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華/江蘇省豐縣縣委副書記
四措并舉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王子華/江蘇省豐縣縣委副書記
江蘇省豐縣堅持以農業現代化工程為總抓手,以建設全國特色現代農業強縣為總目標,著力推動農村改革發展,“三農”各項工作不斷進步,“糧果菌菜奶”五大主導產業得到進一步鞏固提升。2016年,糧食總產實現6.17億公斤,果品總產量穩定在60萬噸,食用菌產量110萬噸,蔬菜產值達70億元,奶牛存欄突破萬頭。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豐縣白酥梨”榮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稱號。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166個,家庭農場發展到746家。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26元,比上年增長9.1%。豐縣將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脫貧致富奔小康為目標,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確立四大重點發展路徑,推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全面打造特色現代農業強縣。
1、優化農業區域結構。重點推進黃河故道現代果業示范區和湖西片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兩大板塊建設,同步推動12個農業園區提檔升級,示范引領全縣現代農業快速發展。黃河故道現代果業示范區重點圍繞果業發展做文章。加快10個高效蘋果、梨示范基地建設,做好新品種、新技術推廣應用;同步進行老果園的景觀化改造,拓展功能,提升檔次和效益;發展櫻桃、獼猴桃等新優品種,建成一批時令鮮果休閑采摘區。提高果品綜合加工能力,發展觀光旅游、文化娛樂、頤養健身、電商園區等項目,將黃河故道板塊打造成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區。湖西片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重點圍繞優勢特色產業做文章。重點發展洋蔥、大蒜、食用菌、生態養殖、優質稻米等優勢產業,著力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基地;大力扶持發展特色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項目,招引培育龍頭企業,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大力發展訂單農業,建設一批城市外延農產品生產基地。
2、優化農業產品結構。加大糧食高產增效創建力度,建成一批糧食高產生產基地,適度調減玉米種植面積,確保全縣糧食總產穩定在5.5億公斤以上。大力推廣矮砧密植蘋果等集約高效栽培模式,全縣果樹拓植1.6萬畝,優質果率提高5個百分點。加快食用菌生產示范園區提檔升級,擴大種植規模,毛木耳年生產能力達到4.5億袋。穩定出口創匯蔬菜面積在65萬畝左右。提高畜牧業生態規模化發展水平,創建國家級標準化養殖示范場1個。
3、做大做強農產品加工業。積極打造百億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大力發展糧食、果蔬、食用菌等農產品產地初加工及精深加工,推動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重點開展秸稈、果蔬皮渣、畜禽骨血等副產物梯次加工和全值高值利用。推進板皮、地板、木樓梯、家具等加工產業轉型升級,提升木制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加大對大沙河集團、佳合鴨業、寧興食品、江蘇君樂寶等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加強農業龍頭企業的招引和培育,確保新增省級龍頭企業1家、市級龍頭企業7家。
4、加快農業品牌化建設。加快推進農產品品牌化發展戰略實施,充分激勵和發揮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企業創牌發展積極性。突出做好“豐縣蘋果”的整體形象包裝設計和宣傳推廣,爭創國家地理標志產品。構建以“豐縣蘋果”公用品牌為龍頭、“大沙河” “鑫凱宇” “好七”等企業品牌為主體的豐縣蘋果品牌體系,帶動“豐縣白酥梨” “豐縣牛蒡” “豐縣山藥”等一系列豐縣農產品品牌建設。
1、加強農業生態保護和修復。
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綠美村莊彩化工程” “大沙河彩葉林帶建設工程”“生態防護林建設工程” “農田林網更新完善工程” “中幼林撫育工程”“經濟林拓殖工程” “彩色化珍貴化效益化示范單位創建工程”等七大綠化工程,完成綠化造林2.1萬畝,更新完善農田林網4萬畝;實施30個村的村莊綠化工程,其中1個村達到省級生態示范村標準,29個村達到省級綠化示范村標準,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37%。
2、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
加快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積極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項目建設,秸稈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2%。推廣工程處理、生物處理和農牧結合等多種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方式,規模養殖場畜禽糞便綜合利用率提高到93%。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強化農產品基地和投入品源頭監管。突出抓好“一控兩減三基本”措施落實,力爭建成省生態循環農業示范縣。
3、提升物質裝備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大力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著力加強糧食烘干中心建設,主要糧食作物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加快推進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協同發展,建設高效設施農業機械化示范點。大力發展節水農業,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強化科技平臺投入,加大對徐州市果樹研究所、豐縣果樹試驗站、蔬菜研究所、農業龍頭企業等農業科技研發主體的引導和扶持,擴大與科研院所的交流與合作。加強中華果都網和“12316”為農短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推動農業科技專家與經營主體信息互聯互通。
4、繼續推進黃河故道綜合開發。
圍繞“特色農業走廊、綠色生態走廊、歷史文化走廊、旅游觀光走廊”的定位,繼續實施年度總投資5.6億元的八大類17項綜合開發項目建設。提檔升級農村公路94公里,實施大沙河沿河公路二期工程9.6公里;完成華山閘至夾河閘兩岸綠化及園路鋪設、梅花山綠化工程;加快推進“一區三園一站”建設,形成4萬畝以上規模連片高標準果品生產基地。建設完善黃河故道大沙河濕地公園、寶慶寺、瑤盛文化園等旅游觀光項目,打造全省黃河故道綜合開發示范區。
