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蘇省作為中國重點發展的省份,其經濟的高速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環境是我們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因此生態環境的治理十分重要。而生態環境的治理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 本文通過分析江蘇省生態環境治理的金融支持現狀以及在治理的過程中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創新綠色金融產品以及業務模式、完善金融市場機制、拓寬環保企業融資渠道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對策建議。
【關鍵詞】生態環境 治理 金融支持
2016年江蘇省人均GDP和綜合競爭力是全國各省第一名,是中國綜合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伴隨經濟的快速發展,江蘇生態環境污染不斷加劇。根據2015年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統計,13個省轄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均未達到國家二級標準要求,全省省轄城市環境空氣中細菌含量評價為清潔的測點比例為63.3%,而在2010年,90%以上的測點細菌和霉菌含量處于較清潔以上水平。全省廢水排放總量達到了62.45億噸,在這些廢水排放中,生活污水排放達到66.6%、工業廢水排放達到33.3%、垃圾廢水排放占0.1%。江蘇生態環境治理已經迫在眉睫,為了能更好的解決環境污染,江蘇省應該加大對環境治理的金融支持。
一、江蘇生態環境治理的金融支持現狀
江蘇省生態環境的治理是一項系統的工程,環保項目具有投入期長、收益低、資金需求量大的特點,因此必須有一個包括政策、金融等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體系,要有穩定的資金渠道和健全的支持體系。本文主要從江蘇省生態環境治理的政府支持、金融機構支持和金融市場支持三方面展開分析。
(一)政府支持
在政府方面,金融支持主要是指政府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通過運用價格補貼、稅收優惠、降低貸款利率、降低污染責任保險費率等經濟手段對生態環境的治理給與支持。例如,2004年,江蘇省推行環保電價政策,主要是給予燃煤機組每千瓦時1.5分、1分、0.2分的脫硫、脫硝、除塵加價補貼。2008年1月1日,江蘇省政府對企業從事符合條件的環境保護、節能節水項目,從項目取得的第一筆生產經營收入所屬納稅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業所得稅,第四年至第六年減半征收企業所得稅,從而減輕了環保企業的稅收負擔。2012年,江蘇環境保護廳的環保部門可優先為被評為綠色等級的企業辦理上市、融資等環保審核事項;優先對符合資金支持條件的申報項目安排資金支持;并向金融機構建議給環保企業優惠的貸款利率,向保險機構建議降低環境污染責任的保險費率。另外,江蘇省政府還提出要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2013年,江蘇省財政節能環保支出229.18億元,比2010年增長63.83%,年均增長17.89%。2014年,全省預算安排節能環保支出245億元,比2013年增長17.73%。2016年,江蘇省省級環保專項資金總共安排了15.83億元,從資金的分配方式來看,安排在大氣污染防治類的資金7.5億元、安排在水污染防治類的資金3.75億元、安排在土壤污染防治類的資金0.8億元;專項用于補助脫硫考核項目的資金額為0.82億元;還有實行其他方式分配的資金額有2.78億元,其中,省級統籌專項資金達到0.69億元。
(二)金融機構支持
金融機構在生態環境治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憑借其在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上的優勢,進行相應的金融產品創新,并提供融資的平臺和相應的金融工具。江蘇省金融機構支持環境治理已經有了不少的實踐探索,銀行是金融機構的主要參與者,其中江蘇銀行和興業銀行比較活躍。2016年8月,江蘇銀行完成投放的新增綠色農業開發項目、太陽能項目、工業節能節水環保項目、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項目、垃圾處理及污染防治項目等9筆,綠色信貸總余額12.51億元,較年初增加5.55億元。2007年,興業銀行南京分行發放了第一筆達到3000萬元能效貸款,直至2016年10月末,該行向6700多家企業提供綠色融資高達1萬億元。堅持以國家產業和節能環保政策為導向的中國農業銀行蘇州分行,為助力太湖水域的整治、防止污染治理污染和當地產業升級目前已經累計投放500多億元貸款,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幾年,農業銀行常州分行因為環保問題否決貸款項目有100多個,并壓縮和退出信貸規模達到20多億元,另外配合政府關停了150多家化工、鋼鐵、印染等企業,這無疑有力的促進了產業結構優化。而縱觀農業銀行全國數據,截至2016年6月末,中國農業銀行綠色信貸的余額達到5751億元,比年初增長5.89%,并高于全行法人貸款平均增速的2.63個百分點。
(三)金融市場支持
環境治理的項目具有較強的環境效益,在理論上確實能夠改善整體的社會福利,但因為存在環境外部性的問題,在項目開發的初期,由于存在前期投資較大且經濟效益不確定的問題,另外投資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這個時候資金往往容易成為瓶頸。而這一個瓶頸的有效解決,就需要依靠金融市場發揮調節與融資的作用,通過金融市場可擴大資金供求雙方接觸的機會,并迅速有效地引導資金合理流動,降低融資成本,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益。還有一些環境治理的企業進行上市融資,例如,主要處理廢棄聚酯的江蘇霞客環保色紡股份有限公司在2004年7月在深圳交易所成功掛牌上市。
