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發
【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降鈣素原(PCT)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生存狀況的評估作用。方法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將其作為觀察組,另選擇同期在我院行健康體檢的體檢者48例,將其作為對照組。以血清PCT檢查結果為依據,按照其不同水平將其分為甲組、乙組和丙組。隨訪觀察不同組別患者一個月內生存狀況。結果 觀察組PCT和CRP指標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丙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高于甲組和乙組,心源性死亡發生率也顯著高于甲組和乙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清PCT水平能夠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生存狀況做出有效評估,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
【關鍵詞】血清降鈣素原;急性心肌梗死;生存狀況;評估作用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34..01
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因冠狀動脈急性、持續性缺血缺氧所導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持久而劇烈的胸骨后疼痛,患者也容易并發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發癥,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1]。近年來臨床上提出用炎癥指標來預測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血清降鈣素原(PCT)是一種可用于全身性細菌感染診斷與治療監測的非創傷性指標,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狀況可做出一定的反映[2]。本次研究旨在探討血清PCT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生存狀況的評估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將其作為本次研究的觀察組。所有患者心電圖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動態改變,既往有缺血性胸痛的臨床表現。所選患者中已排除合并惡性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患者。患者入院后均常規行心電圖、血清PCT等檢查。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齡48~77歲,平均年齡(65.23±2.17)歲。根據患者血清PCT檢查結果將其分為甲組(<0.5 ?g/L)、乙組(0.5~2.0 ?g/L)、丙組(≥2.0 ?g/L)。甲組PCT水平正常,乙組PCT水平輕度升高,丙組PCT水平顯著增高。另選擇同期在我院行健康體檢的體檢者48例,將其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齡49~76歲,平均(66.37±2.37)歲。所有參與本次研究者均知曉本次研究,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給予抗血栓、抗心肌缺血、抗感染等急性心肌梗死常規治療方案。所有患者均行血常規、PCT和C-反應蛋白(CRP)等指標。CRP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PCT采用雙抗夾心免疫化學發光法進行測定。采用電話隨訪、專科門診隨訪等方式記錄患者一個月內不良時間和心源性死亡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對照組和觀察組PCT和CRP指標水平比較
觀察組PCT和CRP指標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差異顯著(P<0.05)。
2.2 甲、乙、丙三組患者心臟不良事件及心源性死亡發生率比較
丙組心臟不良事件發生率顯著高于甲組和乙組,心源性死亡發生率也顯著高于甲組和乙組,組間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多發生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原因有多種,包括過度勞累、感染性疾病、吸煙、酗酒、激動等,在這些因素的作用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生破裂,冠狀動脈血管管腔變窄,出現心肌壞死[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早期會出現外周血炎性指標改變,病情的嚴重程度一般與炎癥嚴重程度相關,通過炎性指標能為疾病的治療提供依據,指導預后判斷。PCT是一種無活性的肽前體物質,可以用來作為膿毒血癥診斷的特異性指標[4]。PCT由甲狀腺C細胞分泌,根據其水平能夠對機體感染程度、細菌負荷量等做出判斷。本次研究中,對照組和觀察組相比PCT和CRP指標水平明顯較低,這可為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提供依據。
綜上所述,血清PCT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生存狀況有良好的預測價值,臨床應用價值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陳允祥.血清PCT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生存狀況的預測價值[J].現代醫院,2015,15(4):88-89.
[2] 項 靜,寇 存,張 鏑,等.血清降鈣素原水平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短期生存狀況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 2016, 33(3):564.
[3] 楊愛民.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PCT水平與近期預后的關系[J].當代醫學,2016,22(33):51-52.
本文編輯:李 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