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 偉/江蘇省寶應縣副縣長
轉變發展方式 打造現代農業
閆 偉/江蘇省寶應縣副縣長

寶應射陽湖省級濕地公園濕地保護
江蘇省寶應縣以實現農業基本現代化為目標,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中心任務,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切實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深入推進農村改革創新,認真辦好各項為民實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為推動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重點抓好以下六個方面。
堅持以市場導向引領農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發展動力由“生產導向”向“消費導向”轉變。一是調整農業種養結構。以糧油高產增效創建為抓手,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65萬畝以上。創建糧食綠色高產高效創建示范片20個,推廣農業新品種10個,建成高效循環農業示范點5個,水生蔬菜面積發展到18萬畝,新增藕田套養面積2萬畝。有序發展生態健康養殖業,提升規模養殖比重,生豬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70%。推進漁業適度規模經營,推廣稻漁綜合立體種養模式,探索池塘循環水生態養殖模式,提升水產品品質,滿足市場多元化消費需求。二是推進農業“接二連三”。立足糧食、水產、水生蔬菜三大產業和有機食品特色產業,在農產品精深加工上求突破,實施農業規模項目20個以上。強化龍頭梯度培育,支持引導寶糧控股、荷仙集團、水仙實業、寶蓮生物等行業龍頭強強合作、優勢互補,新增市級龍頭企業4家、省級龍頭企業2家,農業龍頭企業開票銷售增幅8%。依托本地資源和鄉土文化優勢,在“種、養、加、銷、休”上做文章,爭創全國休閑觀光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1~2個。強化射陽湖荷藕產業示范園建設,爭創全國綠色食品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范園。三是提供安全優質產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引導、鼓勵申報“三品一標”及名牌產品,新增“三品一標”30個,寶應中華鱉、大閘蟹、大米爭創地理標志產品,爭創全國漁業健康養殖示范縣。重點打造“一主三特”品牌,即做響做大“寶應湖”中國馳名商標,水生蔬菜主打“荷仙”牌、有機農產品主打“湖西島”牌、糧食產業主打“寶糧”牌。鼓勵企業借助農洽農展拓展市場,提高農產品整體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
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引入先進生產方式、營銷手段和科學技術,提升現代農業發展的層次和水平。一是加強園區建設。重點打造環城設施農業、運西有機農業、東蕩水生蔬菜、西湖特種水產、南部生態養殖、腰部糧油高產創建等特色區域。加快推進永久性“菜籃子”蔬菜基地、園藝作物標準園和“一圈兩線”設施農業園區建設,加強基礎設施配套,新增設施農(漁)業面積2萬畝。依托寶糧集團和有機食品檢測中心等現有平臺,加快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建設。二是拓展農村電商。順應“互聯網+”發展大勢,積極發展農產品新型流通業態。加大農村淘寶建設力度,擴大與貨通天下、蘇寧易購、京東等電商平臺合作,引進知名電商企業2家。做大做強U宜佳、田田圈等本土電商平臺,引導、支持寶糧集團、水仙公司等龍頭企業借助淘寶、天貓、1號店等平臺,開展農產品網上營銷。農產品網上年銷售2億元以上。三是強化科技支撐。積極發展連棟溫棚、鋼架大棚,示范推廣農業新型機械,應用節水灌溉栽培、避雨栽培等技術,提升設施園區裝備水平。加快糧安工程建設,新建3萬噸標準化倉容,緩解糧食倉容壓力。推動農機裝備結構優化升級,新增大型農機具600臺(套),新創市級稻麥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鎮3個,實施犁耕深翻15萬畝。
充分挖掘農業內外部增收潛力,促進村集體經濟實力不斷提升,發展后勁不斷增強,農民收入持續增長。一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確保全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9%。增加工資性收入。進一步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加強技能培訓,拓寬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渠道,全年培訓農村勞動力1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5000人。增加經營性收入。把全民創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抓手,圍繞現代農業、新興服務業等創業領域,發揮大學生村官、村干部創業示范引領作用,鼓勵農民創業,扶持自主創業1000人以上。增加財產性收入。加快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掃尾工作,做到量化到戶到人,有效擴大農民財產權益。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市場,促進農村發展要素順暢流動,力爭全年農村產權交易3.5億元,實現資產增值溢價。增加轉移性收入。認真落實各項農業補貼政策,加大政策惠農力度。繼續強化農民負擔監管,確保農民負擔只減不增。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重殘等保障標準,實現城鄉低保一體化。二是發展壯大村級經濟。鎖定“2020年村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50萬元”這一目標,堅持“輸血”“造血”結合,增收、節支并重,進一步增加村集體可支配收入。規范農村“三資”管理,嚴格控制支出項目和額度,嚴肅執行債務監管制度,全年化解村級不良債務5%以上,120個村實現零債務,無債村率達50%。實現所有村集體經營性收入40萬元以上。三是扎實開展精準扶貧。按照“一人不少、一戶不落”的要求,強化結對幫扶,靠實幫扶措施。建立黨委主導、政府主抓、部門主推、干部主攻、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繼續以產業扶持、就業援助、生活保障、教育資助、醫療救助、社會幫扶等為重點,打好“攻堅戰”,啃下“硬骨頭”,力爭所有低收入農戶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7000元以上,完成扶貧脫貧任務。
