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國敏
摘 要:豬鏈球菌病是致病性鏈球菌所致的一種人畜共患病,可使特定人群感染,危害嚴重。急性型常表現為豬出血性敗血癥肺炎和腦膜炎,慢性型主要以關節炎及心內膜炎為特征。近年來該病對養豬生產的危害日趨嚴重,飼養密度過高的養豬場如防控措施不當,會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關鍵詞:新生仔豬;鏈球菌;診斷;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11-0.140-02
致病性鏈球菌引起的仔豬敗血癥肺炎、腦膜炎、關節炎等癥狀在很多豬場經常見到,而發生在初生仔豬感染的此病例一般較少見到。2015年4月筆者于防城港市某養豬場遇到一起初生仔豬感染鏈球菌的病例,現將整個診治過程報告如下。
1 發病情況
2015年4月18日,筆者到防城港市一個常年存欄500頭左右的養豬場檢查指導春季重大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時,了解到該場有一窩11頭仔豬精神不振,疑似鏈球菌感染。據畜主介紹,母豬體溫、采食等各方面均正常,仔豬于2015年4月16日凌晨出生,剛出生時較為活躍,爭先吃奶,各方面都十分正常,4月17日發現有2頭仔豬不愿行走。剛開始,畜主認為是被母豬踩傷或壓傷,沒有重視,但4月18日早上,發現整窩仔豬擠堆昏睡,發抖,驅趕大部分仔豬不起;驅趕起來的仔豬行走無力,有的呈后坐或后肢癱瘓癥狀,食量少,部分甚至絕食,精神沉郁,眼結膜潮紅,呼吸淺而快,當天早晨測量體溫為40.6~41.3℃不等。
2 問診情況
筆者現場對畜主進行問診,除得知以上發病情況外,還得知該養殖場產床嚴重不足,該批母豬所使用的產床為多批母豬連續使用,沒有經過休產消毒,平時是每出一窩仔豬就徹底消毒一次后就馬上輪到下一批待產母豬使用。該場2014年的時候有過較大范圍的鏈球菌發病史,該批母豬在配種前做過一次豬鏈球菌病免疫,但免疫效果未做評估。仔豬出生到現在,未使用過任何藥物,母豬飼料配方未做任何改變,還是使用妊娠期飼料配方。
3 臨床癥狀
筆者在現場觀察,整窩仔豬如畜主所述,昏睡不起,精神沉郁,食欲低下,身體潮紅,發抖,驅趕不起,并發出尖叫,檢查體溫40.9~41.7℃不等,眼結膜出血,呼吸淺表而快,關節不同程度腫大,有熱痛感,個別仔豬后軀麻痹,重癥病例的仔豬無法站立。豬群咳嗽氣喘,個別仔豬有血尿,腹股內側有出血斑,豬欄內有黃綠色水樣糞便[1]。
4 剖檢病變
筆者2015年4月18日剖檢1頭重癥未死的仔豬,全身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脾臟有少量針尖狀出血,呈暗紅色,表面有梗死灶并有大量黃色纖維素附著,切面結構模糊不清。腎臟質地較脆弱,充血、有出血點,支氣管有大量的粘稠樣液體,肺臟灰白色,纖維素滲出嚴重,并與胸膜粘連。心肌弛軟,心包液增多,胃腸粘膜有少量出血點,心肌瓣膜紅腫,關節不同腫大,關節周圍呈膠凍樣,關節腔內黃色液體增多并有灰色凝固塊狀物[2]。
5 實驗室檢查
對疑似鏈球菌感染的病例,鏡檢涂片是比較簡便的實驗室診斷方法。取病豬的脾、淋巴結、血液等病料經涂片后染色鏡檢,見有大量革蘭氏陽性球菌成璉狀排列。取病料作細菌分離,在37℃培養24h后,于血瓊脂培養皿中,見有灰白色半透明針尖大小的露珠型菌落,取菌落涂片鏡檢,同樣見有大量革蘭氏陽性球菌成璉狀排列[3]。
6 診斷
根據臨床癥狀、剖檢病變及實驗室檢測,診斷為鏈球菌感染。
7 防治措施
7.1 預防措施
7.1.1 加強飼養管理 重胎母豬上產床前,要對產床進行徹底的清洗消毒,待產床干燥后再進豬。豬舍內要防止有尖銳物體,避免刺傷豬體,接產、斷臍等要注意嚴格消毒,防止傷口感染。
7.1.2 免疫接種 所有妊娠期母豬在產前1個月接種鏈球菌疫苗。
7.1.3 封鎖及隔離 發現豬鏈球菌病流行時,應對全場豬進行緊急免疫接種,對病豬或可疑者采取封鎖、隔離等措施,并采用藥物防治。污染的用具和環境用3%來蘇兒液等消毒液徹底消毒,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7.2 治療
7.2.1 肌肉注射 對發病仔豬每頭混合肌注青霉素和鏈霉素各10萬單位,2次/d,連續治療2~3d[4]。
7.2.2 口服用藥 對發病仔豬每頭灌服阿莫西林粉0.3g/次,2次/d。同時,給哺乳母豬混料投服四環素片12片/次(0.25g/片),2次/d。連續用藥3d[1]。
7.2.3 外表用藥 對淋巴結膿腫型,待膿腫成熟后,及時切開,排除膿汁,用30%雙氧水或0.1%高錳酸鉀液沖洗后,涂以碘酊。
2015年5月8日回訪該養豬場,據了解該窩11頭仔豬除4月18日當天解剖1頭重癥病例和4月20日死亡1頭外,其余9頭仔豬全部治愈,腫脹的關節消腫,食欲恢復正常,跛行癥狀消除。
8 小結
此次診療的仔豬感染鏈球菌的病例,母豬也有感染,高度懷疑為母畜隱性帶毒后通過直接接觸后傳染給仔豬,仔豬感染后發病較急,并出現明顯的高熱和內臟病變,極易引起仔豬死亡。為此 在日常管理過程中,要在做好免疫工作的同時,切實做好產區的產床輪換使用和消毒滅源工作,發現病例時及時隔離開展診療,這樣才能更好地防止新生仔豬感染并傳播鏈球菌病,提高養殖效益。
生豬飼養人員和屠宰加工人員是豬鏈球菌病易感人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認真注意個人防護,皮膚有傷口時必須避免接觸病豬,發現病豬要及時通知專業技術人員診療,人員一旦受傷應立即用高錳酸鉀液沖洗傷口,并涂以碘酊。
參考文獻
[1]鄭國慶.一例初生仔豬鏈球菌病的診治[J].福建農業,2011,(12):21.
[2]郝茂賢.仔豬鏈球菌感染的診治[J].獸醫導刊.2009,141(05):65.
[3]秦榮香.一起初生仔豬鏈球菌病的診治報告[J].廣西畜牧獸醫,2005,21(02):77.
[4]張德臣,劉剛,劉向陽,等.新生仔豬鏈球菌性關節炎的診治報告[J].黑龍江畜牧獸醫.1995(07):28-29.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