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和平
摘要:情境教學法是構建高效課堂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要為教學內容服務,要關注學生的情感,要具有探究性,要掌握情境創設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情境教學 思想品德教學 方法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情感體驗,從而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的理解教學內容,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利于讓學生在情境中快樂地徜徉,讓學生在自然而然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從而提高教學實效。
一、利用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的語言是奇妙的,也是富有感染力的,它會給學生一種美的享受,美的震撼。它特有的旋律、節奏能把學生帶到特有的意境中,容易喚起學生情感共鳴,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例如,一位教師在講八年級第十一課《感受挫折》時,首先請同學們閉眼聆聽鋼琴曲《夢中的婚禮》。優美的旋律頃刻感染了學生,正當同學們意猶未盡的時候,老師讓同學們想象這位鋼琴家的形象。同學們積極交流,“帥帥,男士,燕尾服,陽光……”大多與完美相連。當老師出示這位鋼琴家的圖片后,同學們驚呆了——“斷臂琴師——劉偉”映入眼簾。戲劇性的變化,跌宕的情感一下子抓住了學生,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沒有雙臂,怎會彈奏出如此美妙的琴曲?”這種起伏的情感流露,得益于音樂的烘托。
二、巧設問題,誘發探究動機
疑問是思維的開端,智慧的開始,發現的基石,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設計富有探索性與趣味性的問題,以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在不斷探究中達到教學目的。在教學中一定要精心設計問題,以富有價值的問題將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中。問題的設置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針對性。即針對教材核心內容設計,突出時政熱點焦點,突出綜合實踐,使問題的設計緊緊圍繞特定的教學目標。二是啟發性。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一定的深度和廣度。三是開放性。富有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讓學生擁有更大的思考和思維空間。而對于問題的不同答案,則充分體現學生個性的張揚和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力,語言表達能力。
我仍以這位教師的“感受挫折”這節課為例,她首先設置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想象這位鋼琴家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學生腦洞大開,眾說不一,發散了學生的思維。第二個環節,她設計這樣的問題:“我們認為生活中什么樣的事情是挫折?”學生暢所欲言,七嘴八舌,再次發散了學生的思維。第三個問題環節她問:“劉偉失去雙臂,遇到的挫折的因素有哪些?”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此時,學生歸納有限,她就把最近的新聞拿出來和同學們一起分析,在不斷啟發中,總結造成挫折的原因。后面還有一個問題情境:“你遇到過什么挫折?你是怎樣面對的?”學生各抒己見。這節課從頭到尾每一個問題的設計,都是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在不斷啟發與學生的個性張揚中,讓學生產生探究、解決問題的欲望,體驗發現問題的快樂,享受解決問題的喜悅。
三、創設體驗式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
胡云婉老師多次強調,思品課不能離開一個宗旨:全員參與。全體學生都能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情緒飽滿、思維活躍、發言踴躍。課堂必須要有面向全體學生的活動,學生動口、動手、動腦,才能動情、動心、動神,才會有真正的收獲。沒有全員參與度,一切所謂的教學目標都將是水中月亮,空中樓閣。
比如,前面提到的那位教師在講課中設計了一個這樣的環節:請你體驗“假如失去雙臂”活動,她是分兩次先后進行的。第一次體驗是“穿衣服”,讓同學們舉薦兩名男生到前面來,此時老師要求這兩位同學把上衣外套脫掉,分開放在桌子上,活動要求是不準用手臂看誰能最快把衣服穿上。結果,在規定的時間內,誰也沒法穿上,讓同學們初步感受到了失去雙臂所帶來的痛苦和不便。緊接著,進行第二次體驗,要求所有同學找出一張紙和一個筆,放在課桌上,不用手臂,看誰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在紙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結果是一樣的,無一人能寫上。就是在這種不斷深入的活動體驗中,在全員參與中,讓學生們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劉偉失去雙臂的諸多困難,是常人都難以克服的,和自己平日里的一些困難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從而觸及學生心靈。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情境設置是否合理,是關系情境式教學是否高效的基礎。這就需要教師在不斷的教學實踐中去嘗試、去探索、去創新、去總結,讓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中發揮它應有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余斌建.淺談初中思想品德的情境教學.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7,(02).
[2]白月喬.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人出版社,2010.
[3]鄂淑清.淺談情境教學法在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運用.學術研究,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