以“263”專項行動及江淮生態大走廊建設為契機,實施寶應湖“三退三還”工程,進一步突出生態優先地位,挖掘綠色發展潛能,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防治農業面源污染。推廣節水、節肥、節藥技術,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應用示范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達95%以上。推進畜禽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劃定禁養區、限養區,確保規模化養殖場治理率達60%。二是彰顯生態有機特色。以有機農業開發區和海峽兩岸(揚州)農業合作試驗區寶應核心區為依托,加快企業基礎設施改造,持續推進50億元生態有機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圍繞有機稻米、大閘蟹、荷藕等優質產品,加快有機農產品基地建設,新增有機農(漁)業面積5000畝。三是加強鎮村造林綠化。鞏固全國綠化模范縣創建成果,實施生態大走廊、生態家園、森林濕地恢復保護三大工程,成片造林5000畝,重點鎮、一般鎮鎮區分別建成生態林地100畝、30畝以上,村莊綠化整體推進村20個,植樹100萬株。生態大走廊圍繞一批綠化工程,全面提升京杭大運河、潼河兩側1公里范圍內以及整個運西區域造林綠化水平。生態家園圍繞村莊綠化,每個鎮整體推進1~2個行政村,創成省級綠化示范村10個。森林濕地恢復保護圍繞濕地生態功能修復,新增自然濕地保護面積3000畝。
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力度,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使農村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一是完善基礎設施。依托高標準農田整縣推進項目,建設高標準農田17萬畝。加大農田水利建設投入,抓好里下河洼地整治項目,改造慶豐灌區,繼續實施小農水重點縣等工程建設。實施省道331寶應段改擴建工程,建成沙氾公路柳堡段,規劃建設曹夏線。推進縣鄉道大中修,提檔升級農村公路50公里,改造危橋15座,新建農橋136座。二是改善生態環境。堅持日常管護與重點治理并舉,進一步深化縣鎮村三級巡查、責任落實追溯和鎮級管護機制,推進村莊管護規范化、常態化、精致化。繼續推進星級村莊環境提升和后進村村莊達標,全面完成沿寶應湖村莊環境整治。開展運河綜合整治,今年重點取締拆除城區、鹽城兩個取水口
場及各類堆場,同步恢復運河生態環境。三是優化公共服務。持續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教育信息化和裝備提升工程,推動城鄉教育均衡化發展。發揮醫聯體綜合效應,4個農村區域性醫療衛生中心投入使用,加強村居衛生室建設,進一步提高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水平。不斷完善村級便民服務體系,啟動建設一批村級文化廣場。廣泛開展全民健身和藝術普及,新建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80家。
加快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為農業農村發展增添新動能、注入新動力。一是扎實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和省實施意見,努力爭創省“三權”分置改革示范縣。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機制,引導土地經營權流轉進場交易、規范操作。健全農村產權交易監管制度,實現交易進場全覆蓋、無死角,杜絕暗箱操作和場外違紀違法交易。全面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資源性資產確權、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積極推廣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二是積極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在提高新型主體發展質態上下功夫。發展一批家庭農場。重點發展100~300畝適度規模家庭農場,新增縣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30個。培育一批種養大戶。堅持政策驅動、典型帶動和服務促動,著力培育壯大種養大戶。規范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家庭農場聯合成立合作社,發揮合作社示范典型帶動作用,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示范典型15個。扶強一批農業龍頭企業。鼓勵加強管理,加大投入,提質增效,更好發揮企業在帶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中的作用,新增億元龍頭企業1家。建設一批創新創業基地。鼓勵下鄉返鄉農民創業,建設創新創業基地5個以上。三是探索建立用地保障機制。進一步完善新增建設用地保障機制,將年度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確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加快編制鎮級土地利用規劃。在控制建設用地總量、不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前提下,加大盤活集鎮及周邊存量建設用地力度。允許通過村莊整治、宅基地整理等節約的建設用地采取入股、聯營等方式,重點支持鄉村休閑旅游養老等產業和農村三產融合發展,嚴禁違法違規開發。□

稻鴨共作有機水稻栽培集成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