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康德的權利思想產生于資本主義政治和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是對文藝復興運動以來權利學說的總結性闡發。就康德的權利思想的基本內容來看,主要包括“權利的主體是人”、“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有效性”以及世界公民權利思想??档碌臋嗬枷雽θ藗冊诮裉鞝幦嗬?、發展權利和建設權利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 康德 權利思想 現實意義
作者簡介:羅兵,中央黨校哲學研究生院。
中圖分類號:B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6.143
康德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不僅以豐富而深邃的哲學思想而榮登人類哲學的高峰,而且還以其深刻的權利思想成為人類權利學說史中備受關注的人物。康德的權利思想集中體現在其《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有學者將此著作譯為《權利的科學》、《正義的形而上學原理》、《法律哲學》)一著之中。從目前國內學界關于康德權利思想的研究現狀來看,尚缺乏深入而系統的研究。當今我國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充分借鑒和吸收國外優秀的法學思想成果十分必要。既然康德是西方近代權利學說的重要思想家,那么,深入解讀、剖析和發掘康德的權利思想就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一、康德權利思想形成的背景
任何思想的產生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康德生活在一個急劇變革的時代,這個時代是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得到快速發展的時代,同樣也是一個科學、文化和藝術快速發展的時代?,F實的發展在客觀上促進了人們的思想和意識的發展,這種思想和意識的發展正是時代發展的反映??档聶嗬枷氲男纬?,同樣離不開這一偉大時代為其提供的時代素材。
首先,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快速發展為康德權利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現實基礎。在14、15世紀以后,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新大陸的發現、世界貿易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隨之而形成起來,人類社會的發展迎來了新的時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了其政治的發展,即“資產階級的這種發展的每一階段,都伴隨著相應的政治上的進展”。 在資本主義政治發展過程中,封建貴族的專制統治是其主要障礙,因此推翻封建貴族的統治是其主要的政治任務。從16世紀60年代的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起,到1797年康德發表《法的形而上學原理》為止,已經在英國、美國和法國爆發了規模較大、持續時間較長的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革命的直接結果是沉重地打擊了封建貴族的專制統治,在一定意義上限制了封建貴族的權力并取締和廢除了他們享有的一些特權,同時提升了被統治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的地位,特別是在法律的范圍內規定被統治階級享有更多的權利。隨著被統治階級地位的提高,人的尊嚴、自由、幸福等問題也受到了普遍的關注,而人的權利問題也就成為了這個時代思想家們談論的主題。與之相應地,現實的經濟發展和政治發展同樣成為康德思考、分析、考察人的權利問題的現實素材。可以說,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快速發展是康德權利思想形成的現實基礎。
其次,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啟蒙思潮以及在這一基礎上不斷演進和發展的權利學說是康德權利思想形成的思想基礎。發端于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其突出特征是宣揚人文主義,在否定神性的基礎上倡導人性解放。在文藝復興運動之后的另一場重要的思想解放運動是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核心是反對愚昧和崇尚理性,把矛頭直接指向封建貴族的專制統治和教會的黑暗統治,有力地打擊和挫傷了封建特權和教會特權,有力地宣揚了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和平等等重要思想。這兩次思想解放運動對提高人的地位以及為人們享有更多的人身權利提供了思想指引。與之相應地,在這兩次思想解放運動中,涌現出來了一大批權利學說的思想家,這些思想家主要有格勞秀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他們的權利學說是人類權利學說史中的重要內容,對后世權利學說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皺嗬痹诶∥闹袨椤癹us”,自古羅馬時期以來長期被理解為“權利義務”。格勞秀斯深入地討論了自然權利學說,指出“自然權利乃是正當理性的命令,它依據行為是否與合理的自然相諧和,而斷定其為道德上的卑鄙,或道德上的必要”。 霍布斯指認自然權利只是在自然狀態下才存在,即“自然賦予了每個人在所有東西和事務上的權利。也就是說,就純粹的自然狀態而言,或說是在人用彼此的協議約束他們自身以前,每個人都被允許對任何人去做任何事,無論他想要什么、他能得到什么,他都可以去占有、使用和享受”。 在這種自然狀態下,人與人是一種戰爭關系。而為了避免這種戰爭,人們就要以契約的形式將自己的權利讓渡給國家。洛克、孟德斯鳩和盧梭將“自然權利”(主要是“天賦人權”)的思想發揮到極致。如盧梭在《政府論》中指出:“自然狀態有一種人人所應遵守的自然法對它起著支配作用;而理性,也就是自然法,教導著有意遵從理性的全人類: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和財產”。 洛克把自由、平等、健康、生命、財產、幸福等看作自然權利。孟德斯鳩把洛克的“權利”換作“自由”,基本思想大體一致。盧梭的自然權利學說是建立在其社會契約學說的基礎之上,即“社會秩序乃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一項神圣權利。然而這項權利決不是出自于自然,而是建立在約定之上的”。 以上思想家的權利學說是歐洲近代兩次思想解放運動中的重要思想成果,這些思想成果既是康德權利思想形成的思想背景,也是其這一思想的直接來源。
