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自2001年中國加入WTO以來,對外貿易迅猛發展,進出口貿易總額和規模連年遞增。據海關統計,2015年我國貨物進出口總值39586.44億美元,總量居世界第一。現今中國已經發展成為貿易大國,然而,就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現狀來看,中國還并不是貿易強國,與歐美貿易強國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現實差距,如何認識貿易大國與貿易強國的實質,以及如何將商品和服務貿易向價值鏈高端邁進,這些問題值得我們進行探索和研究。
【關鍵詞】 商品貿易 服務貿易 價值鏈
引 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快速發展、成績斐然,不但實現了向“貿易大國”的跨越式發展,還以此為助力奠定了世界“經濟大國”的地位。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繼續保持第一貿易大國地位,但在貿易總額第一的背后,中國的貿易發展模式的轉變速度較慢,仍然以簡單粗放地增長方式為主,主要體現為數量、規模和速度的增長。這種簡單粗放的貿易增長模式所付出的資源、環境和人力成本太高,長期會難以為繼。現今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加快、經濟復蘇前景不明朗,各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宏觀背景下,對中國的貿易策略的制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十三五計劃”時期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非常重要的關鍵時期,我國面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社會發展轉型的艱巨任務。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貿易強國的實現,離不開以商品和服務為依托的對外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目前,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出現了新的態勢,外貿發展戰略也在進行根本性的調整。從國際背景來看經濟全球化下我國貿易結構還沒有實現從依賴要素成本競爭向依賴知識技術競爭的階段性轉變,仍然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對外貿易仍面臨嚴峻的挑戰;從國內背景來看我國加人后,國內企業正在參與到國際競爭中,而對外貿易高摩擦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因此,我們應該主動了解主要貿易強國的特點和優勢,同時,結合自身的經驗和不足,出臺相應的政策,學習和借鑒貿易強國的商品和服務轉型升級的路徑,以求在新的國際貿易發展中發揮我國的后發優勢。這有助于中國認清新時期的國際貿易格局,擺正自己的位置;有助于中國企業做大做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較早地實現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
一、我國商品與服務貿易結構現狀
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出口貿易也呈現出較快的發展趨勢,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貿易方式和貿易主體結構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已逐步成為世界貿易的重要部分。但與此同時,我國的對外貿易也存在市場結構失衡、技術含量較低、創新能力低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水平和發展速度。
1.我國商品貿易結構現狀
出口商品結構指有形的出口商品和無形的出口商品在出口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是評價一國對外貿易商品結構是否優化的重要指標。按制成度為標準又可以分為初級產品和工業制成品,工業制成品的比重越大,初級產品的比重越小,說明一國的出口商品結構越好。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的出口商品主要以低附加值、低檔次的粗加工產品為主,這不但消耗了國內寶貴的自然資源,同時產品利潤的大部分也被跨國公司拿走。加入 WTO 后,這一現象有了很大的改觀,一方面工業制成品的出口增速高于初級產品;另一方面服務貿易的出口增速也高于商品貿易。此外,我國商品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有所提高,出口制造業在產業鏈的位置逐步漸上升。
2.我國服務貿易結構現狀
2015年,中國服務進出口總額7130億美元,同比增長14. 6%,增速較2014年提高兩個百分點。雖然中國服務貿易在不斷成長發展,但是,其競爭力脆弱與結構性失衡問題依舊突出。
總體來說,中國服務貿易發展水平不高,尤其是結構仍然比較落后。從服務貿易商品結構上看,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運輸等可以充分利用我國相對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的傳統服務項目上,而在對資本、技術、管理經驗等依賴較大的服務領域,如計算機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咨詢服務、專利服務、廣告和宣傳服務等新興服務項目上,我國的出口比重還較小;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特別是新興服務進出口嚴重不平衡,長期處于逆差國地位。
此外,通過對傳統服務貿易部門、現代服務貿易部門、生產性服務貿易部門、非生產性服務貿易部門的研究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的生產性服務貿易部門是造成中國服務貿易逆差的重要來源。
二、基于標準探討結構路徑問題
通過對我國商品和服務貿易的現狀分析,不難發現近些年來我國的貿易結構向著貿易強國方向發展。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距離歐美等一些發達國家的貿易強國地位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基于貿易強國標準中關于商品與服務方面的內容:貿易結構和貿易效益、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世界級品牌等。
1.貿易結構和貿易效益
關于中國對外貿易的一系列數據表明,加工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占據了較高比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甚至超過了一般貿易的占比,而外資主導型加工貿易的特征,又使得中國在產業鏈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僅能獲得微薄的加工費,效益較低。中國的貿易結構存在明顯的不平衡現象。考慮到服務貿易的附加值較高,中國不平衡的貿易結構將對外貿效益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不利于中國向貿易強國的推進。優化商品與服務的結構,提高高級生產要素在商品與服務中的比重,是構建結構路徑手段之一。
