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雅 陽 洪 翁保慧 鄧 珊
(廣西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廣西 柳州 545005)
非癡呆性血管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的睡眠障礙
潘麗雅 陽 洪 翁保慧 鄧 珊
(廣西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神經內科,廣西 柳州 545005)
目的 探討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致非癡呆型血管認知功能障礙(VCIND)患者的睡眠障礙。方法 CCCI患者163例中VCIND組84例,不伴認知功能障礙組(非VCIND組)79例,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進行睡眠評估。結果 VCIND組睡眠質量、入睡潛伏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夜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及PSQI總分與非VCIND組有顯著差異(均P<0.01),睡眠藥物的使用情況評分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VCIND組睡眠質量、入睡潛伏時間、睡眠時間、夜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的發生率與非VCIND組有顯著差異(均P<0.05)。結論 VCIND患者存在睡眠障礙,睡眠障礙可能是VCIND的一個潛在病因。
慢性腦供血不足;非癡呆型血管認知功能障礙;睡眠障礙;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
睡眠障礙發生與認知功能障礙的風險增加相關〔1〕。Guarnieri等〔2〕發現阿爾茨海默病(AD)患者睡眠障礙的發生率為47.3%,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CI)患者睡眠障礙發病率為32%。但有研究認為MCI患者睡眠障礙發生率高于AD患者〔3〕。睡眠障礙是各種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入院的重要原因,也是治療、護理和照顧者壓力的重要來源。本研究對慢性腦供血不足(CCCI)所致的非癡呆型血管認知功能障礙(VCIND)患者的睡眠狀態進行了研究,探討睡眠障礙與VCIND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 廣西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CCCI患者163例,診斷均符合日本2000年修訂的CCCI 診斷標準〔4〕。其中VCIND 84例,男48例,女36例;年齡40~78歲,平均(58.6±3.6)歲;大學文化9例,高中19例,初中27例,小學17例,文盲12例。VCIND診斷標準:①不符合癡呆標準;認知損害認為是血管性,有突然起病、階梯樣病程、斑片狀認知損害的證據;有動脈粥樣硬化證據、局灶體征和影像學證據;有血管性危險因素,但不含僅有血管性危險而無梗死/缺血體征者〔5,6〕。②影像學:有影像學相關病灶包括關鍵部位梗死、多發性腦梗死、多次梗死或腦小血管病引起的1個或多個腦血管病危險因素;中度,包括中度以上的腦白質病變或多發性皮質下腔隙性梗死。③神經心理學: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評分為0.5分,簡易智能量表(MMSE)評分(25.6±4.1)分;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評分(21.7±3.88)分。排除AD相關的MCI、AD及AD相關的MCI的診斷標準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精神障礙和統計手冊第四修訂版(DSM-Ⅳ)標準及2006年歐洲AD協會MCI工作小組提出的MCI診斷程序。排除系統性疾病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排除藥物因素引起的認知功能障礙及不能配合檢查者。CCCI不伴認知功能障礙(非VCIND組)79例,男46例,女33例;平均年齡(57.7±3.4)歲;大學文化12例,高中21例,初中以下46例。MMSE評分(28.2±2.1)分,MoCA評分(26.5±1.68)分。兩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等均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估睡眠,包括主觀睡眠質量、入睡潛伏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夜間睡眠障礙、睡眠藥物使用情況、日間功能障礙7個因子,每個因子0~3分(0~1分正常,2~3分存在異常,睡眠質量差),總分0~21分,0~6分無睡眠障礙,≥7分存在睡眠障礙,得分越高睡眠質量越差。完成時間5~10 min,評分時間5 min左右。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1 兩組PSQI評分比較 VCIND組睡眠質量、入睡潛伏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夜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及PSQI總分與非VCIND組有顯著差異(均P<0.01),睡眠藥物使用情況評分兩組有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PSQI中各因子得分情況比較±s,分)
與非VCIND組比較:1)P<0.01,2)P<0.05,下表同
2.2 兩組PSQI各因子(2~3分)發生率比較 VCIND組睡眠質量、入睡潛伏時間、睡眠時間、夜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2~3分發生率與非VCIND組有顯著差異(P<0.05),睡眠效率、睡眠藥物使用情況兩組無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SQI中各因子(2~3分) 發生率情況比較〔n(%)〕
年齡是睡眠障礙的一個重要因素,睡眠障礙與衰老及老化密切相關,是神經退行性變的表現,也被認為是最常見的慢性腦供血不足的老年人疾病〔7〕。在癡呆的研究中,腦血流量減少在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進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視,VCIND是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VCI)中最常見的一個亞型,研究顯示VCIND的發生率為9.6%,癡呆的轉化率為認知功能正常人群的3 倍〔8〕。146例受試對象,5年中有46%轉化為血管性癡呆〔9〕。44%的AD患者存在睡眠障礙〔10〕。血管性癡呆的睡眠障礙發生率高于AD和混合性癡呆〔11〕。本研究結果與朱穆峰等〔12〕研究發現相似,VCIND患者睡眠障礙特點為睡眠時間、深睡眠期縮短,睡眠潛伏期延長、覺醒次數增加。多導睡眠儀檢測提示快速動眼期縮短,第一階段睡眠增加,第2、3階段睡眠減少。其機制考慮與基底前細胞膽堿神經元丟失,褪黑素分泌的日節律消失等導致視網膜-視交叉上核-松果體軸改變有關。還可能與基因的多態性有關,晝夜節律基因的改變影響了睡眠節律。VCIND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特點為執行功能障礙,損害會導致詞語表達及流暢性受損〔13〕、易沖動、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降、不能保持激情、常感困倦,認知的靈活性、抽象能力和精神運動的靈活性受損,工作的記憶也常常受累〔14〕。