時,特色的文化服務也是必不可少的,特色的產品配上特色的服務才能更好地促進特色產業的發展,創新文化服務方式,將科技這一創新活力注入到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中。
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建設中若能合理應用科技與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將大幅拓寬其發展方式與渠道。一方面,可利用網絡平臺推廣滿清文化與地方民俗文化,制作小片、小故事等視頻或文字,通過官方平臺推廣,輸出不賣產品賣文化等科學發展觀念,深化農村特色文化產業內涵;另一方面,可利用網絡促進各地農村產業間的合作發展,為其提供方便快捷的互動和展示平臺,同時進行藝術家推評、文化產品展銷評比等活動,促使其在競爭中發展。
(四)創新人才管理機制,吸引和培養人才
人才對任何產業的發展都至關重要,尤其是優秀人才,往往能在不經意間創造出不可估量的成果。關于遼寧省農村特色文化產業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可先從當地入手,深入民間,挖掘深藏于農村的特色文化傳承人,鼓勵其進行文化講學或教育傳播,也可將其作為特別顧問引入特色文化企業建設中,為企業提供特色文化資源。
還應通過文化產業企業的力量或政府優勢政策,為農民和農村大學生提供機會,提高其為農村特色文化產業服務的積極性,鼓勵其到農村特色文化企業就業或創業。充分利用農民工離崗返鄉、高校畢業生離校返鄉等有利時機,依托有線電視、手機短信、廣場廣告大屏等載體,全方位開展創新創業政策宣傳。積極倡導“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樹立“崇尚創新、創業致富”的價值導向,大力培育創業精神和創客文化,將奇思妙想、創新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創業活動。
總之,一個產業的建設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實現遼寧農村特色文化產業蓬勃發展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通過政府支持與群眾努力,積極創新,勇于創業,利用先進的知識和技術,一起創造富余的農村文化和農村生活。同時也讓漸行漸遠的農村特色文化重新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使農村的特色文化產業在創新創業的動力下越走越遠,帶動遼寧農村、乃至遼寧全省經濟的大發展。
[1]熊正賢,吳黎圍.我國特色文化產業綜述與展望[J],中華文化論壇,2015,(6).
[2]鄧朦,杜廣強,張鵬.遼寧城鄉文化統籌發展的問題與解決路徑[J].經濟師,2013,(4).
[3]姜曉秋.互聯網時代遼寧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對策研究[J].理論界,2014,(12).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張莉莉
本文系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基于法制與文化產業互動仿真模型的風險防控對策研究”的成果之一,編號L14BWJ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