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 佳 張會君
(遼寧醫學院護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遼寧省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的生存質量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隋 佳 張會君
(遼寧醫學院護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目的 探討遼寧省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的生存質量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提高該人群的生存質量。方法 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中文版,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對遼寧省貧困地區7個貧困縣(康平縣、建昌縣、朝陽縣、桓仁滿族自治縣、義縣、彰武縣、岫巖滿族自治縣)725例留守老人進行入戶面對面的問卷調查。結果 遼寧省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的生存質量在4個方面的得分分別為生理(52.36±13.06)分、心理(49.27±12.45)分、社會關系(48.06±12.51)分、環境(44.24±13.78)分。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表明,性別、年齡、子女回家頻率、文化程度、收入是影響生理方面得分的主要因素,收入、子女回家頻率、家庭和睦程度是影響心理方面得分的主要因素,收入、自理能力、家庭和睦程度是影響社會關系方面得分的主要因素,收入、居住類型是影響環境方面得分的主要因素。結論 遼寧省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的生存質量得分低于中國普通老年人的平均得分,生存質量狀況較差,應該改善貧困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條件,加大疾病預防和健康保健知識的宣傳力度,從而提高老年人的身體健康狀況和生存質量。
生存質量;留守老人;貧困地區
200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1〕,我國60歲以上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0.46%,每年以2.85%的速度不斷增長〔2〕,與城市相比,農村的老齡化程度高出1.24%。本文擬了解遼寧省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的生存質量現狀及其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 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調查遼寧省7個貧困縣的690例60周歲及以上的留守老人。留守老人的判斷標準為:常年居住在農村,年齡在60周歲及以上的老人;其子女外出打工的時間每年都累計在6個月及以上,并且戶籍留在本地者〔3〕;不存在意識障礙,語言表達順暢或進行溝通時清楚易懂、符合邏輯者。共發放725份調查問卷,調查現場收回問卷,再由調查員逐條核對答案,排除不符合思維邏輯的無效問卷,最終有效問卷690份(95.17%)。其中,男348人,女342人,年齡60~89歲,平均(72.18±7.62)歲。
1.2 調查方法 采用訪談法以入戶面對面地方式進行詢問調查。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簡表(WHOQOL-BREF)中文版,該量表由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4個方面組成,共26個條目。量表還包括兩個需要獨立分析的問題,分別是G1和G4,G1代表調查對象對自身整體生存質量的主觀感受,G4代表調查對象對自身整體健康狀況的主觀感受。每個問題包含5個選項,A、B、C、D、E分別對應1、2、3、4、5分,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質量越好。再使用量表專用計算公式,得出4個不同方面的得分,最終的得分使用經過百分制轉換得到的分數表示,總分為100分〔4〕。
1.3 質量控制 調查員均為遼寧醫學院護理專業碩士生,調查前接受一個月的培訓,要求使用統一的方法和標準,采取一對一訪談的方式。現場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和監督指導。
1.4 統計學方法 運用SPSS19.0統計軟件進行t檢驗、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 留守老人生存質量現狀 留守老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4個方面的得分均顯著低于我國普通老年人常模〔5〕(P<0.01)。見表1。

表1 遼寧省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生存質量現狀±s,分)
2.2 不同人群特征留守老人生存質量的單因素分析 性別不同的老年人在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4個方面的得分差異顯著(P<0.01),男性高于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在4個方面的得分呈逐漸下降趨勢(P<0.01),年齡越大,生存質量的得分越低。文化程度高的與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相比4個方面的生存質量得分差異顯著(P<0.01),文化程度高的生存質量得分高于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隨著收入的增加,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得分也相應顯著增加(P<0.01)。與配偶住在一起的老年人生存質量得分顯著高于其他居住類型(P<0.01)。自理能力的強弱也影響著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得分,差異顯著(P<0.01)。自理能力強的老人生存質量得分顯著高于自理能力弱的老人(P<0.01)。子女回家越頻繁,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得分越高,差異顯著(P<0.01)。家庭和睦程度越高,老年人的生存質量得分越高,差異顯著(P<0.01)。疼痛頻率也同樣會影響生存質量的得分,差異顯著(P<0.01)。經常疼痛的老年人,生存質量得分最低。見表2。

