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冶
(西藏民族大學,陜西 咸陽 712082)
【摘 要】森林碳匯產業是一種新興產業形態,西藏發展森林碳匯產業無疑是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選擇,在我國大力倡導低碳經濟的背景下,為西藏森林碳匯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本文基于SWOT模型對西藏森林碳匯產業進行分析,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低碳;森林;碳匯
全球氣溫不斷升高致使海平面不斷上升,全球變暖問題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為了應對日益變暖的全球氣候,以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被世界各國所倡導,碳匯交易市場也隨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發展。西藏森林覆蓋面積廣闊,森林資源及林下資源豐富,如能合理規劃開發森林碳匯市場,不僅能為西藏綠色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也將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一、西藏森林碳匯產業發展現狀
碳匯主要是指大自然中植物吸收或存儲二氧化碳、以降低溫室氣體濃度的能力,碳匯交易是指通過對碳排放權轉讓的方式,使在盡量減少碳排放的前提下發展可持續型綠色經濟,森林作為自然界存儲二氧化碳的重要載體,使的森林碳匯在碳匯交易市場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西藏森林資源豐富,隨著低碳經濟不斷推進,西藏森林碳匯的重要價值逐漸受到重視,根據西藏統計年鑒顯示,2015年,西藏全區當年造林面積達到35861公頃,是2000年西藏全區造林面積的2.54倍,其中,新種植林地以防護林為主,其防護林面積占西藏全區當年總造林面積的88.51%。西藏造林區主要分布在拉薩市、日客則市、山南地區及昌都市,2015年拉薩市造林面積最大,達到11348公頃,占西藏當年全區總造林面積的約三分之一,日喀則市、山南地區和昌都市當年造林面積分別為9323公頃、7301公頃和5945公頃,而林芝市、阿里地區及那曲地區的造林面積相對較小。
然而,西藏受特殊地理位置和傳統觀念的制約,社會經濟發展仍處于較初級階段,農牧民還沒有認識到森林碳匯產業的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但近年來,在各級政府和西藏自治區領導的不斷推進下,2016年頒布了《西藏自治區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實施方案》,該方案為西藏未來碳匯資源的發展指出了目標和方向,并對建設西藏碳匯產業做出相應的工作部署和總體建設規劃,此套方案的提出標志西藏碳匯資源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對實現西藏自治區乃至全國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二、西藏森林碳匯產業發展SWOT分析
(一)優勢分析
首先,自然資源優勢。西藏位于我國西南邊陲,海拔較高且光照充裕,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據《中國林業統計年鑒2014》數據顯示,全國森林面積為20768.73萬公頃,其中西藏森林面積為1471.56萬公頃,位居全國各省森林面積排名第五位,同時,由于受地理位置局限,西藏森林資源還處于相對天然狀態,為西藏森林碳匯產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潛力空間,若能合理規劃開發西藏森林碳匯市場,不僅能為西藏綠色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機遇,也將為我國低碳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其次,發展定位優勢,西藏是我國乃至全球生態環境保障的屏障,這便要求西藏經濟的發展不能用傳統的方式,一定要在保障生態環境不受破壞的前提下進行,迎合全球為解決氣候變暖問題而新興起來的碳匯產業,西藏發展森林碳匯無疑是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的雙贏選擇。
(二)劣勢分析
西藏碳匯市場構建仍處在探索階段,目前全國已建立了兩省四市六個碳匯交易試點,西藏雖尚未加入,但已出臺相關文件將西藏列入下一批試點名單中,西藏自治區政府已開始積極籌備關于建立西藏碳匯市場試點的相關工作。從政策法規層面看,森林碳匯產業仍屬于一個較新領域,相關政策法規還有較多的空白和不足之處;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角度分析,西藏缺乏相關技術和管理人才,技術人員的不足使得西藏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很難展開,資深管理人員的稀缺使西藏森林碳匯交易市場很難有效運行,致使西藏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和構建很難突破瓶頸;從人們思想觀念層面分析,當地居民的思想觀念仍較為傳統,加之森林碳匯又是一種新興產業,其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還沒有被廣泛認識。
(三)機遇分析
為了應對日益變暖的全球氣候,以降低溫室氣體濃度、構建綠色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逐漸被世界各國所倡導,碳匯交易市場也隨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與發展,近年來我國不斷積極探索,早在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關于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通知》,2016年底又最新出臺了《“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提出以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為目標,可以看出碳匯市場在低碳綠色經濟發展中日趨重要的作用。西藏擁有大量的森林碳匯儲備潛力,在全球倡導低碳經濟的時代背景下,積極倡導西藏森林碳匯產業建設,加快推進西藏森林碳匯交易進入全球減排交易市場,對實現西藏自治區乃至全國實現低碳可持續發展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
(四)挑戰分析
歐盟和美國已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碳匯市場,而碳匯在我國仍屬于一個較新領域,我國碳匯市場目前采用的標準還未被國際市場所認可,西藏森林碳匯產業如何形成其特有的競爭力,又如何與國際市場接軌都將面臨巨大挑戰。同時,西藏森林碳資源統計也面臨著挑戰,在森林碳匯量的估測中,不同方法所測定的碳匯量將會有所不同,同時,森林碳匯量的統計是相當繁復的,測量估算時不僅僅要考慮測算方法誤差,還要考慮到其他因素如技術、樹木種類及樹木年齡等問題,目前西藏還沒有選定出一套行之有效又能被國際認可的測量預算方法。西藏森林碳匯產業有巨大的發展潛力,發展西藏森林碳匯產業的第一步就是要制定被國際所認可的測量預算方法并完成對西藏森林資源的總量估算,這將是西藏森林碳匯交易工作的重要量化標準。
三、西藏發展森林碳匯產業的政策建議
第一,完善森林碳交易體系。在完善我國碳匯交易體系時,不僅要應積極學習歐盟和美國在該領域積累的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更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構建森林碳匯交易體系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支持與引導:健全的法律與政策是任何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的先決條件,各級政府和相關機構需加緊完善相關政策,協調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需要;同時,政府應加大對森林碳匯的宣傳力度,通過開展系列活動讓人們認識到開發森林碳資源市場的巨大潛力,使人們廣泛了解到它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
第二,完成森林碳資源統計。西藏推進森林碳匯產業發展的第一步,要盡快完成對西藏森林資源的總量估算,這將是森林碳匯產業發展的重要量化標準,西藏各級政府應積極與林業部門以及環保部門進行溝通探討,根據西藏林地的實際情況來制定出一套統一的估算方法以及配套的測量標準。其次,應加強對相關估算統計人員進行技術培訓,提高技術核算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提高估算結果的準確性。
第三,加強技術引進和專業人才培養。科技為推動森林碳匯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各級政府應該積極提倡林業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大力推進碳匯林業的發展,增加林業生產的附加值,從而推動西藏低碳經濟發展。同時,需要不斷加強人才培育機制,可通過人才引進的形式廣納賢才,積極開展各類培訓以提升相關工作人員的技能與修養,幫助西藏森林碳匯交易市場的發展和構建突破瓶頸期。
【參考文獻】
[1]白濤主編. 西藏林業經濟 [M].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6.
[2]狄方耀,程志碧,羅華.西藏經濟學導論[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9.
[3]王天津.建立西藏碳匯功能區的若干設想[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8
[4]陳方麗.林業碳匯交易運行機制研究[J].中國林業經濟,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