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晨 宋 迎 王秀菊 史萬超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腦血管病治療中心,天津 300450)
腦小血管病的嚴重程度與Hcy、D-二聚體水平的相關性
馬 晨 宋 迎1王秀菊 史萬超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腦血管病治療中心,天津 300450)
目的 探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體水平與腦小血管病(CSVD)的相關性。方法 選擇243例CSVD患者,按腦動脈搏動指數(PI)分為輕度組(PI<1.0,n=60),中度組(1.0≤PI<1.5,n=104)和重度組(PI≥1.5,n=79),另選擇健康體檢的70例(對照組)為研究對象,比較四組患者血清Hcy和D-二聚體水平,分析Hcy和D-二聚體與CSVD嚴重程度的關系。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輕度、中度和重度組CSVD患者的高血壓、糖尿病比例增高,年齡、TC、TG、LDL-C、Hcy、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與輕度組比較,重度組患者男性、高血壓、糖尿病比例增高,年齡、TC、TG、LDL-C、Hcy、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TC、高Hcy和高D-二聚體為CSVD的危險因素;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cy和D-二聚體水平與腦小血管病變程度呈正相關(rHcy=0.712,P=0.006,rD-二聚體=0.684,P=0.012)。結論 血清Hcy和D-二聚體與CSVD有相關性,是CSVD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腦小血管??;搏動指數
腦小血管病(CSVD)是指腦的小動脈和小穿支動脈(直徑40~200 μm)、小靜脈及毛細血管的病變,與腦卒中風險、認知下降甚至癡呆密切相關〔1〕。盡管目前尚未發現能夠早期預測和診斷CSVD的相關生物標志物,但研究顯示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凝血功能中一些生物標志物的改變可能與CSVD的發生有關〔2〕。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D-二聚體與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存在一定關系〔3〕。本文旨在探討CSVD與血清Hcy和D-二聚體的相關性,為CSVD的早期治療提供指導依據。
1.1 對象 選擇2010年3月到2015年3月因頭暈、頭疼或其他腦血管疾病等原因來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治療的CSVD患者243例,男117例,女126例,年齡45~76〔平均(60.15±5.76)〕歲。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行頭顱CT或MRI影像學檢查發現皮質下白質損害、單發或多發腔隙性腦梗死或損傷;②簡易智能狀態量表(MMSE)評分≤24分;③4 w內未服用促智藥物或維生素制劑;④肝腎功能無明顯的損害。排除標準:①心源性腦栓塞;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或任何程度狹窄;③缺氧性腦病、CO中毒、免疫性白質脫髓鞘、代謝性疾病及遺傳疾病等明確病因的腦白質病變。根據患者的腦動脈搏動指數(PI)分為輕度組(PI<1.0,n=60),中度組(1.0≤PI<1.5,n=104)和重度組(PI≥1.5,n=79)。對照組為同期70例來院健康體檢的正常人群,男33例,女37例,年齡45~77〔平均(59.61±6.02)〕歲。該研究通過我院倫理道德委員會的審查、批準,所有研究對象均獲得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行經顱多普勒(TCD)TZ8080(德國維迪公司)檢測。 由我院TCD功能檢查室的同一位高年資質醫師操作,檢測大腦中動脈及基底動脈的搏動指數(PI)?;颊呓M入院后均行頭顱CT或MRI影像學檢查發現皮質下白質損害、單發或多發腔隙性腦梗死或損傷。
所有研究對象均行血清Hcy和D-二聚體水平檢測:受試者清晨空腹抽取肘靜脈血5 ml,離心后分離血漿,置于-20℃冰箱儲存備用。采用德國的Roche COBAS 8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配套檢測試劑盒,循環酶法檢測Hcy水平,Top檢測D-二聚體水平,酶比色法檢測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詳細記錄研究對象的性別、年齡、高血壓病史及糖尿病史。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軟件,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進行CSVD的相關危險因素,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法。
2.1 各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輕度、中度和重度組CSVD患者的高血壓、糖尿病比例增高,年齡、TC、TG、LDL-C、Hcy、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與輕度組比較,重度組患者男性、高血壓、糖尿病比例增高,年齡、TC、TG、LDL-C、Hcy、D-二聚體水平明顯升高,HDL-C水平降低(P<0.05)。見表1。
