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夢荻
(鎮江市丹徒實驗學校,江蘇 鎮江 212100)
摘 要: 信息技術應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早已屢見不鮮,它具有新穎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優勢,幫助學生更輕松地學習小學語文,還可以使老師教得輕松,有更多的富余時間管理學生的生活、心理等方面。作者結合教學經驗詳細論述了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應用途徑,以使教學更有效果。
關鍵詞: 信息技術 小學語文 教學方法
近年來,教育教學一直走著一條不斷摸索、不斷改進、不斷優化的道路。歸根溯源,是在尋找一條讓學生主動探究、活動輕松的學習捷徑,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各種技能、技巧,體現教育的本質和規律。信息技術教學技術一路披荊斬棘,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檢驗和驗證,鋒芒畢露,展示自己的獨特風采和神奇魅力,最終贏得教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可。
信息技術具有獨特的優勢,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給課堂營造輕松活潑的氛圍,最重要的是它還可以打破具體事物的限制,通過信息技術學生可以全面清楚地看到立體的畫面,實現化靜為動、化繁為簡、化虛為實的教學目標,趣味化枯燥的知識,形象化抽象的文字語言,具體化深奧的課文內涵,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因此將新穎、先進的多媒體信息技術運用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連接抽象枯燥的知識和學生的具體思維,創新傳統教育教學方法方式,改善優化課堂結構,最終顯著提高學習效率。為學生的學習提供獨有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環境,提供親自參與課堂教學的機會,這些優勢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具有不可估計的優勢。
一、提供感性材料,濃縮世界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但由于時間的漫長,空間的無際,人生的短暫,能力的有限,學生不可能件件事情都親身經歷,從而掌握知識。學生所需掌握的知識并不都是一些直接經驗,有的涉及歷史的轉變、實物的演變、時代的變遷,甚至一些肉眼所看不到的現象等。這些無論是學生的心理,還是生理都是難以接受的。
針對以上現象,運用信息技術,可以通過虛與實、動與靜、大與小、遠與近等之間的轉換,為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把整個世界濃縮成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實實在在的可感材料,從而為他們更好地掌握抽象知識打好基礎。
如一教師上《桂林山水》一課時,先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其中有惟妙惟肖的畫面,盡情流暢的解說,舒心怡人的音樂,使得奇、秀、險的山和綠、清、靜的水盡顯神態,令學生大飽眼福,獲得豐富多彩、生動逼真的感性材料,仿佛身臨其境。欣賞完之后,學生思緒萬千,贊嘆不已,一種從未有過的激情引導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中,一個個生龍活虎、能說會道、感情強烈、體會真實,而老師只需做適當的穿針引線工作。
課后,我問了問學生的感受,他們個個興致勃勃,感慨萬千。
學生一:我真的太高興了,在語文課上就能游覽聞名于世的桂林山水,等我長大了,我一定要使這美好的感受成為現實。
學生二:以前我們學習寫景的文章一味地朗讀和背誦,最后都是紙上談兵,老師教得索然無味,我們學得沒精打采,如果都像這節課一樣聲情并茂就太好了,我還想再看一遍呢!
學生三:這多媒體可真奇怪!一點點小就能讓我們看到這么美、這么遠的景色,我也要去學電腦,去了解和欣賞全世界的名勝古跡。
二、新穎內容方法,激發興趣
激發學生的興趣對學生的成長有著神奇的效應,豐富有趣的內容,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可以吸引學生,使他們通過學習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從而激發興趣。而多媒體教學技術能使教學內容和方法新穎化、趣味化,可以通過音樂、動畫等多種教學手段直觀形象地展示學生所學知識,牢牢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擁有更強的求知欲。
例如,教師教學《飛奪瀘定橋》這課時,可以用幻燈片出示瀘定橋的圖像,讓學生了解橋的造型和構造,如左右各兩根鐵索做扶手,底下是九根鐵索做通道,橋底濤聲震耳欲聾,令人心驚膽寒,這一切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深刻的感性材料,激發繼續求職的強烈愿望。然后再讓學生了解當時的戰爭背景,通過感情朗讀,深刻體會文章的主旨。
隨后,學生注意力很集中,學習積極性高,還興致盎然地提出許多問題。如:現在的瀘定橋是怎樣的?它在哪兒?我國還有哪些橋?它們的造型和構造又是怎樣的?
