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凌
古代書籍是我國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中華五千年燦爛文明的主要載體和表征。據“全國古籍普查登記基本數據庫”數據表明,截至2016年9月,我國累計發布古籍數據388963條、3587347冊。實際上,古籍存量還將隨著全國古籍普查工作不斷深入,數據還會不斷刷新。
由于古籍載體受材質、生產工藝及保存環境、使用頻度等因素影響,目前大部分古籍已經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破損,其中約占5%達到嚴重破損的程度。因此,如何保護好古籍,并使破損的文獻得到及時地修復,是擺在圖書館面前的一項緊迫而艱巨的任務。
一、建立健全修復人才的培養與管理機制
古籍修復工作是一項系統的、復雜的專業技術活動。它需要有相關知識背景、長期從事修復實踐工作,能潛心專研的學術型人才。因此,古籍修復工作需要真正意義上的復合型人才。
然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社會各界對相關專業人才的培養和使用缺乏前瞻性。如全國高校設有古籍修復專業院校很少,圖書館系統或行業界也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項目或計劃。這導致目前我國各大中型圖書館,出現從事古籍修復工作的專業人員嚴重不足。以重慶圖書館為例,目前古籍善本藏量達2.3萬種,29萬余冊(件),其中30%以上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損壞,亟待修復。但目前我館只有6位專業人員從事古籍修復工作,平均每人要背負數萬冊的修復任務,可謂“修復之重”,無以復加。同時,古籍修復人員的極度匱乏,也給我國古籍修復和保護帶來嚴重損失。
首先,加大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建立一支高學歷、高學問、高素養的修復人才隊伍,是第一要務。古籍修復需要技術,更需要相關專業的背景知識,包括歷史學、歷史文獻學、古漢語學、典籍版本學、修復理論與技術等,能夠識別紙張質地,針對特定的古籍設計特定的修護方案等。
因此,相關主管部門應該提供相應的政策保障和必要的資金投入,高等院校應加大對古籍修復專業人才培養的力度。對于有古籍收藏任務的圖書館來說,應有計劃地吸收和培養古籍保護與修復人才,使更多的人掌握相關理論與技術,使更多的人投入到古籍修復工作中來,以加快古籍的修復進度,提高修復的質量。
其次,加強古籍修復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及職業道德教育,是當前修復人員管理工作的亟待解決的任務。古籍修復工作繁重而枯燥,任務和責任均屬高風險。在教育和管理中既要使從業人員認識到保護和拯救中華文化的重要意義,又要提倡職業道德和無私奉獻精神。同時,也應該適當提高古籍修復人員的待遇,以便進一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穩定和壯大修復人才隊伍。
因此,要徹底改變傳統觀念中的古籍修復“工匠式”技藝和“作坊式”生產觀念。不能將把古籍修復人員定位為技工。徹底糾正關于古籍修復工作定位的“誤區”,改變相關從業人員學歷普遍偏低,古籍修復人員的流失和古籍修復隊伍萎縮的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古籍修復人員文化程度不高,知識面較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這限制他們對先進技術和新設備工藝的掌握,缺乏科學理論指導,不能及時總結和提升經驗,很難在圖書館建立起古籍修復行業的技術標準和管理規范,這限制了古籍修復事業朝著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妨礙了古籍修復由經驗傳承向科學管理的過渡。
再次,加強修復工作理論研究,加快建立行業準入制度,是當前古籍修復工作的根本保障。圖書館的理論工作者應當重視對古籍保護與修復技術理論的研究,以此推動古籍修復技術的提高和相關理論的創新。
因此,相關主管部門應建立古籍修復職業準入制度,建立行業標準和規范。由于一些古籍修復人員的技術水平達不到相應的修復要求或者方法不當、背離修復原則,或者在修復人員、修復材料及修復場地都不達標的情況下,對古籍進行修復,導致對古籍非但沒有起到保護效果,反而加重損害。所以必須呼吁建立職業準入制度。另外,業界對不同破損程度及不同紙質的古籍應該怎樣修補,長期以來一直缺乏一個客觀標準。雖然國家圖書館于2001年起草制定了《古籍修復技術規范與質量標準》,但對古籍修復中的基本名詞術語、技術規范和質量標準仍需要進一步的細致說明。因此,保證古籍修復質量,必須制定古籍修復的行業標準。
古籍修復是圖書館古籍保護工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修復古籍的目的是為了延長古籍的使用和保存壽命,以便更好地研究和利用。古籍修復為長期保存創造了條件,也為研究、使用奠定了基礎。
二、盡快確立和完善修復工作的基本原則