表2 影響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生存質量因素的單因素方差分析±s)
2.3 影響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生存質量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設置生理、心理、社會關系、環境4個方面的得分為因變量,設置調查表中的各項情況為自變量,然后運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根據標準偏回歸系數對方程的貢獻從大到小排序,性別、年齡、子女回家頻率、文化和收入分別是影響生理方面得分的前5個因素。子女回家頻率、收入、家庭和睦程度分別是影響心理方面得分的前3個因素。自理能力、收入、家庭和睦程度分別是影響社會關系方面得分的前3個因素。居住類型和收入分別是影響環境方面得分的前兩個因素。見表3。

表3 影響貧困地區留守老人生存質量因素的 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老年人的晚年生活需要穩定富足的經濟收入作為支撐,才能為晚年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本次調查的老年人大部分為農民,經濟收入主要來自農業勞作所得,農業勞作在很大程度上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導致貧困地區的老年人經濟收入不穩定,不能保障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直接導致他們的生存質量降低。而且一部分收入還要用于撫養子女的孩子,加上自己本身的健康狀況逐年變差,需要就醫吃藥增加開銷,這些因素又加重了他們的思想負擔,導致不同程度的負性問題出現,如孤獨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6〕。
由于貧困地區的留守老人處于特殊的職業特性與生存環境〔7〕。年齡的增加會導致個體的衰老,同時影響身體的健康狀況,使各個系統的功能減退,增加患病率。同時他們還要繼續承擔家里的農活,照顧子孫的生活。這會加速他們的衰老,使他們的年齡與健康狀況相距甚遠。貧困地區的老年人大部分是文盲,還有封建思想的殘留,存在“男尊女卑”的觀念,主要由女性承擔家里的勞動;還存在身體狀況不佳的女性需要照顧無自理能力的配偶這種情況。子女應該鼓勵單身老人再婚,使老年人的精神慰藉得到提高,促進身心健康〔8〕。與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可以隨時隨地與配偶進行溝通、交流,及時排解生活中的不良情緒。自理能力差反映出老人行動不便,健康狀況差,這會導致老年人不能勝任日常生活。生理功能逐漸減退,心理上容易出現焦慮、孤獨、抑郁等改變〔9〕。 子女應該常回家看看,為老年人分擔一些農活、家務,減少老人的負擔,增加他們休息的時間。外出務工子女在滿足老年人物質需求的前提下,應該加強與老年人的情感交流。給予老年人足夠的溫暖,盡到家庭成員應盡的義務〔10〕,了解并滿足他們的心理需要。單因素方差分析指出,疼痛可以影響生存質量各個方面的得分。但經過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之后,卻發現疼痛不是影響本次調查的顯著因素,患有疼痛的老年人在疼痛發作時會盲目的服用止痛片進行止痛,而且逐漸加大劑量。老年人視止痛藥為抑制疼痛的有效途徑,所以認為疼痛對他們的正常生活并沒有產生嚴重的影響。政府應多關注貧困地區的留守老人,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政策,增加他們的日常收入,使他們的日常生活得到保障。建立體制完善的農村醫療保健服務制度,加大對衛生醫療設施的建設。定期為老人檢查身體,宣講健康保健知識,尤其要指導他們安全用藥,詳細講解藥物的副作用,告訴老人服藥之前一定要咨詢醫生,嚴格按照醫生告知的劑量、方法服用,切記不能自己隨便用藥,以免延誤病情。大力弘揚孝道文化,讓子女主動承擔起贍養老人的責任,同時自己承擔撫養孩子的重任,減少老人的生活負擔。
1 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國家統計局人口和社會科技統計司.中國2000年人口普查資料(下冊)〔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556-97.
2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EB/OL〕.2006-2-23.www.ehio.org.con.
3 莊文靜,王曉梅.淺析我國農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現狀及對策〔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32-4.
4 都元濤,方積乾.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中文版介紹及其使用說明〔J〕.現代康復,2000;4(8):1127-9.
5 曉 達.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J〕.山西老年,2006;(2):60.
6 張春林,張國兵,伍業光.農村壯族留守老人心理健康狀況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1):2719-21.
7 譚春瓊,汪蓮開.恩施市農村留守老年人生存質量現況及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4):1030-2.
8 龐寶華,周小燕,樊 霞,等.陜北農村老年人的生存質量狀況及相關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1):3118-9.
9 吳明權.農村空巢老人生存質量及生活滿意度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2;(1):93-4.
10 張 敏,陳長香,李淑杏,等.社會支持與家庭功能對城鄉老年人生存狀況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8):2201-3.
〔2016-07-10修回〕
(編輯 苑云杰/王一涵)
2013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No.L13ASH003);2016年度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基金項目(No.JG16DB139)
張會君(1964-),女,碩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隋 佳(1991-),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R161.7
A
1005-9202(2017)11-2808-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