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虹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與深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逐漸升華至生活化,要求教育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養社會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心理發展。因此,將圍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展開討論,將貼近生活實際的素材融入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
關鍵詞: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意義;策略
思想品德教育可以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使學生的認知、行為和修養都有一定的提升。小學生在整個教育體系中是一個不斷發展和成長的個體,那么思想品德教育就是他們成長的推動力。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中,要求思想品德知識與社會生活實際相聯系,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強思想品德教育的實用性。
一、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內涵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生活即是教育。”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在實際教育過程中,要注重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所以,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就是指教育者要在對小學生實施思想品德教育的活動中,將生活中的實例融入教學中,使得教學形象更加生動,從而不斷地引起學生對思想品德的思考,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精神。
小學生的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內涵即是要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緊密聯系,從而促使小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公民。在整個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明確小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小學生的課堂作用。除此之外,要明確小學生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現實意義
1.有利于培養社會型人才
從近些年的歷史發展來看,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發生著變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國的發展與社會主義高級階段仍有一定的差距,仍然需要我們不斷地努力。在小學生的教育過程中,生活化的教育可以與學生自身的生活情境相聯系,從而使學生更容易掌握思想品德的教學內容,使之擁有較高的道德素質來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
2.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實用性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是整個教育階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一門全新的綜合性課程。小學思想品德課程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的教育課程來增強自身的社會道德認知,從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品質。所以,為了實現這一高目標,思想品德教師就要將教學內容與生活情境相聯系。
3.有利于促進小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發展
小學生不同于初中生,由于年齡比較小,所以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都尚未成熟,對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物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并不能通過自己理性的分析來認識社會行為和社會活動,從而不能正確地判斷現實生活中的道德行為。因此,對小學生進行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具有現實意義的行為,可以對小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從而使小學生正確判斷某些行為是否道德,使小學生成為一個具有高尚道德品質的個體。
三、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策略
1.選擇與小學生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素材
小學思想品德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實現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要注重將教學素材與生活情境相聯系,從而實現小學思想品德生活化教育的目標。例如,在學習“我愛我的班集體”時,教師可以結合山區的教學資源進行舉例,比如,山區的教學資源緊缺,如果出現破環班集體的桌子、凳子或是其他的學習公共設施的情況,學生的學習質量就會嚴重下降。因此,小學生應該學會熱愛自己的班集體,愛惜班集體的點點滴滴,從而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品質。
2.充分發揮社會實踐活動在教學中的作用
教師在進行思想品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不應將教學活動只局限于規定的教學形式,而應多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參加各式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讓學生理解和掌握思想品德教育的學習內容。例如,在學習“說說我們生活的社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附近社區探望孤寡老人。在山區,大部分年輕人都選擇了外出務工,留下了老人和孩子,因此同老人一起聊天,陪老人度過快樂的一天是十分有意義的事情。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了解了尊老敬老是我國傳統的美德,我們要不斷發揚。
3.利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技術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先進的科學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運用。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的教學技術,可以使教材中的文字轉換成圖片、視頻和聲音等多種形式,以生動形象的教學形式將生活中的教學素材與案例展示給學生,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學生的思考。
總而言之,教育即是生活,生活即是教育。在小學思想品德的教育過程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策略,可以為教師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因此,作為一名優秀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師,不僅需要認識到生活化教育的重要意義,還要將生活化教育的理念深入教學活動中。
參考文獻:
蔡振衛.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的生活化教育[J].赤子,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