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碧文
【案例背景】
新一套數學義務教育教科書已經全面走進我們的數學課堂,在使用和探索中,老師們感受到新教材的風格和特色更加鮮明,結構更為科學合理。但同時也給老師們帶來了困惑,在平時學校的教學研討中,總會聽到:“新教材很不好教:課本習題難度大、類型單一、計算數字偏大、學生不愿意算……”諸如此類的埋怨聲、訴苦聲。如何使用新教材,才能使教者輕松、學者愉快呢?前段時間,從城區到我們學校置換的鐘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工程問題》的磨課活動,鐘老師的三次上課,一次比一次精彩。她給了我一個啟示:精彩課堂源于靈活運用教材。
【第一次上課片段】
一、復習導入
1.老師介紹什么是“工程問題”。
2.完成復習題(出示主題圖)。
■
分析與解答:
(1)甲隊每天修多少千米?
(2)乙隊每天修多少千米?
(3)兩隊合修,每天修多少千米?
(4)兩隊合修,多少天修完?
二、探究新知
改編復習題為例題:把“這條道路長24千米”中的“長24千米”去掉。
鐘老師在設計安排這道例題的呈現時,抓準了知識的起點,通過改編例題引入新課,降低難度,水到渠成,這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設計。用這份設計她進行了第一次試教,一節課下來,結果卻出乎意料。絕大部分學生對■、■表示沒有什么理解,層層推進的教學環節也無法開展下去。課后我們級的老師重新考慮教學設計,最后結合學生實際,決定修改復習題和例題,再上一次。
【第二次上課片段】
一、復習導入
介紹“工程問題”。
二、復習鋪墊
1.分析與解答
一段公路
(1)甲隊單獨修3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幾分之幾?
(2)乙隊單獨修6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幾分之幾?
(3)兩隊合修,平均每天修幾分之幾?
(4)每天修這段路的■,幾天可以修完?
2.整合復習題
出示主題圖:見上圖。
3.改編復習題
把“這條道路長24千米”中的“長24千米”去掉。
第二次上,課堂上增加了一些分步計算的題目,課堂效果比第一次好,但還是有不少學生對于用“1”表示工作總量、■+■表示工作效率難以理解,以至于后面的練習很多學生都較難完成。針對這種情況,鐘老師又重新調整了設計,再上一次。
【第三次上課片段】
一、復習導入
二、復習鋪墊
口答
1.一段公路30千米
(1)甲隊單獨修3天修完,每天修多少千米?
(2)乙隊單獨修2天修完,每天修多少千米?
(3)兩隊合修,平均每天修多少千米?
(4)兩隊合修,幾天可以修完?
2.一段公路
(1)甲隊單獨修3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幾分之幾?
(2)乙隊單獨修6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幾分之幾?
(3)兩隊合修,平均每天修幾分之幾?
(4)每天修這段路的,幾天可以修完?
3.整合復習題
出示主題圖:見上圖。
4.改編復習題
把“這條道路長24千米”中的“長24千米”去掉,變成例題。
鐘老師在第三次的教學設計中,增加了一道給出具體工作總量的口答題,讓學生理解工程問題里三個量之間的關系,然后再從具體到抽象,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一節課下來效果很好。
【案例反思】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對教材的再創造,集中表現在:能根據所教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貼切的教學素材和教學流程,準確地體現基本理念和課程內容規定的要求?,F在我們不少教師,特別是老教師過分地依賴教材,把教材作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的備課與上課完全以教材和參考書為依據,這種運用教材的方式大大影響了課堂教學的質量。在工程問題這一知識教學中,鐘老師最后上得如此精彩,是因為教師能根據學生實際,精心研讀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及時調整教學設計,反復推敲“怎么教”,把教材中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把學生認為難學的東西變得容易。
1.調整、改變教材內容,使教學變難為易
現在的新教材與舊教材相比,有很多的優越性,但也有它自己的不足。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靈活地運用教材,適當調整和改變教材中的部分內容,化難為易,讓學生樂學。例如,在“工程問題”這節課中,書本的例題數據是比較大的,對于山區的孩子來說,理解沒有給出具體工作總量的工程問題已經是一個難點,還要經歷繁雜的計算,學生學起來怎會輕松?而鐘老師在這節課中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大膽地調整和改變了教材內容,把例題中的數據由“18天”改為“6天”,把這節課的重心放在了掌握“工程問題”的解答方法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2.認真研讀教材內容,做好新舊知識銜接
要做好新舊知識銜接,首先要求教師準確把握教材,了解知識間的前后聯系,課前做好復習鋪墊,做好知識的引導,使新知與舊知自然地銜接,從而降低學習的難度。“工程問題”原來在舊教材里是以練習題的形式呈現,現在在新教材里卻以例題的方式呈現,而且是沒有給出具體工作總量,這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教師課前如果沒有認真研讀教材,脫離了學生認知基礎直接呈現例題,那學生學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而鐘老師在這節課中用復習題改編例題,既喚起學生對已學知識的認知,又自然地銜接了新知,整節課下來水到渠成。
3.認真研讀教材內容,加強課堂預設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方案是教師對教學過程的“預設”,教學方案的形成依賴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鉆研和再創造,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教學實質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設計一個好的教學方案。這節課經過了兩次的試教、反思、修改,在磨課的過程中發現,學生對沒有給出具體工作總量的工程問題理解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是我們的教學設計出了問題嗎?課后我們重新反復研讀教材,發現不同的生源有著不同的學情,應該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加強課堂預設,靈活運用教材,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以上的實踐與思考,讓我深深體會到,教材是課程資源之一,而不是全部;是教學的重要參考,而不是唯一標準。在教學中,我們應當成為教材的主動使用者和建構者,靈活地使用教材,讓教材發揮更大的作用,使我們的課堂更有效、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