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廣軍
325600 樂清中學 浙江溫州
【摘 要】本文針對今中西方教育的差異以及中國傳統教育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提出在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并論述了強化問題意識對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發展的意義和在物理課堂中培養和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物理課堂;激活;問題意識
《物理必修2》第五張第六節《探究功與物體速度的關系》,教材的思路是以科學探究為主線,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理解科學的本質。在問題解決中,在已有解決該問題必備知識的前提下,如何激活學生自身的問題意識是教師在有效教學中的研究重點。
什么是“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在認知活動中意識到一些難以解決的、疑慮的實際問題或理論問題時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研究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思維的這種問題性心理品質,稱為問題意識。
一、為什么要提出“在物理課堂中要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位外籍教師在談到中外學生的差異時說:“中國的孩子非常聰明,為什么在課堂上不踴躍提問呢?”由此可見,我國的中學生缺乏問題意識……
其原因是當今西方的教育和中國傳統教育在課堂教學上的不同點。西方教師上課時,問題越上越多,最后留下許多問題讓學生下課考慮而感到高興而中國的傳統教育把學生看作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而不是知識的建構者。在課堂上總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回答問題。教師往往只要求學生學會回答問題,掌握回答問題的方法,而不要求學生學會提出問題,掌握如何提問的方法。
二、激活學生問題意識的方法和策略
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專家組成的我國“中小學生學習與發展”課題組的最新研究發現,從小學到高中,學生在澡堂上主動回答問題的積極性越來越低。調查結果顯示:在課上遇到問題當場主動提問的學生中,小學生占13.3%,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這說明問題意識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培養和激發。
1.突破學生的心理防線,讓學生“敢問”
某位教師在講《光的折射》一節課時,課前教師提問:同學們都知道光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那么你對我們身邊有關光的現象有什么疑問的地方嗎?……
生1:老師,光總是沿直線傳播嗎?
生2:光傳播到水中或玻璃中是怎樣的?
生3:我姐姐說,我們看到當太陽從地平面上升起時其實他在地平面一下。這是問什么呢?
生4:海事蜃樓是怎么形成的呢?
……
教師:同學們都能大膽的提出疑問,這種表現非常好,這說明同學們對我們身邊的現象認真的觀察,積極的思考,既然同學們對光這么好奇,那么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這節課。
從這個案例中的我們發現,學生的求知欲望被打開了,在課堂中積極提出自己想要知道的問題。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筆者認為突破了學生的心里防線,讓學生敢問。主要有以下幾點表現:
(1)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2)合理評價學生的提問。
2.創設情景,誘導學生“會問”
當老師重視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結合學習過程精心設疑,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問個“為什么”、“是什么”、“怎么辦”的時候,思維已被啟動,意識越強烈,思維就越活躍、越深刻。
(1)創設“矛盾”情境,使學生“問”有依托。教學中,筆者發現為學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或是比較豐富,或是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或是以已有經驗為起點,或是較有挑戰性時,非常有利于引起學生的思考。例如在講授“牛頓第一定律”時,教師演示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一:用手輕輕地推小車,車動了,手不推,車馬上停下來。實驗二:用較大的力推小車。車動了,手離開車后,車繼續滑行了一段才停下來。“矛盾”的情景的創設點燃了思維的火焰,強烈的好奇心迫使學生迅速想知道“力和運動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2)創設與“悖論”的情景,學生“問”有途徑。中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與科學家探索科學規律的過程雖然在目標、難度、時間上是不同的,但認知規律上是相似的,我們從科學家“悖論”得到啟示:在中學物理教學中引入“悖論”,可激活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在講解力的合成和分解時,可創設這樣個情景:問學生細棉線下面掛一重物,用一根繩易斷還是用兩根繩易斷?學生感到很好笑,肯定是兩根易斷。教師開始演示,一根提起重物,而兩根夾角逐漸增大時,線斷了!為什么兩根線的效果反而不如一根好呢?學生立即開始質疑。
3.加強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善問”
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困難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證明公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教師要有的“兩個意識”和“四種方法”。①兩個意識。如果說在培養學生“會問”的過程中,老師的“民主意識”和“問題意識”很重要的話,在培養學生“善問”的過程中,這兩個意識同樣重要。②四種方法。這里主要是指教師應做到“授之以漁“,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培養他們質疑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善問”的目的。
(2)因果質疑法。這是常用的質疑方法,他需要每個同學見到一個現象,都要想一想原因,對于所學的每個公式、概念、定理,要知道“是什么“,更要多問幾個“為什么”,“怎么來的”?做到知其所以然。解習題時,不能僅僅滿足一個結果,重要的是解解題的過程、思路、方法等。
(3)比較質疑法。從學生的已有的認知結構出發,通過比較相互關聯或相類似的問題的思路和方法。例如人造地球衛星繞地球作圓周運動,當其軌道半徑增大時,其線速度、周期、動能、引力勢能如何變化?一個氫原子的核外電子繞核運動,當起從低軌道往高軌道躍遷時,他繞核運動的線速度、周期、動能、引力勢能如何變化?
(4)逆向質疑法。正面的問題反過來問又怎么樣呢?經常讓學生換個角度去思考,必然能提出不同的問題,因此,在教學中可以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的能力,從問題相反的方向探究。例如奧斯特實驗知道“電能生磁”后,進而想到一個反向問題—“磁能生電”嗎?如果可以,又需要怎樣的條件呢?在“內能”的教學中,針對“溫度升高的物體內能增大”,可設問“物體的內能增大時溫度是否升高”,針對“氣體吸熱能對外做功”,可設問“氣體對外做功是否必須吸熱”。
(5)聯系質疑法。找一個現象和另一個現象的外在或內在的聯系,從而揭示事物的變化規律,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深化理解,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例如將速度時提到:速度是位移與時間的比值,表示物體運動的快慢,從而有一個物理量的變化與時間的比值表示這個物理量的變化快慢,到后來學習加速度時學生就很容易理解加速度表示速度變化快慢,功率表示物理做功快慢,電功率表示電流做功快慢。
(6)引導學生從生活中觀察問題、從課堂中發現問題。現實生活中處處充滿著物理知識、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了解生活認識生活,從生活中提煉問題。如雨后的彩虹是如何形成的?水面的油膜為什么是彩色的?
參考文獻:
[1]李冰寬,黃艷娜,潘依波.讓問題充滿課堂.物理教師,2008(3).
[2]黃皓燕.物理教學中學問題意識的培養.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6:1-2.
[3]姜立東.有案例談課堂教學應該避免的幾類教學形式.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8(8).
[4]張大均.教育心里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