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航
[摘要]認真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15]63號)部署,建立全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實現全國統一的交易程序、實施規范、標準文件和全程電子化,將極大減少腐敗的產生、節約政府采購資金,促進更加公平、公正、高效的公共資源交易。
[關鍵詞]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大數據;電子化;互聯互通
當前互聯網、云計算技術突飛猛進,無論是尖端的航空航天、基因工程,還是微信、支付寶等日常生活工具,都極大地改變了當前我們生活的方式,大大的提高了效率,信息傳遞的更多、更快、更精準。在此背景下,為鼓勵各行各業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推動行業升級創新,提高生產效率。2015年7月4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是互聯網思維的進一步實踐成果,推動經濟形態不斷地發生演變,從而帶動社會經濟實體的生命力,為改革、創新、發展提供廣闊的網絡平臺。
同時為更好的利用現代互聯網和信息技術,促進政府管理水平的提高,更好更快捷的服務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在公共資源交易領域,國家專門出臺了《電子招投標辦法》《關于印發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法規,鼓勵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全國統一的電子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在《關于印發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工作方案的通知》中明確提出了“2016年6月底前,地方各級政府基本完成公共資源交易平臺整合工作。2017年6月底前,在全國范圍內形成規則統一、公開透明、服務高效、監督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體系,基本實現公共資源交易全過程電子化。”的指導目標。
當前各個省、直轄市都在根據國家要求建設統一的電子化公共資源交易平臺,待時機成熟后,將實現全國聯網的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通過至下而上一種方式建設起來,但由于每個地方的建立的機制和方式雖大同小異,但一些具體步驟、技術標準、軟硬件設備都不完全一樣,真正實施全國互聯互通、全國范圍內的異地投標、評標可能難度很大。鑒于可能造成的困難,一開始就利用“互聯網+”思維,采用“端+網+云”,可以在各省市建設的同時,在一些大的流程、文件規范、軟硬件技術標準上先統一,或先在一些省市進行試點,然后全國推廣。
一、統一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硬軟件基本標準
要實施全國的公共資源電子化交易,必須有一套完整的、基本統一的技術標準或兼容的硬軟件設備,能讓全國各地的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政府有關監督部門、企業、組織、個人都能順利流暢的參與招投標各個環節。由于全國各省市都已經在不同程度的建設了自己的電子公共資源交易平臺,雖然有些提供技術支持的大公司在全國范圍內幫助很多地方建設了交易平臺,有比較成熟的方案和技術,但是不同地方由于建設的要求和標準不同,還是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更何況不同的技術公司在建設方案和技術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技術解決方案,因此如果能在早些時間規范相對統一的軟硬件方案,會減少日后很多地方為聯通全國電子化交易平臺的硬件改建成本和軟件接入成本。
二、建設全國縱橫聯動的公共資源交易系統
(一)規范全國統一的電子交易流程及操作細則
建議由國家發改委牽頭、財政部、監察部、工信部、住建部等相關部委,制定和發布統一規范的電子化交易系統注冊及基本資質信息操作細則、公共資源建設工程(政府采購、土地、礦業權)電子化交易系統操作規范。從網頁界面到各模塊設計:從注冊登記到投標、開標、評標等環節建設統一的標準。從信息發布開始,整個過程全程記錄,相關監管部門通過網絡實時、全程監管,確保交易參與各方能利用電子化系統在全國進行各地公開、公平參與交易。
(二)建設全國統一的數字證書交叉互認系統
要實現全國各地企業、組織、個人參與招投標活動,需要對參與方的資格和真實性進行認證,因此需要借用直接簡單的數字證書方式來確認有效性和法律性。數字證書是企業參與公共資源電子交易活動的電子身份證。可以通過建設全國統一的數字證書交叉互認系統,審批建立一個可廣泛應用和選擇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庫,機構庫里面中介服務企業都能夠實現電子注冊互認。從而互聯共享中介代理機構、投標人、出讓人、競買人等各類公共資源交易參與方信息,實行一地注冊、多地共享的數字證書,避免交易參與各方多次辦理不同的數字證書和重復相同的注冊程序,節約交易時間和成本。