1、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全面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并發放到戶。積極推行“實物計租、貨幣兌現”的土地租金定價機制,制定土地流轉指導價格,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進場交易、規范操作。統籌推進土地“三權分置”省級試點項目,選定10個村探索實踐“家庭農場制” “股份合作制” “專業合作制” “購買服務制”及“農業共營制”等多種實現形式,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
2、實施新型經營體系培育工程。
構建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骨干,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積極發展“土地托管” “聯耕聯種” “土地股份合作”等模式示范點,引導土地向新型經營主體流轉集中,新增適度規模經營3萬畝。制訂《關于加快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意見》,開展示范創建,培育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合作社示范社100家,培育縣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加快培育各種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實現統一耕作、規模化生產和節本增效。
3、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杏花村葡萄自摘園
做好資源性資產確權、經營性資產量化、非經營性資產管護等工作。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在各鎮(街道)成立農村產權交易服務站,推動農村產權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力爭全縣全年交易量突破1億元。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專項治理、資產清產核資和產權登記,每鎮(街道)新建1個農村社區股份合作社,推動經營性資產量化到人、固化到戶,有效保障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占有和收益權利。
4、進一步探索推進農村金融創新。支持金融機構提高農村金融普惠力度。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村小微企業以及農業科技創新、農村綠色發展的支持,推廣“富農貸”金融創新產品,通過財政資金增信帶動金融機構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無抵押貸款,切實解決新型經營主體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持續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種植業承保面積不低于種植業統計面積的90%,高效農業占比不低于55%,果品保險承保面積全覆蓋,農業保險簽單保費力爭突破1億元。
1、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突出漢文化、黃河文化、農耕文化和紅色文化內涵,打造一批休閑觀光農業特色村莊和精品線路。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社會資本創辦休閑觀光農業和鄉村旅游合作社、企業。做強果業休閑旅游,圍繞四條精品觀光帶,集中建設10個以上農家樂集聚村、賞花觀果自摘園和休閑農業園區,完善與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吸引農民就地就業,努力打響“生態林果之都” “特色農業勝地” “漢風道韻之鄉”三大休閑觀光農業品牌,積極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
2、推進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突出市場和資源雙輪驅動,促進“互聯網+農村”深度融合。積極推廣李大樓“互聯網+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打造一批特色農產品單品電商平臺。加快12個鎮級服務站提檔升級和村級電商服務點的開設速度,做到村村電商通。逐步完善大沙河集團電商物流中心功能,完成集團倉儲2期建設,建成省級電子商務示范園、省創業就業孵化基地。提升淘寶“豐縣館”、天貓“大沙河旗艦店”檔次,成為農產品的網絡銷售基地。推進涉農電商集聚發展,實施“1+N”電商園區建設工程,建成電動車電商產業園、木業電商產業園和食用菌電商產業園等一批主導產業電商園區,培育2個省級鄉鎮電子商務產業園、示范鎮(村)或示范企業。
3、拓寬農民就業創業渠道。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領頭雁”計劃和貧困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培訓工程,開展農村婦女創業創新培訓,年內完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訓3000人。依托縣大學生創業園、開發區、農業產業園區等園區及專業市場、農民合作社、農業規模種養基地等,建設一批特色創業創新園區(基地),把縣大學生創業園建成市級眾創空間。健全創業培訓、創業政策、創業載體、創業服務“四位一體”機制,采取政府購崗托底安置和鼓勵企業吸納相結合的方式幫扶實現就業。
4、實施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
健全幫扶對象精準識別和動態調整機制。結合全面選派駐村(社區)第一書記的常態長效掛鉤幫扶機制,落實幫扶責任人和幫扶項目,推進幫扶措施進村入戶。加快特色產業發展,支持低收入農戶因地制宜發展種植、養殖業和傳統手工業,扶持發展電動車產業等帶動能力強、容納就業人口多的特色工業,增加農民工資性收入。提升經濟薄弱村集體經濟實力和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政府引導、后方單位幫扶、社會力量參與、金融服務創新、購買服務性或生產性物業等多種途徑,增加經營性和財產性收入。盤活村集體資產,增加資產性收入。鼓勵有條件的經濟薄弱村開展整村搬遷集中居住,探索農村新型社區康居式扶貧模式。引導經濟薄弱村以集體資產資源參股農民合作社和經營穩健的工商企業,實現資產保值增值。抓好24個新建、改建村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確保今年9月底投入使用。加快實施基本民生保障“六個全覆蓋”。重點強化低保兜底保障作用,建立大病醫療救助基金,將低收入人口全部納入民政醫療救助范圍。全額代繳低收入人口基本醫療保險個人參保費用,進一步提高醫療保險補償標準。實施醫療救助和大病特困戶社會再救助,減輕大病貧困戶醫療負擔。實現湖西片區扶貧開發新突破。突出資源聚集,將扶貧工作重心、政策重點、資源力量向湖西片區傾斜,統籌推進農田水利建設、交通網絡暢通、土地開發治理、產業培育、生態保護、文化旅游、新農村建設、民生改善“八項工程”,全力推進湖西片區2017年總投資16.25億元的74個整體幫扶項目實施,確保片區1.5萬低收入人口脫貧、8個經濟薄弱村實現新“八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