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文娟++張忠華
摘 要 十八大以來,新型城鎮化已經成為我國統籌城鄉教育發展的有效路徑,有望通過走新型城鎮化道路來指引鄉村師資建設,破除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現實難題。通過理念先行指引、解讀新型城鎮化道路,國家政策導向、激活鄉村教師生命力,鄉土情結呼吁、共筑現代教育中國夢等舉措,重塑鄉村師資建設的信念與決心。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 鄉村教師 現實難題
一、城鎮化道路上的鄉村教育現景
城鎮化道路,是加速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由之路。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建國初期,城鎮化水平相比其他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為此實行了城鄉二元體制,以工業發展為主,城市發展為先,農業支援工業,農村支援城市建設,通過不平等的城鄉“剪刀差”從鄉村汲取資金支持城市發展,而最終城市發展速度加快,鄉村發展速度明顯緩慢,城鄉發展差距日益拉大。1990-2015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從19.5%上升至53.4%,伴隨著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鄉村教育面臨的難題愈加復雜。從“撤點并校”的指令到鄉村教師計劃的頒布,鄉村教育正經歷著一場生死劫難,教育不平等的現狀愈加凸顯。“撤點并校”初衷為促進教育公平,但現實因素紛繁復雜,致其愿景未必完全實現,在“撤點并校”影響下鄉村學校的數量急劇減少,有條件的鄉村學生也紛紛涌入城鎮就學,鄉村學校不斷被壓縮,眾多校舍逐漸遭廢棄,這也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據統計,1990-2001年,我國小學平均每年減少24981.7所,初中平均每年減少584.4所,其中絕大部分為鄉村中小學校[1]。21世紀農村教育高峰論壇會議發布的《農村教育布局調整十年評價報告》顯示:2000-2010年,在我國農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學、30個教學點、3所初中,幾乎每過1小時,就要消失4所鄉村學校[2]。而且,鄉村教育就硬件條件而言,資金欠缺,辦學條件也遠不及城鎮;師資水平有限,教師專業發展能力不足;政策雖有傾斜,可是部分鄉村尚未發展的經濟導致短時間內難以改變鄉村教育的頹勢;城鎮化進程加劇,物質文明肆意張揚,導致更多鄉村少年輕信讀書無用論,過早荒廢學業。就軟件方面而言,鄉村文明正在遭到破壞,在城市文明的導向下,鄉村氣息與鄉土情感已然一去不復返,功利主義價值取向正在改變著鄉村,也滲透進鄉村教育,熔鑄進鄉村少年的心,不公平的教育實體何以實現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一目標?城鎮化道路上的鄉村教育正逐漸被社會邊緣化,城鎮化是現代化的產物,我們無法停止城鎮化的步伐,但正如溫家寶所說:“農村是社會的基礎,改造社會必須從改造農村著手,而改造廣大農村就必須從發展農村教育入手”。[3]從長遠看,發展好今天的鄉村教育,實現鄉村教育的現代化就是發展明天的現代化社會[4]。振興鄉村教育也應著力于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而鄉村教師隊伍也依舊面臨著多重難題。
二、鄉村師資建設面臨的現實難題
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之魂,是指引千千萬萬鄉村少年逐夢的天使,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楷模,因為他們的堅守,鄉村那片土地才有了生氣與靈氣,沒有教育的鄉村是可怕的,是真正貧瘠的。然而,當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卻深陷窘境難以復原,在掙扎中無奈,在無奈中掙扎。
1.新教師“下不去”
首先,新一代的年輕教師不情愿去鄉村學校任教。鄉村教師的崗位因其地處鄉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優勢資源較少等而不具備相應的職業吸引力,特別是對于當下的年輕教師而言,他們更多是想尋求教學環境優良的城鎮學校任教。其次,鄉村學校辦學條件差,大部分的鄉村教師薪資待遇普遍偏低。而商品化市場經濟下,消費水平普遍較高,這導致大部分鄉村教師可能仍舊掙扎在溫飽線上,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如果滿足不了生存性的需要,又何談生長性的理念,由此,福利差,待遇低,又何以強求社會期待的鄉村教師的奉獻精神?最后,年輕一代教師大多缺乏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精神。時代在發展,在現代化進程中,鄉土情感的離散性日漸濃烈,鄉村無從逃避城市的包圍與洗禮,這也間接導致了年輕教師的鄉土情感愈加難以被喚醒。
2.老教師“留不住”
