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京
摘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新課改下的基本教學理念,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初中數學教學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方法與模式,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探究過程,要以興趣為先導,以問題為主線,以生活為橋梁,以雙手為工具,引導學生展開主體探究,在探究中獲取知識,培養思維。
關鍵詞:初中數學 思維能力 興趣 問題 操作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我們要徹底摒棄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機械式灌輸,而是要引導學生展開一系列主動而積極的數學探究活動,讓學生真正地成為數學探究的主體,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那么,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來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呢?
一、以興趣為培養思維的基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學生的智力活動中起著重要的推動與促進作用。數學探究的過程就是學生展開積極思維的過程,而要實現學生的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就必須要重視以興趣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的激發。只有激起學生對認知對象濃厚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的關注,學生才能以活躍的思維狀態主動投入到探究中來,實現苦學到樂學的轉變,而快樂而主動的學習正是培養學生思維的第一步。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力求為學生打造一個愉悅而自由的教學氛圍,以激起學生內心強烈的探索動機。
1.改善師生關系。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如何會直接地影響學生對教師所任教學科的學習態度,為此教師要重視營造愉悅和諧的師生關系,讓教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建立學生對教師的積極情感,以實現情感的正遷移。教師不僅要熱愛學生,用愛打開學生的心門,更是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鼓勵學生,對學生一視同仁,充滿期待,這樣才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進一步激起學生對數學學科的關注與喜愛。
2.采用直觀教學。初中生正處于由形象認知向抽象思維過渡階段,因此數學教學要遵循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借助直觀形象的圖片、實物、模型等來引發學生的關注,以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主體性與思維的主動性。如在學習軸對稱這一內容時,我們可以用計算機來向學生展現各種建筑物、剪紙以及熟悉的生活實物,以熟悉的事物來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活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自然會專注于學習,帶著飽滿的學習熱情與活躍的思維狀態展開主動而積極的探究活動。
二、以生活搭建探究的橋梁
數學與生活關系極為密切,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任何一個數學知識點都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數學家基于生活實際,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經過無數次實驗實現本質屬性的認知。可以說生活是通往數學探究殿堂的橋梁,也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途徑。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以熟悉而豐富的生活現象喚起學生探索的欲望,以引發學生活躍的思維。
1.再現生活,建構模型,提高理解水平。以往的教學以教材為中心,以講解為中心,教師是知識的搬運工,將教材上的知識點原封不動地講解給學生聽,講解得非常詳細,表面看來學生都聽懂了,但在做習題時卻一片迷茫,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學生對這知識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而只是機械地記憶結果,何談數學思維的培養。因此我們要徹底摒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從抽象的數學知識產生的源頭入手,還原生活,在學生所熟悉的生活之中展開,引導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提取數學問題,建構數學模型,展開深入的思考與思維,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知識的本質真正地理解,這樣題目縱然千般變化,學生依然可以靈活地運用相關的知識點成功地解決,提高學生對抽象的知識的理解水平,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與深刻性。
2.回歸生活,升華認知,提高實踐能力。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只有能夠自如地運用所學書本知識來解決現實生產生活問題,這正是數學學科的價值所在,同時更能讓學生從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更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這對于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同樣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以問題為思維的促發點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開始的,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問題能夠引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導學生展開深入而主動的思維探究活動。而在以往的教學中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失去了參與的主體性與思考的獨立性,是教學的局外人,是消極而被動的知識接收者,只是機械地記憶結論,而并沒有真正地理解,更談不上數學思維的培養。為此我們要善于以問題來誘發學生探究動機,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
1.巧妙設問,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教師要善于運用提問藝術,在知識的重難點處、學生理解膚淺或是錯誤時提出探索性問題,以問題誘發學生探究動機,以激活學生的思維,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如在學習有理數乘方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拿出一張很大的報紙,讓學生來思考,可以對折幾次,對折后報紙的厚度與面積有何變化。大部分學生都認可以可以對折好多次。此時我讓學生親自動手來試一試、算一算。這樣自然就可以將學生的注意力與思維集中于問題的探究上,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獨立而積極的思考。
2.鼓勵質疑,增強學生問題意識。讓學生自主提問這正是學生活躍思維的核心所在。為此在教學中我們不僅要巧妙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構建知識;同時更要鼓勵學生質疑,讓學生善于質疑,勇于挑戰,敢于創新,能夠在探究中自主地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程度,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與求異性,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培養數學思維,學會數學探究。
四、讓雙手成為思維的工具
對于中學生來說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割裂手與腦之間的關系,就無從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創造盡可能多地動手機會,解放學生的雙手與大腦,讓學生手腦并用,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這樣才能產生更多新奇的想法,讓雙手成為學生思維的工作。如在學習多邊形內角和時,我們就可以改變以往的講解式教學,將探究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動手來畫一畫、剪一剪、量一量、拼一拼,讓學生在積極的動手與動腦中來展開數學探究。首先我讓學生來剪切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八邊形,讓學生在觀察與操作中探究內角和,在學生初步探究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三角形為切入點,來探究這些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之間的關系。這樣在教師的相機誘導與啟發下,學生就可以聯想到將多邊形分割成三角形,進而得出多邊形的內角和。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思考,多邊形的邊數、過某一個頂點的對角線的關系,這樣帶領學生展開層層深入的思考與探究,學生自然就可以在動手與動腦中總結出n邊形的內角的和等于(n-2)×180。在這樣的操作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親身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加深對抽象深奧的知識點的深刻理解,同時操作使大腦得到發展,讓大腦更加明智,而大腦也讓雙手得到發展,使雙手變為思維的工具和鏡子。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以新課改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樹立全新的教學觀念,為學生打造一個愉悅而開放的教學環境,帶領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成為探究的主人,這樣才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掌握技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范佳.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理科考試研究,2013,(16).
[2]游仕偉.新課程理念下初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課程教育研究,2014,(17):52-53.
[3]吳賢海.關于新課標下初中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數學學習與研究,2014,(1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