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政
重慶市大足區堅持“把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結合起來,與承接產業轉移、擴大對外開放結合起來,與轉變機構職能、優化發展環境結合起來”,積極貫徹落實國務院、重慶市促進民間投資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促進民間投資體制機制,強化企業服務和項目管理,助推民間投資實現“逆勢上揚”。2016年,民間投資完成458億元;民間投資項目快速增加,達到735個。民間投資主體更加多元化,有限責任公司、私營企業成為民間投資的主力;投資范圍更加寬廣,覆蓋了汽車、鐵路、船舶、航空航天等多個領域。2016年12月,大足區“強化企業服務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典型經驗做法,受到國務院第三次大督查通報表揚。
一、大膽改革創新,增強民間投資內生動力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民間資本市場準入的不斷放開,“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等國家戰略和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的縱深推進,民間投資迎來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勁“春風”。大足區不失時機地打出推動企業轉型升級的“組合拳”,繼續下好簡政放權“先手棋”,進一步打破體制束縛和政策瓶頸,大大增強了民間投資發展的內生動力。
(一)做好“簡、放、優、限”四字文章。積極探索行政審批改革,提高行政審批效率,降低企業辦事成本?!昂啞奔春喕瘜徟爸脳l件。出臺了《大足區簡化審批工業企業投資項目建設手續的意見(試行)》,工業投資項目建設前期手續前置要件由169個簡化為113個,辦理時限由329天縮短到60天以內?!胺拧奔聪路彭椖苛㈨?、規劃選址、方案設計、施工圖審查等建設手續審批權限。對工業、物流投資項目備案(核準)服務事項進一步下放了權限,委托企業服務中心對投資項目進行初審,業主只需在當地企業服務中心就可拿證。大足高新區在成立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已經為50余家企業完成基本建設手續辦理,為60家企業完成工商、稅務等證照辦理,推動51家企業順利開工建設、25家建成投產或運營?!皟灐奔磧灮瘜徟鞒?。出臺了《重慶市大足區企業登記和建設項目并聯審批實施方案》,按照“串聯變并聯、多表變一表、一站式變一窗式”的運行模式,審批時限由原來的750天壓縮到37個工作日,審批事項由32項減少到28項,企業提供的申報材料由220件減少為133件?!跋蕖奔聪迺r辦理。將企業投資項目核準時限由20天辦結限定為3天辦結,企業投資項目備案時限由3天辦結限定為當天辦結。如澳菱工貿電子項目,從簽約落戶到開工建設僅花了50天時間。企業辦事跑的路少了,走流程花的時間更短了,享受的服務更貼心更高效了。
(二)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大足區圍繞調優市場主體結構、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在全力引進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同時,著眼于存量經濟的轉型升級,系統性開展了市場主體“四轉一改”(無證經營轉有證經營、個體轉企業、限下商貿轉限上商貿、規下工業轉規上工業,企業股份制改造)和企業“三創一強”(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切實增強市場競爭力)工作,通過對規范財務管理的企業給予每年2000元的會計補貼、科技轉型企業進行專項貼息等措施,實現限下轉限上商貿企業150余戶、規下轉規上企業146戶、股份制改造企業35戶,高橋農業、翰鋒農業成功在OTC掛牌上市;“機器換人”進程不斷加快,全區80%以上老式沖車、車床完成改造;成功創建重慶名牌產品7個、中國馳名商標1個。
(三)降低企業經營性成本。嚴格執行社保繳費調整政策,降低“五險一金”繳存比例,階段性降低社會保險費率,推進失業保險穩崗補貼,為困難行業及小微企業減負1.36億元。切實降低物流成本,目前已在德恒物流、龍水購、龍水五金購等物流企業全面實施“專業市場+物流+倉儲+電商”運營模式,構建現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市場物流體系,解決交叉運輸、重復運輸問題;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減少物流交易環節,物流成本降低5%以上。