“整舊如舊”,是古籍修復工作的最高原則,即要求保持古籍的真實性。這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文獻內容的真實性和文獻形態的真實性。但由于業內對“整舊如舊”這個原則的解釋過于概括和寬泛,特別是對于“整舊如舊”的“舊”字的理解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一定程度上影響該原則的實行。因此,有必要對“整舊如舊”的原則做進一步探討。
首先,“整舊如舊”原則,筆者認為應該與不可移動文物古跡修復中的“修舊如舊”原則相似:必須要在保證古籍的原物性、真實性的基礎上,對古籍形態的修復工藝、材料的使用有一個規范化的標準,如在不可移動文物古跡修復中不能使用水泥一樣,對古籍修復所用材料要有一個限制,凡是能用傳統方法和傳統的舊材料修復的,一定不能用現代化的方式和材料來修復。同時由于古籍的文獻內容是通過文字、圖像表述的。因此,在修復工作中必須要保留文字信息的完整,維護文獻內容的真實性。多數古籍存在文字、圖像殘缺的現象,如何來修復古籍中的殘片、殘片文字、圖像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要把這些綴合起來必須非常慎重。沒有確鑿的證據和十分的把握,古籍的殘片、文字、圖像不可隨意綴合,以免出現錯誤,影響讀者對其正確解讀,同時也避免二次修復帶來的人為破壞。
其次,“整舊如新”原則,是針對破損極其嚴重,已不可能恢復其原貌的古籍,需要襯紙及托裱全書進行修復。采用此種技術修復后書籍呈現一種全新的面貌,如書品、大小等方面的變化。這種“新”,它對古籍有美化和裝飾作用,是一種因書而異的修復方法,以最大限度延長古籍壽命和便于利用為目的。也是一種在“整舊如舊”基礎之上有創意的修復方法,所以應當在盡可能保證古籍的原物性、真實性的基礎上,充分表現出修復者的藝術審美觀和高超的修復技藝。同時由于所需修復的文獻大都會出現卷殘,頁佚或字缺的問題,書籍修得再好,而這個問題的存在始終是一件遺憾的事。修復工作者必須注意學術界在文獻整理研究方面的成果,汲取各種書目所反映出來的收藏信息,努力提高自身對古籍的研究素質,對自己所修文獻內容的存佚情況和收藏情況要有一個完整的了解。
無庸諱言,這是一項操作難度較大、要求很高,做好不易,極難獲得業界公認的工作。應該說這也是古籍修復工作中較普遍存在的不足或缺憾。因此文獻修復人員必須經常性地主動向文獻工作的專家請教,盡可能多地掌握和具備文獻學,版本學,目錄學方面的知識,能動地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只有這樣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合格的古籍修復人員。
現存古籍中的善本,在歷史文物性、學術資料性、藝術代表性等方面都有著各自的使用價值,它們的原始面貌及風格在文獻學和版本學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是古代書籍史和版本學、目錄學研究的重要依據。因而此類古籍的修復,必須遵循以上原則,盡量保持古籍的歷史原貌,最大限度地延長古籍壽命,不管是“整舊如舊”原則還是“整舊如新”原則,都必須使館藏古籍不但便于保存,還能完整地提供給讀者閱讀,發揮它應有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和完善修復工作的檔案制度
在古籍修復中,必須根據古籍的破損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修復措施與方法,也就是要確定一種修復方案,其方案的正確與否是古籍修復工作的關鍵。對每一種需要修復的古籍,特別是重點古籍,都應該建立一個修復檔案,注明修復日期、修復人員、修復方案、修復所用材料等,對每部所需修復的古籍進行登記備案,使古籍修復做到有案可查,保證修復工作能順利進行。
我國古籍修復工作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在當前已成為我國社會各界普遍關注和擔憂的工作之一。隨著圖書館事業迅速發展,圖書館古籍修復事業也將不斷發展。在現代科學技術的影響下,古籍修復技術這項傳統的手工技術又注入了很多新的內容,將傳統的古籍修復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對古籍修復材料和設備加以改進,促進古籍修復工作的發展,使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產萬代流傳,無愧于我們的子孫后代。
參考文獻:
[1]田豐.試論古籍修復職業準入制度的建立[J].出版科學,2009(4).
[2]杜偉生.古籍修復原則.國家圖書館學刊[J].2007(4).
[3]王瀝.古籍修復——圖書館任重道遠[J].農業圖書情報.2006(8).
[4]袁東玨.古籍修復工作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J].四川圖書館學報.2007(4).
[5]董書承.古籍修復行業人才極度匱乏(呼吁)[N].人民日報.2003-11-13(14).
作者單位:重慶圖書館特藏文獻中心
責任編輯:宋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