(三)建設全國統一的異地遠程開標、評標、電子競價系統和遠程電子監管系統
依托全國統一建設的電子交易流程、操作規范以及證書交叉互認系統,建立全國統一的異地遠程開標、評標、電子競價系統。依托異地遠程開標、評標,使全國不同地域評審專家就近通過當地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或者家庭個人電腦,即可對全國內任意一個交易中心發起的交易項目進行遠程異地同步電子評審。評審專家在項目評審過程中可通過在線交流系統,對重大疑難問題進行音視頻溝通,系統自動統計匯總評分并形成評審結果,加密后發回交易發起地。遠程異地開標、評標系統最大限度解決了部分地方專家庫專業門類不全、人數少、部分領域專家水平不高等問題,在該評標環節有效防止了不廉潔行為發生。異地遠程電子競價系統可以使得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通過當地交易中心或個人電腦,參與全國范圍內的土地使用權、礦業權出讓等交易活動。異地遠程電子競價系統將最廣泛的吸納投標人參與競爭,最大程度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從而降低社會成本,提高政府資產收益率,更有效的防范了侵吞國有資產等腐敗問題。
實施遠程電子監督系統,可以在線受理投訴、交易事項備案、輔助決策分析、遠程異地監控等功能,為各級行政監督和綜合監管部門適時對交易項目進行遠程智能化跟蹤和監管提供了電子通道。根據工作需要,各行業監管部門的不同權限的監督人員可實時遠程調看權限內全國各交易中心的交易現場音視頻資料,第一時間掌控交易運行情況,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使監督方式更加快捷、科學,實現了公共資源交易由傳統監督向智能化監督的轉變,有效規范了參與交易各方行為。
(四)建設全國統一的數據發布、采集、分析
建設國家“云交易大數據平臺”,通過統一的信息發布系統,實現全國交易信息統一發布,打破行業壁壘,將全國各省、市、縣三級交易中心的數據庫與國家“云交易大數據平臺”接軌,與全國各交易平臺、法定的交易公告媒介實現對接聯動,匯集和發布各類招標(采購)公告、中標結果公示、交易企業注冊的基本信息、企業參與交易活動的誠信信息等交易信息。在當今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之下,互聯網技術正以難以想象的速度迅猛發展,在交易信息統一發布下,移動終端作為載體,為市場主體及時了解公共資源交易信息提供了便捷方式。通過交易過程全程記錄,讓公共資源交易工作處于大數據的控制和排查之下,從而實現大數據存儲與云計算分析。
(五)開發建設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微信、微博、微門戶及手機軟件(APP)應用一體的手機(終端)平臺
當前移動終端,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和各種APP廣泛的應用,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隨心所欲的利用手機可在任何有網絡的地方及時獲得資訊、辦公和娛樂。開發建設全國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微信、微博、微門戶及手機軟件(APP)應用一體的手機(終端)平臺,可以使參與各方更快捷更方便的獲得實時信息,以及受理業務、答疑、全民監督、對公共服務評價等。可實現市場各方24小時參與公共資源交易活動,不再受地域和工作時間的限制。
三、全程風險防控,依法依規交易
根據《招投標法》《政府采購法》《電子招投標辦法》《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制定全國統一的監管和服務準則,實現對交易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監管。一是通過交易平臺實現各行業主管部門對公共資源交易的信息發布、報名、投標、專家抽取、異地評標、公示等全過程實時遠程監督和大數據分析預警,促進交易各方依法依規參與交易。二是全程記錄各個交易環節信息和數據,利用現代云計算分析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防范和取證串標、圍標行為,打擊各類違法違紀。三是規范全國統一的數字證書、專家評標勞務補助等費用標準,降低市場各方成本,防止出現價格壟斷等損害市場主體行為。
當前實施整合創新全國互聯互通的公共資源交易平臺的條件逐漸成熟,并且實施“端+網+云”的全程電子化對于公共資源交易的公開、公平、公正、高效、便捷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能有效遏制腐敗現象和違法違規行為,提高公共行政水平,它既是市場的需要也是時代改革發展的趨勢。要實施全國互聯互通的電子化公共資源交易,要從上述的建設環節中層層遞進,有條不紊,注重頂層設計,提前謀劃,規范統一的切實發揮現代化電子技術在公共資源交易中的有益作用。從而實現更加陽光、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的公共資源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