近年來,鄉村教師的在崗人員不斷銳減,并且鄉村教師新增人員與流失人員相去甚遠,導致我國鄉村教師缺口偏大,為此國家連續出臺與制定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措施予以補救,但就目前而言,這仍是現階段鄉村教師隊伍建設面臨的重大難題。一方面,除了鄉村學校自身現實因素不佳外,當下鄉村教師社會身份認可度偏低。于鄉村,他們雖是知識分子,可是卻很難參與到鄉村文明建設與鄉村文化事業籌建中,精神尊重難以滿足;于社會,他們是文化弱勢群體,淹沒在被邊緣化的境地;于鄉村少年,鄉村教師是被社會淘汰下來的“產品”[5]。介于如此尷尬境地的鄉村教師,有的靜待招考與公務員考試等機會,促成自我的向上流動;有的不甘于現實,多方走動關系,希望能從鄉村學校調往城鎮學校等。另一方面,由于鄉村學校師資緊缺,教師包班現象也比較普遍,這無形中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加快了鄉村教師的外流頻率。
3.留下來的教師“教不好”
首先,大部分鄉村教師學歷層次水平不高,多半是地方性師范院校及高專畢業,自身知識素養有限,加之鄉村教師老齡化嚴重、教師專業成長水平低、校本課程開發難度大等,可能造成其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其次,鄉村教師進修、培訓機會遠不及城鎮教師多,導致其難以提升自身專業發展水平與教育科研能力。再者,隨著留守兒童問題的急劇升級,也給鄉村教師教學帶來諸多瓶頸,他們身兼教育者、保姆及心理醫生數職,捉襟見肘,心理壓力巨大,教學效果不佳。最后,鄉村教師精神生活貧乏,教學文化呈現“惰性”[6]。大部分的鄉村均較為閉塞,沒有相應的文化場域來陶冶情操,精神生活枯燥單調,導致教師往往容易缺乏精神寄托,教學積極性日益消退,教學質量自然也無法提升。雖然相關教育部門針對這些現實問題,也采取了諸如城鄉教師交流機制、特崗教師等行之有效的措施,但短時間內教育質量難以有實質性的突破,這是需要一個“持久戰”的過程。
三、鄉村師資失缺背后的危機
1.就鄉村學生而言
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這將加劇鄉村學生不利的教育處境。鄉村學生無論是在經濟基礎還是家庭教育方面都明顯弱于城鎮學生,如果他們連最基本的義務教育資源都不能保質保量的享有,那又何以確保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性地位不被剝奪?師資補充困難,補充質量不高,對于鄉村學生的培養無疑是一道硬傷,畢竟鄉村教師身系農村孩子的前途與命運。部分鄉村教師素質不佳,教學能力有限,心理調適差,會間接導致鄉村學生的厭學情緒,因對自身處境的無可奈何而輕信讀書無用論,寒門將更難出貴子,鄉村社會的惡性循環將加深代際貧困。另外,鄉村學生中存有大量的留守兒童,師資落實不到位,他們有可能面臨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雙重缺失,這會直接導致部分鄉村少年缺乏基本知識素養而自甘墮落、危害一方,又何以塑造鄉村學生們的良好品行與健全人格。鄉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值得被關注,留守兒童的成長也需要鄉村教師切實的關懷與呵護。
2.就鄉村教育而言
鄉村教師是制約鄉村教育發展的根本因素,是鄉村教育的堅實力量。鄉村教育作為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鄉村學生的受教育權與發展機會、阻止貧困代際循環的有效途徑。從長遠看,鄉村教育只有依靠優秀的鄉村教師才能蓬勃發展。據調查,目前我國有超過半數的兒童身處鄉村,鄉村教師隊伍素質高低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鄉村教育的未來,也影響著國家整體教育質量和發展水平。我國的教育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建成學習化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然而,我國教育現代化的重點在鄉村,而發展鄉村教育,根本在教師。沒有優秀師資的補給,鄉村教育就是一潭死水、不復生機。隨著時代發展,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不安于現狀,一心向城市張望,于鄉村學校,他們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只是鄉村教育短暫的停留。教育的發展需要穩定的師資,而鄉村教師的流動性或流失率日漸攀升,給鄉村教育的持久發展帶來了極端不穩定因素。我們的教育是幫助學生成為更好的自己,而鄉村教師是關鍵一環,他們的素質與理想信念將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鄉村學生的素質以及鄉村教育的質量。
3.對鄉村文明而言
