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柱
忻州市第一職業中學校
【摘 要】“哲學與人生”通過具體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了最簡單易學的哲學知識,從而發揮了育人功能,使學生可以結合生活實際來進行學習和探究,促進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和品質。本文主要探究了“哲學與人生”對中職學生德育水平提高的幫助,促進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哲學與人生;德育水平;中職學生
宋代陸英在殿試臨場作文《律法教化之至論》強調提出:“以德教化于民,以法約束于民”的治國思想。胡錦濤總書記提出“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目前人們倡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強調了道德對于人以及國家的發展的重要性。為了把中職學生培養成為遵紀守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抓好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內容,對學生滲透德育知識,全面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
一、使學生明德,展現出高尚道德
教師在“哲學與人生”中對學生進行教育,會使學生認識到基礎的文明道德,基本的社會責任,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團隊精神等。通過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的教育會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及社會主義思想,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理解,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學生的道德高尚了,就會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面對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能夠以國家的利益為重,提高自己的認識。現實是殘酷的,理想是美好的,當理想與現實不相配的時候,學生要是有了很高的道德品質就會認識得到,自己應該為社會做貢獻,個人理想應該服從社會理想,進而端正學生的理想態度,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二、使學生修養,具有良好的品質
通過對于“哲學與人生”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道德標準和行為規范,自覺樹立科學的理想,進而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品質和高尚的道德。學生在生活中和學習中就會注重自己的舉止文明、教室文明和就餐文明等等。在生活中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維護公共秩序,不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展現出一名具有高素質、高修養的學生所具有的品質。
例如在學習《堅持內外因相結合,促進人生發展》時,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內因在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教育學生在人生發展過程中要有理想,有目標,有方向。只有學生有了人生奮斗目標和方向,學生才能夠慢慢地把自己培養成一位高素質、高修養的綜合型人才。同時外因,比如周圍的物質環境,學生接觸到的精神環境以及不同的人員都會對學生的修養和品質有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采用內外因相結合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人生發展,使學生可以逐步地提高認識,內化德育思想,提高道德品質,進而提高自己的行為規范,成為具有高素質和高品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使學生感恩,關注他人的付出
在學生的生活中,學生需要感謝的人很多,家長、教師、朋友、社會等等,通過對于“哲學與人生”的學習,學生會認識到每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都與他人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不是孤立地生活在社會環境中。所以每一個人都要學會與他人和諧相處,學會與人交往過程中言行適度、舉止得體,能夠感恩他人的付出。例如在學習《用普遍聯系的觀點看待人際關系》時,教師就要教育學生,學生身邊的每一個人都與學生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會影響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學生的成長并不是孤立的,他需要感謝很多人,需要很多的幫助和指導,才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促進學生的成長。所以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要關心他人,認識到身邊人為自己的付出,看到自己與他人之間的聯系,進而提高自己的認識和道德品質。
四、使學生尊師,理解教師的工作
通過對于“哲學與人生”的學習,學生會認識到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教師是學生重要的領路人。教師不僅傳授給學生知識,還對學生進行“傳道”,使學生認識到了成長過程中要有愛國的思想,要學會愛崗敬業,要學會相互團結、奮發圖強和拾金不昧等等。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會慢慢地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也會理解教師對自己的付出。學生有了尊師的意識就會加強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進而規范自己的行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在學習《人生價值貴在奉獻》時,教師就可以以自己為例子,讓學生了解教師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無私奉獻,了解教師的工作。其實,這正是教師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手段和方式。教師要使學生認識到,每一個都有自己的工作崗位,都應該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學會奉獻,學會付出,進而實現人生價值,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
總之,教師在“哲學與人生”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多引導學生,學習并掌握生活中必備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用哲學指導自己的人生實際,人生去體驗哲學,給學生滲透一些道德規范的知識,使學生可以形成正確的理念和認識,進而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在生活中樂觀向上。學生通過學習會提高道德品質,成為社會主義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程寶春.當前高職思想品德教育新取向的探討[J].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07
[2]趙金泉.體驗性教育理論在德育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教師.2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