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媒介,文化對語言又有制約作用,語言交際離不開文化。本文從跨文化交際學角度出發,對英漢語言中有關“狗”文化詞匯、習語進行對比分析,探究造成這種文化差異的深層原因。
關鍵詞:英語;漢語;狗;文化;差異
作者簡介:吳磊,男,漢族,陜西安康人,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國際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7--02
跨文化交際學的鼻祖霍爾著名的“冰山理論”指出:“文化中有少部分是顯性的,包括飲食、服飾、語言、儀式、文學等,如十分之一的冰山露出水面;而大部分文化是隱形的,如價值觀、世界觀、信仰、態度等,十分之九都隱藏在水面之下。”英漢語言中關于“狗”的詞匯、習語眾多,然而所包含的意義卻不盡相同,探究造成這些異同的成因就如同研究一座中西文化間的冰山,從語言表層的差異尋找其背后折射的文化內涵以及東西方思維模式、審美態度以及價值觀念的差異。
一、英漢語言中有關“狗”的詞匯、習語羅列
漢語:走狗、瘋狗、狗奴才、癩皮狗、狗腿子、落水狗、狐朋狗友、狼心狗肺、雞鳴狗盜、喪家之犬、偷雞摸狗、蠅營狗茍、豬狗不如、狗血淋頭、狗急跳墻、雞飛狗跳、兔死狗烹、狗仗人勢、狗皮膏藥、人模狗樣、狗眼看人低、狗嘴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
英語: lucky dog 幸運兒; top dog 勝利者 jolly dog 快活的人;sea dog 老船員;clever dog 聰明的人;gay dog 快活的人;old dog 行家老手;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時; 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烏;die dog for somebody 士為知己者死; as faithful as a dog 像狗一樣忠誠; work like a dog 像狗一樣拼命;
從上面的詞匯中我們不難看出,漢語和狗相關的詞匯、習語幾乎都是貶損意義的,可以說都是“罵”狗的,狗的形象都是“丑陋、低下、卑賤”的;而在英語中卻恰恰相反,都是“捧”狗的,狗的表現的都是“忠誠、忠心、富有經驗、歡樂”的形象。為何英漢語言差距對狗的態度截然相反,想搞清楚這些,需要我們做詳細的對比分析。
二、哲學層面的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思想分析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的物質生活過程,核心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的精神生活過程,包括人們的一切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英漢語言中對狗的褒貶態度就是不同民族的社會意識,而形成這種社會意識的原因則是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英語國家所在的歐洲大陸,因地理氣候位置的原因,水汽充足但缺少光照,畜牧業廣泛發展,形成早期的西方草原游牧文明,因此飼養牛羊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在此過程中,由于草原廣闊,需要狗作為得力助手來幫助放牧、警戒、抵抗狼群和其他獵物的侵擾,狗的聰明勇敢在這片土地上發揮得淋漓盡致,從而深得人心。而東方大陸的土地上,土地肥沃光照充足,盛行的則是傳統的采摘種植農業,狗的作用僅僅局限于看家護院,“看門狗”的作用較于牧羊犬,能力似乎微不足道,而且由于只認自家主人,對外人狂吠,會令人心生厭惡,產生抵觸心理。
另一方面,早期西方的游牧文明,飼養牛羊需要定期擇水草而居,是一種動態生產方式;而東方的種植采摘農業,則是在固定的土地上勞作,是靜態的生產方式。動態的游牧文明下,個體的遷徙往往需要獨自抗爭自然、抵抗災害,在這樣的生產方式下的人們形成的文化就是追求、抗爭以及堅持。《圣經》創世紀里說上帝分七天創造世間萬物,萬物生而平等。宗教理念反映在現實中,社會普遍堅持眾生平等的權利,動物也是如此,因而我們能看到西方國家有眾多動物福利機構,出臺眾多關于動物保護和反對動物虐待的法律法規。這與造成他們對平等的追求對權利堅持的文化息息相關。而較于靜態的農耕文明,形成的文化就是遵從自然。因為外力的干涉會違背規律,反倒不能得到所需,因此儒家文化就倡導“仁、愛、和諧”。孟子《盡心上篇》就提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弗敬,獸畜之也。”談到只給吃的而不給關愛,交往的關系和養豬是一樣的;給予關愛而不給予尊敬,和畜養動物是一樣的。雖然這是講人與人交際關系的處理,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人與動物的關系是有嚴格界限的。
三、東西方民族文化心理對比分析
中國傳統儒家思想早就提出“三綱五常”的倫理規范,儒家認為尊卑分明,貴賤有序才能以禮樂教化于人,使得社會秩序規范。《左傳》里提到“為六畜、五牲、三犧,以奉五味”,六畜即“馬牛羊雞狗豬”;我們看到狗的排位是位列倒數第二的,說明位份低下;與此同時,人們普遍認為狗是由狼馴養而成的,因此狗的身上或多或少還是保留了狼的野性,所以成語才有“狼心狗肺”來形容心腸狠毒忘恩負義之人,在這一點上,狼和狗的本性違背了儒家傳統“仁、愛”的倫理規范;
從思維方式上看,中國人是直觀性思維,容易將人的道德情感賦予外物,而受到儒家文化影響,人們觀察評價事物的時候關注其德行以及與外部世界的和諧。梅蘭竹菊對于中國人而言幾乎是完美無瑕的,人們對其贊賞有加并用它們的品行來褒獎人。而反過來對于狗,人們看到的是狗看家護院,只擁護自家的主子,聯系到攀附權貴的人如狗一樣齜牙咧嘴、仗勢欺人,人們很容易將狗的天性附會在人的形象之上,卻忽略了這其實是狗“忠誠、忠心”的本性。