二、加大幫扶力度,提振民企投資信心
近年來,國務院從投融資機制創新、稅費減免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大足區結合自身實際,著力推動各項政策落地生根,并有針對性地加大企業幫扶力度,進一步增強了民營企業的投資信心和決心,有效地促進了民間投資持續向好發展。
(一)落實稅費減免等政策。將建筑業、房地產業、金融業、生活服務業等行業的6615戶納稅人納入“營改增”范圍,2016年相關行業入庫稅收5.6億元,為納稅人減負約1.52億元,減稅幅度達16%。全面落實各項稅收優惠政策,累計減免退稅1.7億元。減免企業保證金。對澤京、金科、綠地等3個企業給予預售資金首付款免予監管的支持,涉及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對35個項目減免民工工資保障金3103.95萬元。
(二)深化財稅金融扶持。投入1000萬元參與市級中小微企業應急周轉金,緩解企業資金周轉困難。2016年以來,全區共實施轉貸(沖貸)35筆,累計使用應急轉貸周轉資金1.98億元,實現平穩轉貸2.2億元。整合專項資金1000萬元,形成政府風險補償鋪底資金進入助保金池,幫助14戶企業獲得“助保貸”資金支持3140萬元。積極引導小微企業通過場外資本市場融資,已有6戶企業通過區域性場外資本市場掛牌,新增10戶企業納入掛牌孵化培育庫,將為企業實現融資1.5億元。兌現工業強區獎補資金222萬元,撥付專利獎補資金205.9萬元,撥付新注冊商標獎勵資金119萬元;兌現313戶微企創業補助837萬元,撥付三期“個轉企”會計工作成本補助206.2萬元,撥付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專項資金6380萬元。對有市場、有訂單、缺乏流動資金的企業,由區經信委、財政局等部門協調專項資金進行支持,為鑫業船舶爭取市級循環經濟資金1000萬元,確保該企業460萬美元出口訂單順利完成。
(三)加強四類企業幫扶。一是對僵尸類企業,重點盤活存量資產,分流安置職工。如集中處理大足工業園區9戶停產企業,通過引進新的投資者,對已剝離債權的企業資產打包進行收購,盤活企業資產,籌集資金安置職工、償還債務,妥善安置職工3200余人,償還銀行剝離債務1620萬元,盤活閑置土地342畝,實現職工、銀行、政府三方滿意的“三贏”效果。二是對淘汰關閉類企業,依法有據、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注重用活用足政策,如關閉某煤礦企業,除嚴把政策法規界線、依法清償關閉外,還充分利用市政府煤礦關閉補償政策,爭取市級補助資金600萬元,為后續處置工作預留空間。同時,突出企業主體地位,在關閉14家落后產能企業過程中,只提供業務指導、政策咨詢和工作協調,清產核資、職工安置、債務清償、利益分配等過程全部由企業自主完成,做到幫忙不添亂、引導不主導、到位不越位。三是對涉及社會高息融資的企業,采取斷息、還本措施。一方面,以企業清算組的名義公告,限期登記企業債權債務,根據登記結果,鎖定債務本金,登記后不再計息。對拒不斷息的債權人,采取公安機關約談等方式,督促其放棄不當得利。另一方面,引導企業與債權人達成延期還款協議(延期2~3年),以時間換取企業生產自救空間。四是對資金鏈斷裂類企業,通過緩繳稅費、深化財稅金融扶持等舉措緩解其資金壓力。按照“一事一議”的方式,對一些困難企業的稅費,經過集體研究予以緩繳。召開銀企座談會,協調銀行降息、展期,不抽貸、不起訴。同時,與金融機構、專業基金公司、市級國有企業合作設立雙發地產基金、中以農業股權投資基金、“助保貸”、“投保貸”等,幫助企業化解資金難題。
三、優化營商環境,激發民間投資熱情
栽好梧桐樹,引得鳳來棲。近年來,隨著區位條件尤其是交通區位優勢進一步凸顯,水電氣等要素保障能力持續提升,大足吸引了越來越多民間投資者的目光。為最大限度地引導民間資本匯集注入,大足區著力改進和提升企業服務,建立起“政府統籌抓總、部門具體落實、行業協會聯動”的服務體系,打通制約民間資本進入的“中阻?!?,進一步激發了民間投資的熱情。
(一)全面推行三個“一次性”服務標準。分別在雙橋經開區、大足高新區、大足工業園區設立發展服務中心,對入駐企業實行“一對一”“點對點”全程代辦和跟蹤跑辦,做到產業優惠政策、禁投清單、前置條件一次性全面告之,項目立項、現場踏勘、部門會審等并聯審批一次性提前介入,水、電、氣等要素保障一次性幫助落實,切實為企業發展分憂解難。大足高新區對簽約項目實行全程“保姆式”服務,在項目簽約的同時及時介入企業工商注冊、稅務登記、方案設計等環節,及時與企業溝通后期手續辦理、建設程序要求等各個方面,讓企業充分了解掌握項目基本建成程序和規范要求,避免走彎路、費時間,確保簽約項目用最短時間完成開工前的準備工作。
