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吳立鴻
摘要:新加坡與中國簽署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協議,啟動兩國政府間合作項目。同時,新加坡與廣西北部灣港口股份有限公司開展國際集裝箱運輸合資經營業務。新加坡、廣西、重慶工業一體化具有了戰略整合的基礎。為順應我國“一帶一路”經濟發展方針,以廣西北部灣為供應鏈節點,構建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通道,實現新加坡一東盟一中國一俄羅斯一歐盟國際物流的互聯互通勢在必行。然而,建設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通道尚存在一些如基礎設施、物流標準等方面的問題,針對上述問題,應該采取如加強該國際物流通道沿途區域基礎設施建設、重構國際物流標準、聯動兩地保稅功能區建設等相應措施。
關鍵詞:新桂渝;國際物流通道;廣西北部灣;供應鏈;節點
一、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大通道構建的背景與特征
(一)背景
從2013年始,中國一直穩坐新加坡對外貿易伙伴的頭把交椅。2015年,中新雙邊貿易總額為898億美元,其中,新加坡對中國出口達到477億美元,占其出口總額的13.8%。2016年1-6月份,中國一新加坡雙邊貿易總額為376億美元,給當下低迷的國際經濟增添了一抹亮色。新加坡非常重視發展與中國的經濟聯系,2015年11月,新加坡與中國簽署了“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協議,正式啟動以重慶為運營中心的政府間合作項目。2015年6月,在新加坡政府的推動下,新加坡PSA國際港務集團、新加坡太平船務有限公司與廣西北部灣港口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國際集裝箱運輸合資經營合同。考慮到新加坡與重慶合力發展互聯互通以及與廣西聯手打造國際港口物流的實際情況,同時,東盟諸國已經承接大部分中國加工業產業轉移,廣西北部灣已經成為其原材料與半成品中轉供應鏈上的關鍵一環。為此,中國與新加坡兩國政府和民間均提出,整合新加坡國際自由貿易港、廣西作為連接東盟各國橋頭堡、重慶處于通往歐洲的渝新歐國際貨運鐵路線始發地的三方優勢,以廣西北部灣為供應鏈節點,構建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通道,通過廣西北部灣港口群和重慶渝新歐國際貨運鐵路線兩條交通要道,實現新加坡一東盟一中國—俄羅斯一歐盟國際物流的互聯互通。
(二)特征
1.與國家層面經濟政策高度一致
“一帶一路”發展戰略是我國國家層面的戰略方針,已經得到國際上很多國家的共識,其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多邊商品貿易、物流互聯互通等項目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將發揮世界經濟增長的引領作用。廣西北部灣地區是我國古代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相互銜接的門戶地帶。而重慶則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基地,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支點城市。廣西北部灣與重慶在經濟上早就存在交集,重慶是廣西北部灣港口腹地經濟地帶,在渝新歐國際貨運鐵路線尚未建成之前,廣西北部灣港承擔了重慶貨物總量75.6%的份額進出口運輸任務。
2.體現了新桂渝產業集群的協同性
近年來,新加坡同時加強了與重慶和廣西的經濟聯系。目前,新加坡已經成為重慶最大的投資來源地,2015年,新加坡投資重慶企業240多家,投資金額為56億美元,產業主要集中在電子、機械、商業、制藥、交通運輸等行業。2015年,新加坡與重慶雙方貿易總額達21億美元。另外,重慶也加快了在新加坡的產業投資,2015年,重慶在新加坡投資總額達4730萬美元,涉及行業為清潔能源發電、燃油、制藥、商業等。相比重慶而言,新加坡與廣西的交通條件更為便捷,新加坡是東盟中唯一的發達國家,廣西與東盟一衣帶水,早在2006年,雙方提出打造從南寧到新加坡涵蓋8個東盟國家的中國(南寧)一新加坡經濟走廊。2015年,新加坡投資廣西金額為5億美元,涉及電子、制造、物流、商業、礦產等領域,雙邊貿易額為8.5億美元。新加坡在重慶和廣西的產業布局具有協同互補性特征(如表1所示)。
3.充分發揮了國際物流中多式聯運的優點
多式聯運因為具有通關手續簡單、責任明晰、成本較低的優點成為國際物流的主要方式。新桂渝國際物流大通道多式聯運物流網絡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是新加坡到廣西北部灣的海運或者鐵路運輸方式、廣西北部灣到東盟的海運或者陸路運輸方式、重慶到俄羅斯和歐洲的大陸橋運輸方式。目前,新桂渝國際物流大通道已經形成了多式聯運的立體交通運輸網絡(如表2所示)。
二、建設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大通道的重大意義
(一)突顯巨大經濟戰略價值
構建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大通道,可以打通東南亞一北部灣一中亞一歐洲經濟走廊,實現“一帶一路”雙向對接,有效發揮國際經濟與國際貿易的杠桿作用。縱觀當今世界經濟,經濟疲軟,貿易乏力。而東南亞和中亞絕大多數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發展潛力無限,其中,東南亞國家由于勞動力成本低廉,承接了中國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成為國際供應鏈上商品制造的新興工廠。而中亞各國和俄羅斯資源豐富,在目前能源價格低位徘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缺乏動力。英國脫歐后,歐洲經濟走勢撲朔迷離,存在極大變數,其經濟衰敗的根基在于經濟與財政改革滯后,以及生產與消費的不平衡。至于中國,無序生產導致的供過于求致使經濟難以保持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大通道貫通后,以上難題迎刃而解,通過該通道,把東南亞和中國生產的加工制造業產品輸往中亞、俄羅斯、歐洲,把歐洲生產的機械產品輸往東南亞和中國,把中亞和俄羅斯的能源輸往東南亞、中國、歐洲。從而實現“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的戰略目標。
(二)大幅度拉動物流量
渝新歐線開通后,中歐貨運班列開始呈現突飛猛進的發展態勢,2014年,開行140列,歸程班列12列。2015年,開行250多列,回程100多列,2016年預計將突破350多列。以一列火車裝載50個標準集裝箱核算,渝新歐線滿負荷每年可通行1000多列,共50000標箱。2015年,廣西北部灣港貨物吞吐量超過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140多萬標箱,其中47.8%的貨物來自于東盟國家。新桂渝新型國際物流大通道建成后,貨物運輸量將呈現幾何級上升,以電子產品、小商品、農產品為主的集裝箱從新加坡、東盟國家通過海運到廣西北部灣港,再經過鐵路運輸到重慶,然后通過渝新歐線國際列車到歐洲,而從歐洲返程班列則以運輸汽車零部件、原料為主,從新加坡、東盟國家到歐洲的貨物運輸,歷時18天,比單純走海運少20天,可節省物流成本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