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江紅 楊正鳳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貴州省惠水縣T鄉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
萬江紅 楊正鳳
(華中農業大學文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0)
目的 分析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因素。方法 對貴州省惠水縣T鄉隨機抽取6個村進行實地調查,以6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樣本框,采用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收集有效問卷203份,運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因素。 結果 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受到其生活客觀情況和生活主觀感受情況影響,從老年人生活客觀情況來說,身體健康狀況、獨處頻率、共同居住人數、子女數、是否接受過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幫助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有顯著影響;從老年人生活主觀感受情況來說,緊張或害怕的頻率、開心頻率、家庭提供日常照顧滿意度、受周圍人尊重情況的滿意度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有顯著影響。結論 多元線性回歸模型擬合比較好,并能夠較好地解釋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情況。
精神贍養;滿意度;農村老年人
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層面關注應該多于物質贍養層面的關注〔1~5〕。新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增加了老年人精神慰藉的規定(更關心老年人精神需求、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等。隨著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大量向城市轉移,農村代際分居增加,農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孤寡老人現象突出,與此同時在農村相應的養老機構并沒有建立起來,缺少社會養老的支持,物質贍養和精神贍養都相對缺乏,精神贍養問題比較突出,本研究旨在探討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影響因素。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貴州省惠水縣T鄉6個村,以60歲及以上老年人為樣本框,采用結構式訪談的方式收集有效問卷203份。男女比例分別為44.8%和55.2%;其中60~69歲占49.8%,70~79歲占39.4%,80歲及以上占10.8%。
1.2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χ2檢驗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 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及其度影響因素分析
2.1 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 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非常滿意的占3.4%,比較滿意的占39.9%,一般的占39.9%,不太滿意的占14.8%,非常不滿意的占2.0%,可見大部分老年人對精神贍養表示滿意,表示不滿意的較少。
2.2 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影響因素分析 見表1。模型χ2檢驗的概率值為0.000(P<0.05),表明模型的擬合度較為理想。
2.3 農村老年人生活客觀情況的影響因素 個人因素、家庭因素、政府和社會因素中均有變量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產生了顯著影響,鄰里社區因素無顯著影響,具體情況如下:①個人因素中獨處頻率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身體健康狀況對老年人的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具體來說,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獨處頻率每增加一個單位,老年人對精神贍養的滿意度將下降0.130個單位。老年人長時間獨處容易感到無聊、孤獨、寂寞、無助、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尤其是當老年人身體不舒服,心情不好時無人排解對老年人身心健康都會產生不良影響,因此獨處時間長的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相對較低。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身體健康狀況每增加一個單位,老年人對精神贍養滿意度將增加0.190個單位。身體不好老年人需要家人更多的照顧和關心,所需醫療費用支出也相對較高。身體健康狀況差會降低老年人生活質量,進而影響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滿意度,身體健康狀況差的老年人比身體健康狀況好的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低。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個人收入情況均沒有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產生顯著影響。②家庭因素中的共同居住人數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子女數量對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具體來說,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獨居老人對精神贍養滿意度很低,與配偶、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較高,居住在一起人數增加一個單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將提高0.222個單位;子女數增加一個單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將增加0.095個單位。共同居住人數、子女數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產生了顯著影響,可能的解釋是子女數量多的老年人得到生活照顧、物質支持及精神慰藉相對較多,同時也應該注意到老年人得到生活照顧、物質支持及精神慰藉的多少并不在于家庭人口的數量多少而在于共同居住人數多少。家庭人口多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和老人住在一起,家庭規模雖大,但是實際對老年人的生活照顧、物質支持及精神慰藉卻不多。家庭因素中家庭人口數、家人給錢花及購置物品的頻率、與聯系頻率、與家人關系融洽程度均沒有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產生顯著影響。