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闖
摘 要:體育游戲是一種以游戲形式展開的體育教學,在小學田徑教學中有效地運用體育游戲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田徑教學效率。主要分析了小學田徑教學中體育游戲模式的運用,從而使小學田徑教師在田徑教育中可以更好地運用體育游戲模式,從而真正提升小學田徑教學水平。
關鍵詞:小學;田徑教學;體育游戲模式;應用
小學生年齡普遍比較小,是身體發育的非常重要的時期,這時候進行有效的體育田徑訓練對小學生的身體健康成長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這就需要小學田徑教師充分意識到小學田徑教學的重要性,在進行田徑教育時合理地應用體育教學模式,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參與田徑教育課堂的積極性,從而使小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小學田徑教學中體育游戲模式的具體應用如下。
一、明確體育游戲的目的性
小學田徑教學中,體育游戲模式的應用首先需要教師明確體育游戲的目的性,這樣才能幫助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體育游戲的設計,避免盲目地進行體育游戲的設計,導致體育游戲無法發揮其真正的價值。設計體育游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升田徑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愿意融入田徑課堂中并且積極展開各項知識的學習,從而達到讓學生的身體得到鍛煉的目的。另外,體育游戲設計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從而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學習文化課上的一些知識,避免他們由于無法掌握文化課知識而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如果文化課學習壓力過大,不僅不利于他們的身體健康,也不利于他們的心理健康。因此,小學田徑教學中體育游戲設計可以和文化課知識緊密結合,例如,在田徑教育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成語接力的游戲,可以說是成語接龍的體育版本。首先,每一個學生都會被分到一個具有成語的牌子,然后教師命令學生按照體操隊型站好,這時候教師提出一個成語“振奮人心”,這時候拿著以“心”開頭的學生就需要快速地解釋“振奮人心”這個成語的意思,然后再快速地跑到拿著“振奮人心”這個成語的學生的后面,接下來依然按照這個順序展開。在這個游戲過程中,一方面可以讓學生通過跑步鍛煉他們的身體,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小學生對成語的了解,同時在游戲的過程中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注意力以及反應能力。在游戲中如果哪個學生反應較慢,可以對該學生進行小小的懲罰,例如可以讓該學生表演一個小節目,同時也使田徑課堂的氛圍變得非常輕松。
二、體育游戲強度設計要合理
在田徑教育中,教師在進行體育游戲的設計時還需要注意把握游戲的強度,根據學生的實際身體素質情況對游戲進行合理的設計,一定要考慮學生在游戲中的實際體能消耗,因為如果在游戲中學生太累,體力消耗太大,就會使體育游戲的趣味性降低,使學生參與體育課堂的積極性降低。另外,由于男生和女生的身體素質有差別,因此教師在進行游戲設計時可以適當地將男生和女生進行分組,針對男生和女生不同的身體素質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游戲難度設計。例如,女生可以進行一些運動強度比較小的游戲,可以展開一些腦力勞動為主的游戲,而男生因為原本身體素質較好而比較愛運動,有時候自我挑戰欲以及好勝心也比較強,因此可以設置一些強度比較大的競技類游戲。當然,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設計一些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游戲,男、女生之間可以相互幫助、相互學習、共同進步,促使整個班級形成一種團結的氛圍,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三、設計和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的游戲
體育游戲的設計應該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這樣可以讓學生更快地融入游戲中,避免由于學生對游戲出現抵觸,從而導致游戲無法進行的情況的發生。例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以球類為主的模仿游戲,即教師把一些常見的球類運動寫到一張卡片上,例如籃球、足球、乒乓球等,這時候可以分為三組進行比賽,每一組都需要派出一個學生去領取卡片,然后將手里卡片的球類運動模仿出來,讓組內其他學生去猜這個學生模仿的是哪項球類運動,看哪個組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名字猜出來,這樣不僅提升了該游戲的競技性,也鍛煉了組內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默契程度,以及每個學生的反應能力。
四、游戲安全性
任何一個游戲的設計首先需要保證的就是游戲的安全性,因為小學生年齡比較小,自我保護能力不足,如果一個游戲的安全性不足,很有可能導致學生發生意外情況,所以一定要避免具有安全隱患的游戲在田徑課堂中展開。例如,有些學生比較喜歡摔跤游戲,但是教師一定不能設計傳統摔跤游戲,因為在摔跤過程中有很多身體對抗,而學生缺乏一定的保護意識,無法把握自己的力度,很有可能發生身體受到傷害的情況。
綜上所述,小學田徑教學中應用體育游戲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體育的積極性,使他們更快地融入田徑課堂。教師需要意識到體育游戲的重要性,通過對體育游戲合理科學的設置來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使他們可以擁有健康的身體去展開其他知識的學習。
參考文獻:
[1]吳勇,高明.體育游戲在田徑教學中的應用[J].魅力中國,2014(22):226.
[2]朱玲玲.淺析體育游戲在小學田徑教學中的應用[J].青少年體育,2016(11):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