總的來說,康德權利思想的形成既得益于近代歐洲資本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快速發展,也源于近代文藝復興運動以來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啟蒙思潮以及在這一基礎上不斷演進和發展的權利學說,這都是康德權利思想得以形成的時代背景。正是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康德在完成了“三大批判”著作之后,特別是在歷經法國大革命之后,對倫理、道德、社會、法律、政治、公民等問題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學》的巨著,這一著作的上冊為《法的形而上學原理》,他的權利思想在這一著作中得到了系統而深刻的闡發。
二、康德權利思想的基本內容
正如上文所述,康德的權利思想集中體現在其《法的形而上學原理》一著中,而這一著作也就成為筆者考察其權利思想的核心著作。通過深入解讀這本著作,可以將康德權利思想的基本內容概述如下。
首先,康德著重強調人是權利的主體。從康德的所有著作來看,他討論的中心問題就是人。比如,他的“三大批判”著作可以說是離“人”距離最遠的著作,其回答的三個問題即“我們可以知道什么”、“我們可以怎樣做”、“我們可以抱有什么希望”的中心點就是討論人的問題。而在《實踐理性批判》中,他把人的問題作了更加清晰的闡釋,即“人必然把他自己的存在看成這樣;就這一點來說,人的存在就是人的行動的客觀原則”,而實踐的律令就是“你的行動,要把人性,不管是你身上的人性,還是任何別人身上的人性,永遠當作目的看待,決不僅僅當作手段使用”。 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人的自由意志問題,同時將人的自由意志問題與權利聯系起來考察。其一,人有選擇自己行為的能力和自由,同時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他說:“人,是主體,他有能力承擔加于他的行為”,“道德的人格不是別的,它是受道德法則約束的一個有理性的人的自由”。 因此,人們在選擇一定的行為時,就必須償付一定的責任和義務。其二,人在選擇自己的自由時,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并與他人的自由保持并行不悖。在康德看來,權利的概念首先涉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外在的和實踐的關系”,其次表現為“他的自由行為與別人行為的自由的關系”,最后需要考慮兩個人的意志行為的關系而不是意志行為的內容。 康德根據這一認識,提出了權利的普遍原則,這就是“能夠在行為上和每一個人的意志自由同時并存”。 這條原則的實質是一個人的行為不侵犯另一個人的自由意志。這個自由意志就是權利,而人的自由意志就是人的權利??偟膩碚f,康德把權利看作是人的權利,其價值旨趣在于凸顯人是權利的主體,必須尊重人的權利。
其次,康德著重強調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有效性。康德在分析權利與義務的法律關系時著重強調:“既有權利,又無義務的人的法律關系”、“只有義務而無權利的人的法律關系”、“只有權利而無義務的人的法律關系”這三種情況是空缺的、無效的,而只有“既有權利,又有義務的人的法律關系”才是有效的。 言外之意,康德反對那種只重視權利、不重視義務或者只重視義務、不重視權利或者兩者都不重視的片面的權利義務觀,而主張必須將權利與義務兩者統一起來看待。這個思想無疑是深刻的,它內在地包含著權利與義務的對立統一的現實有效關系。與此同時,在封建貴族特權和教會特權占主導地位的18世紀,康德的這一思想對沖破封建貴族特權和教會特權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可以說,康德的這一思想包含著現代社會的新權利觀,對后世權利學說的發展以及權利實踐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最后,康德著重闡發了世界公民權利(或人類的普遍權利)的思想。康德在討論公共權利的基礎上,提出了國家與國家應和睦相處,應賦予地球上的每個公民都應當享有基本的權利,同時希望建立國際憲法來保障人們的基本權利,即“我們必須為那個可能實現不了的目的而工作,并建立這種看來是最適宜于實現永久和平的憲法(也許是所有國家共同地并且分別地實行共和主義)”。 在康德看來,建立普遍的和持久的和平,是這門權利科學的“最終的意圖和目的”??梢哉f,康德不是關心一個人或某些人的權利、自由和幸福,而是關心整個全人類即世界每個人的權利、自由和幸福,它的世界公民權利思想和人類永久和評論就是真實的寫照。
康德的權利思想的內容是豐富而又深刻的。但他的權利思想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康德的整個權利思想體系來看,不可避免地帶有先驗思辨的濃厚色彩,僅僅只是從概念思辨的角度來闡發其權利觀,而并沒有從歷史和現實的雙重維度(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角度)對人類權利作實證的分析與考察。這是他的權利思想的一大缺憾。
三、康德權利思想的現實意義
