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樂秋
摘 要:教學是一種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教學預設是課前所做的一切準備工作;生成卻是發生在教學過程中,存在于教學現場中,存在于當下的教學情境和此時此刻的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的不定因素。這些是課前教師沒法預設的因素,一旦出現,就需要教師智慧、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并且敢于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進行嘗試。
關鍵詞:英語課堂;預設與生成;契機與利用
一、把握預設與生成的關系,促有效生成
預設與生成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按照預設的教案上Book5 Unit 11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這篇課文。這是第二節課,孩子們剛進入學校的大課間活動,大家興趣盎然,還沒投入到學習中。大部分學生還沒準備好學習用品,我下意識地讓學生邊準備邊進行日常會話。
T:How are you today, children?
Ps:Im ...
此時班上一位學生個性鮮明地打了好幾個噴嚏,引得全班學生哄堂大笑,此狀況擾亂了教學進程。我定了定神,輕輕地走到他身邊,關切地問他:The weather is cold today. You should put on your coat. 因大課間很多學生都脫掉衣服進行跑操和跳繩活動,他們還沒意識到靜下來必須馬上穿上衣服御寒。
二、捕捉“意外”生成資源,促動態生成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者、指引者和鼓勵者”的作用,為“生成性資源”定向導航。記得一次我剛換了新形象,燙了波浪大卷發,一早進入五(1)班上課,剛說了句Good morning, children. 學生一抬頭,全班竟然都樂開了花,有的捂嘴瞇瞇笑,有的大膽地說:“哇,老師的頭發真cool!”被他們一鬧,我臉刷地一下紅了,正想大怒,繼而想到他們習慣了我直發的樣子,乍一見就一驚一乍的,于是我靈機一動,結合Unit9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 的重點句指著我的頭說:Am I beautiful now?How do you think of my hair? 學生興趣盎然,有的說:Yes,its so beautiful. I like it very much. 有的說:Its very strange. I dont like it.
三、及時整改教案,給生成騰出空間,促智慧“結晶”的生成
記得多年前的一次聽課中,曾遇到這樣一位老師,她所上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習“Where are you from? Im from...”句型。在教學完句型后,老師讓學生進行自由問答練習。學生依次用已學國家的名稱進行著替換練習。這時,忽然有一個學生在回答同桌的提問時做出了與眾不同地回答:“Im from Sichuan, China.”作為聽課者,我向那位小學生投去了贊許的目光。他的回答不僅表明這是一個愛學習的好孩子,他的知識已經超越了課本,答案詳細明了,還弄懂了先小地方后大地方這樣的用法。
這時令我沒有想到的是,老師只淡淡地說了一句:“先坐下吧,Sichuan那些地名,不是我們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孩子一臉的自信立馬被一臉的茫然所替代,我注意到一節課下來他再也沒有舉手回答任何問題。
教師過分地依賴原本并不合理的預設,不僅無情地傷害了一顆無辜的童心,更使得自己的課堂因錯失生成良機而黯然失色。這樣的事例,我們不難看出,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把學生看作是教學對象,還要看作是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擔當的角色,不僅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對話的“提問者”、紀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課堂教學中呈現信息的“重組者”。正是由于在實際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會生成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對知識的理解,也將會生成各種各樣的問題,勢必要求教師必須對課堂中出現的各種情況和問題及時調整自己的預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內在情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
四、把握契機與利用,促探究欲望的生成
在教學五年級Module 4 Unit8 Lets have both 食物時,我們常吃的常見的食物 rice, noodle, bread, dumpling, vegetable, meat等都出現在教材上,還有學生愛吃的chips, hamburger, sandwich, chocolate等,這些都引起了學生的興趣,當我問到: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main course? 時,一位個子小的女孩子答出了好多課本沒出現的食物單詞,I usually have potatos, carrots , onions, aborigine, meat and fish. 剎那間,同學們都羨慕地豎起大拇指說:“你好厲害啊。”“How can you know more?” 我關切地問?!袄蠋?,我是從詞典知道的?!薄袄蠋?,我也知道watercress 西洋菜,sweet corn玉米,我是從網上看到的”……班上一下子像炸開鍋的螞蟻,氣氛雀躍起來了?!班培?,這不是擴充、延伸課本知識的好機會嗎?”我豁然開朗,馬上拍拍手,讓討論的學生安靜下來:“同學們,因為課本的篇幅有限,我們學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如果你想知道更多的英語食物,回家后想辦法查一查、問一問、寫一寫,明天咱們來個食物大匯總。現在,我們圍繞重點句What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starter/ main course/ dessert?進行交流”。課也因此有序地進行著。課后,我設計了一個精美的食物匯總表張貼在教室里,由學生在相應食物下填寫查到的單詞。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探究欲望得到了有效激發。第二天中午,匯總表已被學生填得滿滿的,當老師問及表中內容時,學生那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這樣的解決方法,既不曾削弱教學過程因預設而呈現的精彩,又在問題出現時隨機生成探究的欲望,使知識教授于課內,拓展延伸于課外。同時也展示了教師的教育智慧,教師巧妙地把“球”踢給了學生,在引發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激活了他們的思維,學生通過相互交流,所得信息遠遠超過教材資源。對這樣的“生成資源”,教師要經常性地將學生的學習引申甚至延伸到實際生活中,讓他們自己去拓展、去探索,走進無比廣闊的英語學習天地。
關注和利用課堂教學中可能被忽視的而對課堂教學十分有利的情景,提高動態教學資源的利用率,為真實的語言交際服務。這樣,在“生成”過程中就能夠釋放出師生的生命活力,閃耀智慧的光芒,弘揚個性的靈光。我們要尊重孩子的智慧,呵護孩子的思維火花,讓“知識超越教材”,讓“教學超越課堂”,讓“生成”之花在課堂的每一個角落里悄然綻放,讓英語課堂演繹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