(二)跟進要素保障服務。堅持從實際出發,著力打基礎、建平臺,幫助企業落實水電氣要素、資金、用工等保障。先后完成巨騰筆電110KV變電站、重慶電信職業學院等項目電力外線建設;新建LNG儲氣罐,解決鞍鋼·貝卡爾特的天然氣供應不足問題。通過網絡登載招聘“就業在家鄉、幸福在身邊”專題宣傳和到周邊各職業院校推介等多種方式,為企業做好招工服務。如為保障巨騰項目用工,先后組織企業參加現場招聘會17次,招聘工人近7000名,并派專人組織新員工到江蘇省句容巨寶公司、泰州緯立資訊公司等地進行崗前培訓。打造科技服務平臺,投資5億元啟動建設15萬平方米科技創新中心、10萬平方米機器人產業孵化園和100畝梧桐湖中央公園,引進中科院全國首個環保綜合產業基地、重科院重科智能裝備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慶郵電大學重智機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等科研平臺和羅博泰爾等科技型企業,為企業入駐和吸引創新人才筑牢承接載體。
(三)優化招商服務工作。改變過去的全民招商為專業招商,成立了現代汽摩、電子信息、裝備制造3個專業招商組。突出上門招商,圍繞優勢產業,有針對性地組織招商小分隊主動到廣東、浙江、上海、重慶主城等地上門招商、駐點招商。突出以商招商,充分利用“商人信商、商家互信”的行業特點,發揮區內企業的招商主體作用,動員其親朋好友和合作伙伴到大足投資興業,努力創造“葡萄串效應”。注重“孵化器”招商,吸引科技項目、人才團隊、總部經濟、跨境電商、服務外包實體入區孵化、產業化。同時推進金融、咨詢、研發設計等項目招商,為工業發展做好配套服務。全區招商引資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電子信息、智能裝備、家居三個產業上實現了“無中生有”。2016年,共引進5000萬元以上項目27個,協議資金352億元。
四、總結經驗,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
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攻堅”邁向“深化”,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作為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依然任重道遠。我們目前的探索是初步的,取得的成果也是初步的。在工作推進中,我們也有一些體會和感悟,這對于更好地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健康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一)積極作為是前提。企業將資金要素投入項目建設,是對當地認可和信任,黨委政府必須積極主動作為,為企業發展、項目建設提供優質服務。在推進項目建設中,要堅持靠前服務、主動服務,安排專人、專門機構服務項目建設,強化各項工作的落實;要加強同上級部門的溝通銜接,積極為企業出謀劃策,主動尋求產業政策支持,幫助企業發展;要主動應對項目建設中的突發事件,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為項目建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營造良好氛圍是基礎。地方要又好又快發展,首先要在招商引資及項目建設中,為企業營造好的氛圍。大足區在招商引資、企業入駐、項目推進、竣工投產及扶持引導等各個環節,全區上下始終圍繞項目建設這條主線,堅持對內營造氛圍、鼓舞士氣,對外展示形象、提升影響力,形成了齊抓共管推項目、同心協力搞建設、全力以赴促發展的良好氛圍。
(三)搭建功能平臺是關鍵。在項目的引進和布局方面,為企業搭建“功能定位明確、集聚效應突出”的平臺,有助于在本地打通產業上下游配套、打造完整產業鏈,使企業實現本地配套、降低成本,終結上下游“兩頭在外”困境。如大足區圍繞“成渝經濟帶上的重要支撐點、城市發展新區的工業重鎮和旅游重鎮、渝西川東重要交通樞紐”定位,建立工業、城市、旅游、物流、農業等八大平臺工作機制,借助區位優勢的根本轉變,推進各個平臺特色差異化發展,使每個平臺都具備獨立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的基礎條件。
(四)解決要素制約是保障。土地、資金以及水、電、氣等要素保障是項目建設的生命線。對于入駐的民間投資項目,優先保障用地需求,同時進一步加大用地指標爭取力度,拓寬地票交易、土地增減掛鉤等渠道,堅持集約節約用地。深化財稅金融扶持,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引導新增銀行貸款額度優先用于重點項目建設。水電氣等部門提前做好要素保障,確保項目及時落地并順利推進。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