最后,教師用實物投影出示了相關圖片和書籍,如《公路橋梁畫冊》,向學生詳細介紹了如今的瀘定橋及各種不同造型和構造的橋,如石拱橋、雙曲拱橋、梁世橋、鋼橋等,讓學生大開眼界,滿足心中的好奇,滿足強烈的求知欲。
三、作用多種感官,鞏固知識
根據有關試聽教育的調查,學生光聽只能記住15%,光看可以增加到25%,如果視聽結合,就可以達到65%,多么觸目驚心的數字。一味讓學生聽,一味讓學生看,只能事倍功半。而通過多媒體教學技術,學生提高了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在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的刺激下得到了“六大解放”,多種感官各負其責、各得其所,朝著共同的目標有效地標記,鞏固了所學知識,達到了珠聯璧合的效果。
四、反復出示重點難點,兼顧差異
所謂難點,就是相對于一般知識而言比較難以理解的知識,對于優等生而言較易理解和掌握,而對于一些理解接受能力弱的學生就得反復講解和演示。如可以利用錄音和錄像等多媒體,向這些學生反復播放和解說,直到弄懂為止。
而重點是一節課或一篇課文的精華,要讓學生理解透徹,印象深刻,有時并非一遍即可。可利用錄音、幻燈、錄像等多媒體細致地傳授,甚至放慢播放速度,重復使用幻燈片,直到理解記住為止。
計算機的強大功能對突破重點知識和難點知識有著別的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如教師教學《狼牙山五壯士》一課時,本文重點是讓學生體會同志們對敵人的不屑和對死亡毫無畏懼的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光靠文字,學生無法深刻體會,這時就可以運用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從網上找到《狼牙山五壯士》這部影片,給學生播放五壯士壯烈犧牲的片段,學生從視覺、聽覺兩方面理解課文的大意,仿佛自己也變成五壯士之一,身臨其境。更有甚者,課文學習完之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編排課本劇,把自己的感受演出來,相信一定會有不一樣的精彩。
五、巧妙借助網絡,培養學生的能力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小學生正處于長知識、長智力的重要階段,因此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尤其重要,而信息技術正好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小學生生活范圍狹小,平常多是兩點一線,生活體驗匱乏,平時閱讀、寫作時因為胸中無貨,自然倒不出內容。“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不是空想,信息技術可以幫助我們實現,互聯網上有豐富的知識,我們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從中找到圖文聲像并茂的輔助材料,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與學等活動,則可以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不管多么生僻繁雜的知識都可以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形象化、生動化地呈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感同身受,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如《將相和》、《詹天佑》、《十六年前的回憶》等歷史題材的課文由于發生時間距今天比較久,學生對其缺乏感性直觀的認識。這時教師可以收集相關文字、圖片、影視等資料,教學時一邊講解歷史事件,一邊播放給學生看,彌補因時空和生活閱歷等造成的理解課文內容時容易出現的“斷層”的不足,增強學生想象能力和感知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有助于創設課文教學具體情境,引領學生走進作者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習課文的興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在多媒體教學技術大有作為的時代,作為一名信息技術教師首當其沖、力為人先,用多媒體的武器不斷優化自己,用多媒體教學技術優化教學,開發學生的潛力,讓他們充分利用各種感官認識和理解世界萬物,帶著濃厚興趣,增長知識,培養技能,從而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給學生鋪設一條學習捷徑,使他們真真實實地成為會用多媒體學習的學生。
參考文獻:
[1]趙如濤.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巧妙運用[J].好家長,2016(30).
[2]戴鳳雛.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中的運用[J].課外語文:教研版,2013(18):54.
[3]李新建,嚴建榮.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整合的作用與原則[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08(8):57.
[4]王天明.淺議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整合[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2(2):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