鄉村教師是鄉村社會中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是鄉村文明的承載者與傳遞者,是宣傳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如果鄉村社會不再有鄉村教師的參與和建言獻策,鄉村文化何以延續與發揚,時代文明的鐘聲靠誰來敲響?鄉村教師也是一種隱性文化力量的傳承,旨在增強民族自信心與凝聚力,他們不僅有助于新型農民的自我發展與完善,而且能使其在新農村建設及鄉土文化歸屬中找到自己發展的位置。然而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種種難題限制了鄉村文明的發展與傳承,鄉村文明的停滯終使其難逃凋敝的命運。在文明的演化與轉變中,人始終是文化的載體,代代相傳,正因為如此,我們的歷史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而鄉村教師作為鄉村社會的“傳道、授業者”,一則可以加強文化的向心力,推動新風向蓬勃發展,早日實現我們的中國夢;二則新農村建設需要鄉村教師的發聲,鄉村不應是文盲或半文盲的出產地,它是有著文化信仰和文明基因的沃土。故此,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于鄉村文明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不能讓鄉村文明的“火炬手”消失在現實的濃霧里。
四、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村師資建設的曙光
新型城鎮化是與傳統城鎮化相對而言的,新型城鎮化的“新”就是要由過去以政府主導為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人口數量增長及空間擴張,轉變為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新型產業以及信息化為推動力,追求人口、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等協調發展的一體化的城鎮化發展道路[7]。“新型城鎮化”首次正式提出是在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即把生態文明理念和原則全面融入城鎮化全過程,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新型城鎮化是我國城鎮化建設思想的升級版,它是在城鎮化道路的基礎之上,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基本指導思想,建設集約節約、生態和諧、綠色低碳和城鄉一體的新城鎮發展模式[8]。新型城鎮化是城市現代文明不斷發展并向農村逐漸滲透和傳播的一個漸進過程,同時也是人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9]。新型城鎮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發展向注重城鄉一體化發展轉變[7]。落實到教育領域,則是著力統籌城鄉教育發展,而鄉村教育的發展需要建設一批優良的鄉村教師隊伍。因此,新型城鎮化建設,為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帶來了發展曙光。
1.理念先行指引,解讀新型城鎮化道路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求在城鄉二元文明共生和一體化發展的新的文明框架中,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新型城鎮化的建設與傳統城鎮化建設相比,將原來重城輕鄉、城鄉分治轉變為城鄉一體化發展,城市反哺農村,促進城鄉統籌發展。新型城鎮化作為一種新的理念而存在與發生,它是對傳統城鎮化的撥亂反正,也是一種自我的革新與進步。新型城鎮化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以統籌城鄉為原則,不斷貫徹落實。然而,城鄉教育差距越拉越大,要改變這一現狀,對鄉村教師隊伍的關注便顯得尤為重要。新型城鎮化作為一條實現鄉村教師隊伍轉型換代的可能道路,對教育現代化目標能否如期實現影響深遠。為什么說新型城鎮化是作為一條可能的道路而不是作為真理抑或正確無疑的道路?新型城鎮化是順應社會發展形勢而提出的,它有著相應的現實背景和環境因素,但它的存在只是為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提供了一個曙光,一個可以向前發展的契機抑或是一個姍姍來遲的希望或信念,最終我們鄉村教師隊伍的建設是否會取得預期的完滿結局,這還有待時間的檢驗與考驗。《國家新型城鎮化(2014-2020)》提出推進城鎮化的首要原則是“以人為本,公平共享”,這意味著在新型城鎮化這一背景下,鄉村教師的命運將得到切實的關注。在城鄉教育資源統籌的基礎上,優秀的閱讀資源下鄉、相應的文化場域興建、優秀的鄉村教師補充、校本課程的不斷開發與鞏固等才是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從根本上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基本實現教育的現代化,必須把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2.國家政策導向,激活鄉村教師生命力