③鄰里社區因素中與親友鄰居相互來往頻率及相處融洽程度、參加社會活動的頻率均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沒有產生顯著影響,可能的原因是與親友鄰居相互來往頻率及相處融洽程度對老年人生活影響比較小,該地區缺少專門為老年人組織活動人員,可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也少,老年人缺少參加社會活動的條件,因此參加社會活動頻率都比較低,對老年人生活和精神支持作用甚微,沒有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產生顯著影響。④政府和社會因素中是否接受過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幫助對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滿意度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負。具體來說,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接受過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幫助的老年人比沒有接受過幫助的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下降0.092個單位。這并不是說政府或非營利組織的幫助反而會降低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可能的原因是政府或非營利組織幫助的老人主要是孤寡、獨居、生活不能自理、傷殘、低收入、無人照顧等特殊困難的老人,這些困難降低了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降低,特殊困難老年人比一般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低。見表2。

表1 不同因素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單因素分析
1)數據缺失

表2 農村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模型
因變量: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調整R2=0.494;1)為1%的顯著性水平,2)為5%的顯著性水平
2.4 農村老年人生活主觀感受情況的影響因素 從農村老年人生活主觀感受情況看,情感心理因素、主觀滿意度因素中均有變量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產生顯著性影響,具體情況如下:①情感心理因素中老年人感到緊張或害怕的頻率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老年人感到開心頻率對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具體來說,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況下,老年人感到緊張或害怕增頻率加一個單位,精神贍養的滿意度將下降0.171個單位,可能的原因是緊張或害怕的頻率高的老年人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影響老年人的正常生活,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對老年人精神狀況產生負面影響,所以緊張或害怕頻率高的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較低。老年人感到開心頻率增加一個單位,精神贍養滿意度將增加0.166個單位,保持快樂、愉悅的心情,有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精神狀態比較好,因此開心頻率高的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較高。②主觀滿意度因素中家人提供日常照顧滿意度對老年人精神贍養的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受周圍人尊重情況滿意度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的影響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且系數為正。具體來說,老年人對家庭提供日常照顧滿意度增加一個單位,精神贍養滿意度將增加0.154個單位,家庭提供細心周到的照顧,不僅使老年人生活更加舒服,更能感到家人的關愛,精神上得到慰藉,因此家庭提供日常悉心照顧可以提高老年人精神贍養滿意度;老年人受尊重情況滿意度增加一個單位,精神贍養滿意度將增加0.273個單位,受尊重是人的心理需要之一,人們尊重老年人是對老年人的一種精神支持,受到尊重程度高會使老年人產生心理較高的滿足感,進而增加老年人對精神贍養的滿意度。見表2。
從老年自身來說,老年人應該主動地去面對和解決自身的困難。老年人應該保持樂觀的心態,進行自我情緒管理和找到適合自己不良情緒的排解方法,形成合理的飲食結構、規律的作息習慣、適當的鍛煉等良好的生活習慣;老年人不應該處于被動狀態,而是應該主動地表達自己的心聲,主動告訴家人和身邊的人自己的身體情況、心里想法及需求并表達自己希望他們怎么做。從家庭方面來說,家人應該多陪伴老年人,盡量減少老年人獨處時間,多陪老年人談心。盡量不要老年人獨居,家人盡可能多住在一起或就近居住,不住在一起的家庭成員要經常探望老年人,盡可能多地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物質支持和精神慰藉。家庭成員要與老人保持良好的溝通,在溝通的過程中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心理狀況和需要,及時排解老年人的不良情緒并盡量滿足老年人的需要,只有充分溝通和了解,才能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幫助老年人解決他們的問題。
從政府和社會方面來說,政府和社會有責任完善社區醫療條件,建立健全老年人醫療優待制度,引導老年人關注自身的身體健康情況,對老年人及其日常生活照顧者進行老年人常見高發病癥的自我檢查及預防措施知識的普及,提高老年人及其照顧者對疾病辨識能力及應對能力,定期給老年人體檢,做到疾病早發現、早治療。建立專門供老年人活動的場所,為老年人參加社會活動創造條件,完善農村社區綜合條件,為農村老年人創造一個良好的社區環境。政府和社會有針對性地對特殊困難老年人進行物資幫助和情感關懷。
1 邱宏偉.關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生活質量〔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23(1):21-2..
2 張宏志,劉中旭.中國老年人精神贍養問題研究〔J〕.社會科學家,2012;(增刊):36-7.
3 李 倩.基于需求理論的城市老年人精神需求研究〔D〕.沈陽:沈陽理工大學,2012.
4 胡 研.城市社區居家老年人精神生活質量指標體系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2.
5 穆光宗.老齡人口的精神贍養問題〔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4):124-9.
〔2015-12-01修回〕
(編輯 苑云杰/杜 娟)
楊正鳳(1987-),女,碩士,主要從事農村社會保障研究。
萬江紅(1966-),女,博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村社會學、社會保障研究。
C979
A
1005-9202(2017)11-2811-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7.11.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