該特點與患者日間功能受損可能相關,需進一步研究。睡眠障礙可能是構成認知障礙發生中的一個被低估的獨立于神經變性性癡呆進程之外的潛在病因,本研究與國內研究相一致〔11〕。而睡眠結構紊亂又可加重認知功能惡化〔15〕。睡眠障礙導致癡呆的機制可能為睡眠障礙影響神經元活性、神經遞質分泌,并作為一種應激原影響Aβ的生成和代謝,加速癡呆之病理生理過程。VCIND患者對催眠藥物效果差,催眠藥物并不能提高總體睡眠質量和生活質量,且造成自身困倦及自感精力不足加重。膽堿酯酶抑制劑治療〔16〕可能有效,多奈哌齊(安理申)在改善認知功能的同時也能促進睡眠模式恢復,改善日間功能。而白光照射治療〔17〕后睡眠時期的不安行為明顯減少,睡眠時間增加。再配合規律作息,適當運動,可以改善患者的晝夜節律,并改善認知功能。本研究僅使用PSQI評價睡眠障礙,還需要從更多方面來探討CCCI致VCIND患者的睡眠特征,如睡眠日志、多導睡眠監測儀等。癡呆和年齡增長都可致睡眠障礙〔18〕。女性更年期是睡眠障礙的顯著危險因素〔19〕。因此針對不同的原因制定不同的應對方案,改善睡眠障礙,是延緩VCIND進展成為血管性癡呆或混合行癡呆的重要措施。
1 Brendan P,Randall J.Amyloid-β diurnal pattern:possible role of sleep in Alzheimer's disease pathogenesis〔J〕.Neurobiol Aging,2014;35:529-34.
2 Guarnieri B,Adorni F,Musicco M,etal.Prevalence of sleep disturbance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ng disorders:a multicenter Italian clinical cross-sectional study on 431 patients〔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12;33:50-8.
3 賈叢康,張紹剛,張關艷,等.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老老年人睡眠障礙〔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5420-1.
4 近 藤.無癥狀性腦血管病的對應頸動脈病變治療〔J〕.日內會雜志,2000;86(4):781.
5 Ingles JL,Wentzel C,Fisk JD,etal.Neuropsychological predietors of incident dementia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without dementia〔J〕.Stroke,2002;33(8):1999-2002.
6 沈娜娜,陳衛趙,仁 亮.輕度認知障礙與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功能障礙〔J〕.國際腦血管病雜志,2010;18(9):691-5.
7 Chokroverty S.Sleep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Semin Neurol,2009;29:446-67.
8 Solfrizzi V,Reiman E,Caselli RJ,etal.CIND and MCI in the Italian elderly:frequency,vascular risk factors,progression to dementia〔J〕.Neurology,2007;69(23):1909-16.
9 Wentzel C,Rockwood K,MacKnight C,etal.Progression of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out dementia〔J〕.Neurology,2001;57(4):714-6.
10 Carpenter BD,Strauss ME,Patterson MB.Sleep disturbancesin community-dwelling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J〕.Clin Gerontol,1995;16(2):35-49.
11 王文昭.癡呆相關性睡眠障礙的發生機制和處理〔J〕.中華神經醫學雜志,2004;3(4):310-4.
12 朱穆峰,鄧麗影,龔黎民,等.非癡呆型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睡眠結構分析〔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11:31(2):295-8.
13 Galluzzi S,Sheu CF,Zanetti O,etal.Distinctive clinical features of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with subcortiea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5;19(4):196-203.
14 Saehdev PS,Broady H,Valenzuela MJ,etal.The neuropsychological profile of vascular impairment in stroke and TIA patients〔J〕.Neurology,2004;62(6):912-9.
15 Martin JL,Ancoli-Israel S.Sleep disturbances in long-term care〔J〕.Clin Geriatr Med,2008;24:39-50.
16 Soichi M,Atsuko K,Takuji I,etal.Effects of donepezil on Alzheimer's disease: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gnitive funtion and rapid eye movement sleep〔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4;58(6):660-5.
17 Yamadera H,Ito T,Suzuki H,etal.Effects of bright on cogntive and sleep-wake(circadian)rhythm disturbances in Alzheimer's type dementia〔J〕.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0;54(3):352-3.
18 劉海娟,陳長香,郝習君.老年人睡眠障礙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5):2198-200.
19 Sun DM,Shao HF,Li CB,etal.Sleep disturbance and correlates in menopausal women in Shanghai〔J〕.J Psychosomatic Res,2014;76:237-41.
〔2016-02-11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廣西科學基金項目(No.桂科攻11138005)
陽 洪(1967-),男,碩士,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及腦血管病研究。
潘麗雅(1973-),女,碩士,副主任醫師,主要從事神經內科學研究。
R741
A
1005-9202(2017)11-2801-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