二、江蘇生態環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
(一)綠色金融產品匱乏
近年來金融機構紛紛發力綠色金融,陸續推出部分支持綠色發展的金融創新產品,但業界對于綠色金融的其他產品如綠色證券、綠色保險和碳金融產品的理解甚少;就江蘇省而言,江蘇省綠色金融產品的類型比較單一,主要都是集中于綠色信貸,并且銀行是金融機構的主要參與者。因為保險、證券、債券和碳金融產品在江蘇的發展較為緩慢,加之國家剛于2015年底批準綠色債券發行,時間較短,市場尚未起步,故保險、證券、債券和碳金融產品在江蘇的發展較為緩慢。
(二)金融市場機制不健全
江蘇省內綠色金融作為新興的金融產品與服務,信用評級、信息披露、金融監管等相關環節銜接不順暢,缺乏市場的監督約束機制、激勵約束機制和信息披露機制。與此同時,缺乏標準化、定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無法對項目中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收益、成本、風險進行統一的衡量與審核。金融機構對綠色金融產品投融資決策不透明,造成市場信息不對稱,導致價格發現機制無法在調節市場和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風險管理機制無法及時進行風險預警、風險管控。
(三)中小型環保企業融資困難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金融機構一般只愿意投資給有著高回報的產業或是大型企業,而江蘇省的環保企業大部分還只處于中小型規模,這些企業往往都是保本微利的運行,金融機構存在貸款利率高、周期短的特點,與這類環保行業收益低、周期長的特點很難匹配。所以,銀行一般都不愿意向中小型的環保企業提供貸款。另外,銀行對貸款的抵押物也有著嚴格的限制,大多只愿意接受房產、土地使用權等固定資產作為抵押,而基礎設施領域所形成的資產形態一般都表現為無房產證的泵房、劃撥土地、設備間、設備資產、管網資產等,很難達到金融機構所要求的抵押條件。還有,對上市公司的審核證券監管機構也有著嚴格的限制,一般要求上市公司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主要是財務標準,但中小環保企業很難達到這一標準,因為他們普遍都存在前期投資大,后期線性收益的特點。
三、加強江蘇生態環境治理金融支持的對策
針對江蘇生態環境治理金融支持存在的問題,江蘇省應調動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加強環境保護力度,實現經濟增長和生態文明共同進步。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創新綠色金融產品及業務模式
江蘇省雖屬于碳交易非試點省份,其碳金融發展的前期基礎缺失,但全國碳市場的建設為江蘇省碳金融的發展帶來重大利好,增加了省內綠色金融可供選擇的產品類型。所以江蘇省應充分利用這一發展契機,積極參與全國碳市場建設,高效落實中央任務,提前為碳金融的發展謀篇布局,為省內的綠色發展再添助力。
(二)完善金融市場機制
江蘇省需要加大對金融機構發展綠色金融的激勵力度。首先,江蘇省相關的監管部門應該向銀行建議,為環保企業積極的提供綠色再貸款并擴大綠色信貸的規模,對綠色金融產品下的資產實行比較低的風險權重以及資本監管的要求,為處于中小規模的環保企業的融資提供較多的可能性。其次,江蘇省政府部門應該安排專項的資金彌補發行綠色金融產品的銀行部分貸款的利息,并鼓勵開展綠色資產證券化和設立綠色產業基金,在企業發生違約事件的時候,涉及綠色金融產品可以優先受償,這樣就可降低環保企業的風險。最后,還需要建立和完善信息溝通和共享機制,尤其環保、發改委等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流,并對上市公司環保信息要進行嚴格的信息披露,同時需要加快綠色評級體系建設,這樣可以提高金融機構對環保企業所提供的貸款的風險評估能力。
(三)為企業創造更好的信貸環境
江蘇省政府應鼓勵省內各類銀行向環保企業提供貸款,具體實施上建議結合國家投融資體制改革,落實環保項目融資的資本金制度,以吸引銀行信貸資金投向環保類項目,反向也可以將更多的環保項目納入開發銀行的城市綜合開發貸款項目。此外,建議省政府放開特許經營權抵押貸款,成立專門為環保企業提供融資服務的擔保公司也將有效緩解環保企業的資金饑渴。
(四)拓寬環保企業投融資渠道
除了貸款以外,拓寬環保企業的投融資渠道也是對策之一。由于金融機構對該行業缺乏了解的現狀,企業自身需要針對其所在領域的項目跟相應的金融機構對接,通過積極溝通,疏通融資渠道。另外,政府應支持環保企業發行公司債、中小企業集合債券、中期票據和短期融資券等債券,選擇江蘇省內重點環境治理的城市,作為發行項目收益債券試點,重點用于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設施建設;證券監管機構應放寬對上市環保企業的審核,降低對環保企業上市的財務標準,鼓勵符合條件的環保企業通過新三板、創業板、甚至主板上市融資,企業在獲得資本市場資金的同時實現品牌效應的提升,可為其實現外延式擴張進入新領域、新區域提供強有力的保障。另外還可以建立綠色股票市場,通過指數和產品促進資本市場進入綠色產業,更好的投資綠色企業。
參考文獻
[1]趙暉.低碳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J].金融經濟,2015,10: 91-92.
[2]葉青.京津冀新型城鎮化的綠色金融支持研究[J].對外經貿,2016,04:96-98.
[3]朱世宏.節能與新能源產業金融支持研究[J].西南石油大學學報,2011,13(2):1-4.
[4]陳蒙蒙.2015年江蘇省環境狀況公報[N].新華日報,2016-06-03.
作者簡介:于佳佳(1996-),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金融學專業學生;郭柳含、黃星和戴新佳,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金融學專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