2.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
全球價值鏈視角下,保持貿易利益增長的核心在于追求貿易附加值。毫無疑問,在全球價值鏈中處于上游位置的是貿易強國,一般而言,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憑借充裕的技術和資本要素長期占據價值鏈分工中的戰略價值環節,而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嵌入過程中被鎖定在附加值較低的中低端環節,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貿易,即發達國家負責中間品的生產和出口,發展中國家負責加工組裝環節并出口最終消費品,由此產生“貿易利得”的不平衡。
提升中國商品與服務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是構建貿易強國的商品與服務結構路徑中非常關鍵的一步。
3.世界級品牌
現代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品牌主導,人們對于世界經濟強國的了解和認識大都是從品牌開始的。而這些國家對世界經濟和市場的滲透、占有和壟斷,也是通過這些品牌實現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加強品牌策略研究,因為品牌是區域經濟中鮮活的生命體,也是其核心競爭力的最直接體現。品牌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附加在產品和服務上的價值。品牌創造企業價值,企業創造社會價值。一個強大的、享有聲譽的、影響深遠的品牌,其實可以說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或者說是競爭優勢。
品牌的缺失致使中國企業只能從事低附加值的非核心部件加工制造和勞動密集型的裝配環節,靠賺取微薄的加工費艱難度日。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品牌競爭是企業創造高附加值和獲取豐厚利潤的競爭利器。構建貿易強國的商品與服務路徑,缺失構建世界級品牌這一路徑,是不可能成功的。
三、優化我國商品貿易與服務貿易的路徑對策建議
1.優化出口商品結構,促進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出口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為基礎,不斷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競爭的加劇,勞動密集型產品由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少,已經不能給中國在國際貿易中帶來優勢與利益。面對這種狀況,我們必須拋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不斷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向集約型轉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經濟發展、技術進步,才能在出口貿易中取得優勢。
在穩定傳統優勢產品貿易基礎上,大力發展技術含量高的工業制成品出口貿易,提升出口商品質量。加大對綠色技術和低碳技術研發投入力度,發展低能耗、少污染的綠色貿易和低碳貿易,突破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碳環保的產品出口,增強中國工業制成品的國際競爭力。
2.提升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地位
第一,積極打造適合我國自己的產業鏈。中國企業應該穩步地走出去,通過大規模的走出去,才能在全球范圍內根據不同國家、地區的生產率和資源稟賦進行要素優化整合,全球分工合作,進而打造國際產業鏈條。其次,提升我國貿易地位的關鍵資源要素必須是依賴于國內的要素基礎,需要培育技術資本等長期受外資控制的瓶頸要素,整合利用全球資源要素替代我國失去比較優勢的生產要素。通過要素調整,擺脫鎖定在產業鏈低端的困境,向高端價值鏈攀升,走出“重復引進”國外技術的不良循環,擺脫受制于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困局。發揮產業聯動效應、技術外溢和“干中學”等經濟效應,促進高端要素稟賦的積累,融入高端分工環節,推動貿易結構升級,提高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地位。
第二,增強企業的國內競爭優勢。我國企業應擺脫對原有發達國家企業技術路徑的依賴,更加完善產學研創新體系,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根據我國特有的資源要素稟賦,將技術進步的生產效率提高與優化勞動力素質結合起來,著力從強化我國市場的消費感知,優化產品研發等優勢增加產品附加值,整合多維度的資源與能力,攀升到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實現企業升級。
3.提高我國企業對外貿易品牌的構建與營銷
第一,從企業的角度出發,企業應該對自身品牌的發展有一個良好的規劃和定位,樹立一個合理科學的品牌發展策略。品牌發展的策略的核心在于企業的品牌文化的內涵。有名的產品不僅僅是靠價格去吸引消費者而是產品本身所擁有的品牌文化。所以,一個產品要想長遠的發展需要依靠的是產品的文化底蘊。這是企業發展的源源不斷的動力。企業還要注重不斷的改進生產技術,注重企業產品的技術創新。一個沒有屬于自身技術的企業是不能夠在現今的國際市場中生存的。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只有不斷的進行企業的創新改革,才能使企業在競爭中位于不敗之地。
第二,可以利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力量進行企業形象的宣傳。現如今,媒體的力量越發的強大,新媒體的崛起使得信息的流通更加的便捷。相關的企業可以利用這種傳播的方式,進行企業形象的宣傳,從而去的知名度,受到消費者的信任。
四、結語
綜述所述,中國是一個貿易大國,但并不是貿易強國。出口產品當中,絕大部分附加值比較低,自有品牌比較少,在全球的營銷網絡和營銷方式也是比較滯后的。這是我國下一步由一個貿易大國邁向貿易強國當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實際上是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過程,這也與中國在新常態經濟下的發展方式和目標一致。在構建我國的商品與服務結構,從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這條道路上,我們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參考文獻】
[1] 鄭甘澍.中國實現貿易強國的路徑探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
[2] 趙蓓文.實現中國對外貿易的戰略升級[J]《世界經濟研究》2013.
[3] 鄭國姣.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評價及提升策略[J]《廣西大學學報》2016.
作者簡介:王海楠 (1989--),男,漢族,河南孟州市人,國際貿易學碩士。單位:廣西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國際貿易與電子商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