西方人受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哲學思想影響,其思維注重理性,邏輯推理,這種嚴謹的思維模式要求人們在各種領域、人際交往、社會生活中要以“理性”的眼光來審視觀察外部世界。而早期的草原游牧文明,單個群體在與自然抗爭的過程中形成了崇尚個性、追求平等以及利己主義思想。狗在其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生活和家庭的助手,幫助主人狩獵,在主人孤獨時刻給予陪伴,聊以慰藉。西方人并沒有過多附會狗的“反面”形象于人,這與他們的理性思維有關的。
從上面兩種分析來看,東西方民族對狗的褒貶不一的確是有深層背景的,那么難道英語中完全都是對狗的溢美之詞嗎?事實告訴我們,并非如此。
四、英語中有關狗的貶損詞羅列
dirty dog 下賤胚子;dog eat dog 互相殘殺 ; a dog in the manger干占茅坑不拉屎; a dogs breakfast 一團糟; go to the dogs 日漸衰落;A dogs life 悲慘生活; give a dog bad name 惡名難洗;a dead dog 廢物;dog-hearted 殘忍的;
從這里可以看到英語中的確也存在眾多對狗的貶損意義詞匯、習語,較于上面對狗的褒義詞有很大差別。這又是何種原因造成的?由于人類思維和語言又有許多共通性,不同民族、地區的人完全可能面對相同的事物而產生相似的認知,表現在語言和使用的詞匯上,就使得詞義有世界性的特點。英語中對狗的貶義詞的出現,是基于西方民族在對狗的認知過程中產生了同東方民族同樣的感覺,這也和人類本身在進化過程中對自然界的認知經歷有關,正是這種認知的相同經歷和感受才使得英漢詞義在某些表達上如出一轍。
五、隱喻的共性與個性
隱喻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建立在已知經驗的基礎上,設定著兩個事物和概念的聯系,使得人們能夠通過一個已知概念來解釋另一個未知的概念。隱喻的本質就是把握人與自然兩種基本存在的關系,揭示人與自然的相似統一,在不同的事物里建立起等值、相似的關系。英漢雖然屬于不同民族,但是認知世界的機能是相同的,反映到各自的語言之中,就產生的隱喻的共性。英漢語言中對狗的貶損,大多都是用來比喻人或者人所處的境遇情形,只是從這些表達上看,英語的貶損意義多是具體的含義,用狗來罵人,側重狗的霸道兇殘、惹是生非的形象,而漢語多是概念性的抽象意義,表現的都是狗忘恩負義、得志猖狂的勢利小人形象。
隱喻的共性使得東西方民族在同一事物的價值觀念上表現出一定的共識,但是由于社會文化的差異以及人們對事物的不同感知,又使得這些隱喻存在民族個性。一些話語詞語講出來能夠在一些人身上產生美感效應,而較于另一些人而言,卻完全不具有美的價值,相反可能會引起誤會。英語中說“love me,love my dog”是因為狗被當做自己的忠誠伴侶甚至家庭一員,這種表達就是漢語“愛屋及烏”的同類表達。如果不了解狗在西方社會家庭中的地位以及人們對狗的寵愛,很難理解為何“愛我也要愛我的狗”。倘若把中國對狗的鄙視、唾棄觀念放置在這樣一句話的背景下,是不會產生任何共鳴的。
六、審美的民族個性與差異
審美是人類理解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指人與社會和自然形成的一種無功利的、形象的情感的關系狀態。黑格爾曾說過:“自然美的意蘊并不在于自然本身而在于人,人的心情和特征。狗的美,是因為狗身上的品性特征與人的部分特性契合,才被認為美,被人們所喜愛;而狗被人厭惡和鄙視也是由于它的一些天性和人的惡性契合,才遭受唾棄和討厭。其實東西方民族對狗的不同解讀,喜好也罷厭惡也罷,都是把人的具體形象物化到了狗本身,這便是“移情”。通過移情,狗這個客觀的對象物體在與主體的情感交流中相互比照交融。由于東西方民族的觀察視角不同,因此所產生的對狗的具體審美也就各不相同。中國人過多關注狗的負面形象,忽略了它忠誠友善的一面,借狗來宣泄抒發內心的不滿和憎惡的情感,使得我們看到的有關狗的語言大都是不美的。而西方社會,因為個體的生存,狗在生活中扮演了諸多得力角色,填補了人們情感上的空缺,人們賦予狗的多為溢美之詞,表現在語言中褒義多過貶義。從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里也能看到對狗正面的褒獎,比如杰克.倫敦的小說《野性的呼喚》,電影《101忠狗》《忠犬八公》等。
七、小結
通過對比分析英漢語言詞匯、習語對狗的褒貶不一,我們看到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眾多。即便英語漢語中都存在對狗的負面“解讀”。但是這并非代表人們真的厭惡狗,相反,也許正是狗離人類的距離最近,關系最為親密,人們能夠信手拈來,借狗的形象來隱喻所厭惡的人或者事物,這種厭惡僅僅停留在語言層面,而對狗真正的喜愛還是發自內心的。無論是語言中的愛憎或是褒貶,狗作為一個摻雜人類復雜情感的動物,在現實中我們都應該與它們和諧相處,因為尊重每一個生命就是尊重我們自己本身。
參考文獻:
[1]楊文全.現代漢語[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0.
[2]胡曉梅.跨文化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
[3]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何善芬.英漢語言對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楊自儉.英漢語比較與翻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6]黃紅娟.狗的負面義及其在漢語中的生成新論[J].廣西大學學報,2010,6.
[7]梁園園.英漢“狗”隱喻的跨文化研究[J].語言文化,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