2.2 腦小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年齡、高血壓、糖尿病、TC、TG、LDL-C、Hcy、D-二聚體作為自變量,CSVD為因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高血壓、糖尿病、高TC、高Hcy和高D-二聚體為CSVD的危險因素,見表2。

表1 各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s)
與對照組比較:1)P<0.05,2)P<0.01;與輕度組比較:3)P<0.05;與中度組比較:4)P<0.05

表2 腦小血管病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Hcy與D-二聚體水平與腦血管病嚴重程度的關系分析 Hcy和D-二聚體水平與腦小血管病變程度呈正相關(rHcy=0.712,P=0.006,rD-二聚體=0.684,P=0.012)。
CSVD與年齡呈相關性,臨床表現多樣,影像學上常表現為腦微出血、腔隙性梗死和腦白質病變。早期CSVD無癥狀或癥狀輕微,就診時則可發展成為嚴重認知功能障礙甚至癡呆,血管性認知障礙中50%是由CSVD所致〔4〕。Hcy是構成人體的必需氨基酸之一,近年來發現高Hcy血癥是機體動靜脈血栓形成、心腦血管粥樣硬化的重要危險因素,與心血管疾病(冠心病、腦卒中等)發生發展有重要聯系〔5〕。高Hcy血癥可通過氧化應激、增加氧自由基生成、蛋白質Hcy化、低甲基化及內皮祖細胞功能障礙等機制引起血管炎性反應,對內皮細胞造成結構功能的損傷。國內外研究發現〔6~8〕,Hcy導致腦小動脈內皮功能損傷的所需的濃度遠低于其在主動脈產生類似效應的濃度,提示小血管對高Hcy血癥所致血管效應的敏感性明顯高于大血管,高Hcy血癥對CSVD的影響大于腦大血管病變。D-二聚體屬于體內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的產物,是機體內纖溶和凝血功能的特異性生物標志物,D-二聚體反映體內纖維蛋白的溶解活性〔9〕。本研究結果顯示,基礎疾病、不良生活方式是CSVD患病的影響因素,調節血壓、血糖、血脂可能有助于預防CSVD及其伴發的認知功能障礙。PI可以反映腦動脈的遠端血管阻力,并對預測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具有積極意義〔10〕。PI是評價動脈分支或微血管局部血流動力學的有效指標,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Hcy和D-二聚體與CSVD之間存在明顯相關性。
1 Wardlaw JM,Smith C,Dichgans M.Mechanisms of sporadic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insights from neuroimaging〔J〕.Lancet Neurol,2013;12(5):483-97.
2 楊 靖,王揚揚,許予明,等.腦小血管病的生物標志物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5;14(4):537-9.
3 黃江玲,邱少雄,肖亮生,等.D-二聚體和糖化血紅蛋白對腦小血管病嚴重程度的預測價值〔J〕.實用醫學雜志,2015;31(3):401-3.
4 代利文,李 惠,金朝林,等.腦小血管病的 DTI及其與認知障礙相關性的研究〔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31(4):646-9.
5 李澤浦,唐麗萍,徐 兵,等.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的高血壓患者血栓前狀態的特點及其對遠期血栓事件的影響〔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5;43(4):297-303.
6 Feng C,Bai X,Xu Y,etal.Hyperhomocysteinemia associates with small vessel disease more closely than large vessel disease〔J〕.Int J Med Sci,2013;10(4):408-12.
7 李瑤宣,鐘維章,趙毅蘭,等.肱動脈內皮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顱內動脈狹窄的關系〔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0;23(3):171-3.
8 Khalilzada M,Dogan K,Ince C,etal.Sublingual microvascular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J〕.Stroke,2011;42(7):2071-3.
9 肖 文,李倉霞,薛海龍,等.急性腦梗死患者血清纖維蛋白原、D-二聚體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2;11(3):266-8.
10 宋 揚,臧大維,靳燕宇,等.腔隙性腦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與腦動脈血流動力學參數及HDL-C的相關性〔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14;13(11):1135-8.
〔2016-07-21修回〕
(編輯 袁左鳴)
濱海新區衛生局科技重點支持項目(2013BWKZ004)
馬 晨(1975-),男,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的診斷及治療研究。
R743
A
1005-9202(2017)11-2690-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1.039
1 天津市第五中心醫院神經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