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啟+王月賓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御能力”;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健全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體制”;《中央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指出:“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必須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努力實現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要強化災害風險防范措施,加強災害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健全統籌協調體制,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全面提高國家綜合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因此,進一步加強防災減災工作,全面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是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
雷電是惡劣天氣條件下安全生產工作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雷電災害防御工作是防災減災的重要內容。近兩年來,在防雷減災體制改革持續推進中,先后取消了防雷產品備案、異地防雷工程資質備案、防雷工程專業設計施工資質認定、防雷專業技術人員資格認定等4項審批事項;整合了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和竣工驗收許可事項;清理規范了涉及防雷行政審批的雷電災害風險評估、防雷產品測試、新改擴建建設項目防雷裝置檢測、防雷裝置設計技術評價等4項中介服務;全面開放了防雷服務市場。防雷減災工作面臨新形勢、新要求,迫切需要創新防雷安全監管模式,全面提升防雷安全監管能力。
一、構建防雷安全責任體系,落實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和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
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失職追責”的原則,一些地方已經將防雷安全工作納入汛期安全生產、惡劣天氣條件下安全生產和氣象因素誘發的相關安全生產范疇,構建“政府屬地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的防雷安全責任體系,有效避免或減少了防雷安全事故,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國發[2016]39號)要求地方政府應依法履行防雷監管職責,落實雷電災害防御屬地管理責任。因此,地方各級政府要把防雷安全納入安全目標考核體系,全面落實防雷安全屬地管理責任。作為雷電災害防御工作的組織管理單位——氣象部門,一方面,要發揮安全生產委員會成員單位作用,推動建立雷電災害防御工作聯席會議制度,落實行業主管部門監管責任,形成齊抓共管的防雷安全工作格局;另一方面,要會同行業主管部門,推動該行業內企事業單位防雷安全主體責任的落實,著力構建“氣象+行業”防雷安全監管模式。其中,主體責任主要包括:健全氣象安全管理機構,落實責任;健全運行管理機制、完善制度;開展隱患排查治理,落實防御措施;安裝預警接收裝置,建立應急響應和處置預案;加強氣象安全教育培訓和科普宣傳等內容。通過該模式推廣,最終實現各行各業企事業單位的防雷安全主體責任有效落實,全面提高國家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二、健全防雷安全法規標準體系,著力提升防雷安全法治保障能力
堅持“圍繞權力、責任、擔當設計制度”原則,推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中防雷相關條款修訂,將企事業單位在防雷安全工作中應承擔的主體責任、行業主管部門的監管責任法治化。同時,要按照國務院“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總體要求,強化防雷安全事前指導和事中事后監管的制度建設,建立防雷安全管理的告知、公示等制度,制定完善防雷工程質量監督辦法、防雷裝置檢測管理規定和防雷裝置檢測機構檢測行為“黑名單”制度等規范性文件。
構建防雷減災技術服務標準體系、防雷行政許可服務標準體系和防雷安全監管標準體系,制定標準項目計劃,重點推進雷電災害敏感單位風險評估與分類標準、防雷安全隱患排查與治理標準和雷電災害防御指導類標準制修訂工作。指導和推動行業協會構建防雷服務機構和防雷專業技術人員能力等級評估、防雷專業技術水平測試標準體系和防雷單位信用評價標準體系建設,加快推進防雷裝置設計施工通用要求、防雷單位信用評價技術規范等團體標準制定工作,充分發揮團體標準在行業自律中的重要作用。
三、建立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不斷提升雷電災害防御能力
按照“政府監管落實到位(政府領導責任、部門監管責任);企事業單位主體責任落實到位;專業力量(防雷技術支撐機構)發揮服務到位”(簡稱“三位一體”)的防雷安全監管要求,創新以專業技術機構檢查為主導的防雷安全檢查模式,著力構建“專家查隱患、政府抓督查、部門抓監管、企業抓落實”的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省、市兩級氣象災害防御技術機構在防雷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整頓中的技術支撐作用,進一步明確其在防雷安全檢查、督導、指導中的職責、權限、作用,切實將防雷安全監管與氣象災害防御技術機構專家檢查有效結合,將技術支撐機構排查出的隱患作為執法檢查的重點,并納入政府的督查范疇,推進防雷安全隱患整治。
加強基層氣象執法隊伍建設,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防雷安全監管網絡;加強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系統建設,深入開展防雷安全隱患排查和治理整頓工作,實現防雷安全隱患排查全覆蓋;強化防雷安全行政執法,加大防雷安全事故處理問責力度。
四、完善雷電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強化防雷安全風險防控能力
全面開展雷電災害調查、普查和風險區劃,分析雷電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的防雷安全現狀及雷電風險等級,建立全國統一的雷電災害風險監控網,推進雷電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設。強化防雷安全風險管控,做好防雷行政審批源頭管控和執法、檢查等事中事后監管工作,切實加快推進防雷行政監管、技術監督平臺建設,完善防雷安全公眾信息網;加強防雷產品和防雷工程市場監管,建立市場公平競爭秩序,落實防雷產品質量的生產企業,建設工程設計、施工、檢測、監理以及業主單位在防雷工程質量安全方面的主體責任,著力提升防雷安全風險管控能力。
加強防雷安全應急預案監管和演練,提升防雷安全應急管理信息化水平。規范雷電風險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工作,制定完善雷電災害應急預案,嚴格落實日常防控、隱患排查、緊急處置、事故調查、信息發布等制度,強化應急裝備和應急物資儲備,組織開展應急演練,提升應急指揮決策、事故響應、現場處置、醫療救治等雷電災害事故應急處置水平。
五、健全防雷安全的社會共治體系,不斷提升全社會的防雷安全法治意識
充分發揮政府、企業、行業協會的作用,在防雷市場形成互相補充、互相支撐、互相牽制、互相監督的格局。推進防雷行業協會建設,發揮行業協會在維護市場秩序、參與修訂本行業標準、作為行業代表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以及推進行業內企業信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導行業協會通過制定行規行約、行為規范,進行行業內部質量、信用評級和懲罰處置,對行業內企業的行為和產品質量進行約束和監管。
建立健全重大防雷安全隱患公布和投訴舉報制度,構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格局。建立雷電災害防御重點單位名錄,完善雷電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制度,推進防雷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定期通報重大防雷安全隱患單位;建立健全防雷安全有獎舉報制度,規范獎勵工作程序,實現防雷安全有獎舉報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建立防雷安全“黑名單”制度,加大對道德失范、誠信缺失企業的治理力度,嚴格依法查處違法違規企業。
加強防雷科普宣傳,提升全民防雷安全法治意識,構建雷電災害群防群控工作格局。加強防雷科普機構建設和組織領導,完善防雷科普隊伍,健全科普工作制度,形成以雷電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為主體,社會單位參與的防雷科普網絡;開展防雷科普基地建設,編制防雷減災宣傳作品,搭建“多層次參與、多方位合作、多部門聯動”的防雷科普平臺;推動將防雷安全知識納入科學素質教育內容,以及“科普文明示范社區”、“安全示范社區”等考核內容,為廣大居民積極參與搭建多元化平臺。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優化建設工程防雷許可的決定[R].(國發[2016] 39號).
[2]宋林霖.行業協會承接行政審批事項的政府監管失靈及其解釋[J].新視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研究.2015(5):13-19.
[3]時東方.行業協會的政府監管機制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作者單位:中國氣象局政策法規司
責任編輯: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