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金奎 嚴隆舜 王冬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
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策解析
韓金奎 嚴隆舜 王冬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江蘇省分行
當前,我國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于求和有效供給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的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在此背景下,農發行牢牢把握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進一步聚焦精準扶貧這一戰略重點。江蘇作為經濟發達地區,在信貸計劃資源緊缺的前提下,如何結合實際,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江蘇農業升級、農村發展、農民增收,成為農發行江蘇分行持續發展面臨的現實問題。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農發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戰略機遇:
(一)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要求政策性金融支撐農業供給側改革,充分體現政府意志,發揮政策導向作用,彌補農村金融市場失靈,為農發行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和機遇。
(二)提供了廣闊的業務空間
今年省委一號文件提出推進綠色江蘇建設,完成成片造林25萬畝、“四旁”造林20萬畝,建成200個省級美麗宜居鄉村,建成高標準農田200萬畝,新建糧食倉容20億斤,新增60萬以上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口年收入達到6000元,為農發行投身江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三)提供了明確的發展方向
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為農業農村強供給、添動能、調結構、促協調、托住底、補短板。農發行江蘇省分行確立了“以創新求發展、以創新強管理、以創新防風險、以創新增效益、以創新育人才、以創新添動能”的理念,要在支持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土地流轉、港產城一體化、新型物流體系、“五位一體”精準扶貧等領域探索出一批新模式,為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添創新發展動能。
近年來,江蘇城鎮化快速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打造面向市場供需、面向供給端業務創新、面向農業產業技術升級、面向農業結構趨向合理的產業布局,是江蘇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關鍵點,也是農發行實現業務發展和突破的著力點。農發行應用足用好支農惠農政策、加快金融創新,將有限的信貸資源投入到農業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刀刃”項目。
(一)加大信貸計劃有效供應,撬動各類資金反哺“三農”
一是加大購銷儲資金供應。充分發揮地方儲備糧輪換對糧食收購的促進作用,在風險可控前提下,鼓勵多元主體參與糧食收購,充分利用社會倉容,擴大收儲能力;保障2017年托市收購資金供應,適應信息化發展趨勢,積極推進“互聯網+封閉運行”模式,加強糧食庫存監管。二是積極申請和爭取創新信貸計劃。加快創新類中長期貸款的推進工作,向創新要計劃,向創新爭計劃,向創新獎計劃;鼓勵市縣行借鑒無錫、南通、揚州等成功經驗,通過資產證券化存量信貸資產轉讓、項目轉讓等方式緩解信貸計劃緊張的難題。三是發揮政策金融導向、信貸引領作用。加大政策性信貸資金和財政支農資金的協同,統籌利用PSL資金、重點建設基金、擔保基金等產品,依托財政性資金、積極開展同業合作,形成支農合力、擴大支農優勢。
(二)健全工作機制,高層次、高水平推進業務創新
一是整合信貸業務模式。去年以來,農發行整合“遷村騰地、農民集中居住、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土地流轉、扶貧幫困”的“五位一體”農地業務信貸模式,已審批通過的淮安市淮陰區劉老莊7億元高標準建設項目,預計實現遷村騰地0.24萬畝,可建成連片高標準農田6.9萬畝,改善1800戶低收入農民居住條件和生產生活環境,直接帶動6289名省定貧困人口脫貧。建議抓住江蘇省擴大淮北適宜地區“旱改水”,建成高標準農田200萬畝的有力時機,拓展土地流轉類貸款業務,將其與配套設施改善、生態環境優化、美麗鄉村旅游、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打好支持生態旅游“組合”拳。二是重點支持“三園”建設。重視對“現代農業產業園、科技園、創新園”的支持,通過推動泰州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區、淮安農科園等項目的落地,適應“互聯網+現代農業”發展趨勢,積極探索支持現代流通體系和農村電子商務建設,實現種植、養殖、加工、出口、銷售的三產融合發展。三是加大林業支持力度。江蘇提出加強濕地保護和生態修復,新建一批國家和省級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小區,撫育森林100萬畝,林業支持業務有發展潛力。林業類貸款支持對象屬于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推廣的農業產業,林業類貸款資金來源于總行對外發行綠色債,資金成本較一般類債券低。可在前期支持宜興高塍中央濕地2.5億元、連云港云臺山國家森林公園5億元林業資源開發與保護貸款的基礎上,建議實現由點帶面、整體推進、全面發展。在借鑒擴大“以江海為依托、以港口為支撐、以港城為載體、以產業為基礎、以人為核心”的南通“港產城一體化”模式試點基礎上,擴大業務內涵,與海洋資源保護類相結合,實現“由江到城至海洋”協同、跨越式發展。四是探索支持新興產業。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田園綜合體”作為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的戰略轉型方向,截至2016年末江蘇已創建37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示范點、7個國家級特色小鎮,11個中國最美休閑鄉村,業務發展空間廣闊。田園綜合體和特色小鎮都是值得探索的業務對象。五是密切聯結“互聯網+”。蘇州市新建“智慧農業”示范基地22個,其中張家港市常陰沙農業園區建成的水稻精確栽培與生產智能管理系統,覆蓋面積近2萬畝;鹽城先后建成25個糧食主產鄉鎮農情智能監測點和1個市級監測指揮中心,以及2015個設施農業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基地。按照農發行總行與商務部共同推進農產品和農村市場體系建設要求,結合江蘇公路、鐵路、水運、港口物流網豐富,探索支持農產品市場及倉儲物流設施、公益性農產品市場、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

假日鄉村游 田松滬 攝
(三)強化風險措施,協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增資”“防風險”
一是積極探索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的抵押工作。二是爭取地方政府加大扶持力度,給予優惠性再融資、額外利率補貼,以及風險救助等。三是推動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建立覆蓋全省的業務網絡,建立市縣政策性擔保機構,開發農業信貸擔保業務。四是加快開發適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地方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的險種,如,土地流轉類、土地承包類保險。
(四)聚焦總行扶貧工作目標,開展產業精準扶貧
一是積極推進與省扶貧辦簽訂合作協議。對摸底排出“五位一體”精準扶貧18個項目,幫扶82個省定貧困村、11.6萬省定建檔立卡人口脫貧。對成熟的項目優先評估,優先安排規模,推動項目落地。二是開展東西部協作扶貧和光伏扶貧。總結蘇州協鑫能源光伏扶貧貸款2億元貸款的成功經驗,加快后續5個項目的營銷推進,根據項目具體需要,積極探索異地子公司貸款、系統內銀團等支持方式,加大扶貧類信貸支持和利率優惠力度,發揮江蘇和對口支持地區的比較優勢,找準結合點,大力支持“萬企幫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