康德的《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是在1797年出版的著作,其權利思想自誕生至今已有200余年了。人類社會在這200余年的歷史征程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已經進入了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各個民族和各個地區已經形成為一個互相依賴、彼此聯系、整體互動的整體。反觀誕生于200余年以前的權利思想,對人們在今天爭取權利、發展權利和建設權利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國家和政府在建設權利和發展權利時,必須充分體現“權利的主體是人”的理念。權利是人的權利,權利的主體是人,這個思想是康德權利思想的核心。康德的這一思想告訴我們,必須充分尊重人的權利。要充分尊重人的權利,就必須充分保障人的權利。就世界范圍來說,在二戰以前,人的權利并未得到充分保障,兩次世界大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人性的毀滅和人權的侵害;在二戰以后,聯合國以及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都以不同的方式加大了人權保障建設的力度,但仍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權利不能得到充分保障,他們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和平等等權利。就我國來說,人權建設同樣經歷了一個過程。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人權建設存在諸多弊端。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封建專制傳統比較多,民主法制傳統比較少。解放以后,我們也沒有自覺地、系統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權利的各項制度,法制很不完備,也很不受重視,特權現象有時受到限制、批評和打擊,有時又重新滋長” ,“我們的民主制度還有不完善的地方,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令和條例,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 正是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我國的人權建設在改革開放之后獲得了迅速的發展。在2004年3月召開的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把“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以人為本”作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提出來??偟膩碚f,康德強調“人是權利的主體”的思想對我們今天推進權利體系的建設與發展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在加強權利主體的權利觀念的培育時,必須樹立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新權利觀。在傳統社會中, 特別是在中國,過多地強調“義務重心”;在當代社會,又有部分學者著重強調“權利本位”。從康德關于“權利與義務的統一的有效性”的思想來看,無論是“義務重心”的權利觀還是“權利本位”的權利觀都是不可取的。而是應該將權利和義務統一起來,必須把“無權利的義務”和“無義務的權利”的權利觀念作為培育權利主體權利觀念的基本內容。惟其如此,才能使人們養成正確的權利觀。
最后,全人類充分享有普遍的基本權利是當代人類權利體系發展的目標。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其基本趨勢是由民族走向世界、由傳統走向現代。而人的權利就不再拘泥于某個國家、某個地區和某個民族的范圍之內,而是全世界的每個人都應該享有,而康德的世界公民權利思想正好體現了這一精神??档碌倪@一思想在二戰后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聯合國于1945年6月25日頒布的《聯合國憲章》宗旨中強調,“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采取其他適當辦法,以增強普遍和平”,“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且不分種族、性別、語言或宗教,增進并激勵對于全體人類之人權及基本自由之尊重”。 聯合國于1948年12月10日頒布的《世界人權宣言》序言中指出,“鑒于聯合國人民已在憲章中重申對于基本人權、人格尊嚴與價值、以及男女平等權利之信念,并決心促成大自由中之社會進步及較善之民生”。 總的來說,全世界的主要國家和地區認真地貫徹了《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的基本精神,在人權建設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但是,也有部分國家和地區的人權建設還存在很多不足,而繼續推進人權建設的空間依舊很大。總的來說,從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來看,應當把全人類能夠充分享有普遍的基本權利看作是當代人類權利體系發展的目標,同時期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在推進人類權利體系建設中作出應有貢獻。
總之,康德的權利思想雖然產生于18世紀末期,但對我們在當代社會推進權利體系建設同樣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康德的權利思想十分豐富,本文所闡述的思想僅僅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同時期望學界有更多同仁來共同研究、探討、剖析和發掘康德的權利思想。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33.
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商務印書館.1964.582.
[英]霍布斯著.應星、馮克利譯.論公民.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8.
[英]洛克著.葉啟芳、瞿菊農譯.政府論(下篇).商務印書館.1964.6.
邢賁思.影響世界的著名文獻(政治·社會卷).新華出版社.1997.410.
北京大學哲學系.西方哲學原著選讀(下卷).商務印書館.1982.318.
[德]康德著.沈叔平譯.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權利的科學.商務印書館.1991.26,39,40,36,192.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332,359.
邢賁思.影響世界的著名文獻(法律·軍事卷).商務印書館.1997.770.
化國宇.國際人權事業的中國貢獻:張彭春與《世界人權宣言》.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5.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