為響應新型城鎮化這一政策決策,國家也相應出臺了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各項措施。今年,教育部部長袁仁貴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目前城鄉教育還存在明顯差別,而解決農村教育問題的關鍵在教師。國家于2015年出臺《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文件本身就表明中央對這件事情的關心。當然,國家也執行了具體的支持措施,諸如,落實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增加相應的補貼與經費;補充與輸入更多的優秀教師資源;鼓勵大學生支教援西;啟動國家培訓計劃以及為長期堅守鄉村的教師授予榮譽稱號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舉措,鄉村教師的教學積極性逐漸被喚醒,漸漸淡化了鄉村教師日益邊緣化的尷尬處境。啟動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對于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吸引優秀人才到鄉村學校任教,帶動和促進教師隊伍整體水平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國家的各項激勵政策的頒布無疑映照了新型城鎮化道路“以人為核心,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原則”的精神取向。只有鄉村教師的生活境遇得到切實的關照,無論是從物質層面,如提高福利待遇、改善住房條件等,還是從精神層面,如授予各項榮譽稱號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鄉村教師的生命力,為鄉村教育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堅實基礎。針對鄉村教師專業發展能力欠缺,國家出臺“國培計劃”,意在加強鄉村教師師資隊伍的素質與涵養,使其在專業知識、專業意志、專業情感等方面都獲得成長。
3.鄉土情結呼吁,共筑現代教育中國夢
新型城鎮化不再是以犧牲鄉村來發展城市,而是要建立在相互統籌、彼此共進的基礎上,現代教育也不是要消滅鄉村教育,鄉土與城市應是共存共生的。近年來,不少學者都在呼吁回歸鄉土,我們的鄉村教師隊伍建設亦是如此,在物質條件不斷改善的情況下,激發教師們愛鄉愛生之情才是最好的精神養分。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在于師資隊伍,缺少了好的教師,感受不到有意義的教育[10],鄉村孩子的求學夢靠什么來堅持?正如劉鐵芳教授所言“營造鄉村教育的文化想象空間,需要那種能真正理解鄉村、理解鄉村少年境遇、真正扎根鄉村社會、有遠見、心智活潑的教師,他們在開啟鄉村少年知識境界的同時,能充分地引導鄉村孩子理解周遭的鄉村世界、吸收鄉村社會的教育資源,從而引領鄉村少年的鄉村情感與意識的全面孕育,讓他們真實的生活在他們所棲居的鄉村環境之中,讓他們不僅僅生活在對未來走出農門的想象之中,而且盡可能的生活在當下,并且親近他們當下生活的世界。”[10]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鄉土情結的呼吁,不僅僅是表達對鄉土的依戀,落實到鄉村教師隊伍上,它更多的是激發與啟迪鄉村教師對鄉村社會的親近與廣博的愛。鄉土情結與鄉村教師的有機結合,才能迸發無窮的精神信仰,才有了文化的根,有了文明的氣。新型城鎮化貴在調和各方不融洽,統籌發展,鄉村是不該被遺忘的角落,教育的現代化也需要著力培養新一代鄉村教師隊伍,物盡其用、人盡其才、教育發展、社會和諧才能更好地為實現中國夢而奮勇直前。鄉土情結的呼喚,歸根結底是希冀現代化教育對其保持敬畏與敬仰,如此,鄉村教師的精神世界才不至于荒蕪。
————————
參考文獻
[1] 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2[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2]王聃.“農村學校消失”的城市化成本提醒[N].燕趙都市報,2012-11-19.
[3] 溫家寶.一定要把農村教育辦得更好[N].人民日報,2011-09-09.
[4] 鄔志輝.鄉村教育現代化三問[J].教育發展研究,2015(1).
[5] 中國社會學.農村底層孩子:我們老師是被社會淘汰下來的“產品”[EB/OL].(2016-06-9)[2016-06-29].http://www.aiweibang.com/yuedu/114245831.html.
[6] 肖正德.城鎮化進程中鄉村教師生存境遇與改善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1(8).
[7] 楚愛麗.加快農村城鎮化發展進程的若干思考[J].農業經濟,2011(8).
[8] 劉曉明.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融合發展[J].城市建筑,2016(1).
[9] 楊素梅.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的城鄉均衡發展[J].廣東社會科學,2013(4).
[10] 劉鐵芳.鄉村的終結與鄉村教育的文化缺失[J].書屋,2016(10).
[作者:況文娟(1991-),女,江西高安人,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張忠華(1963-),男,山東菏澤人,江蘇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