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梅



摘 要:初中學生普遍反應浮力內容的解題方法靈活多變,難以把握.本文通過一些常見題型的舉例、分析,歸納整理了三大類題型的解題方法.
關鍵詞:浮力;解題方法;分析;歸類
浮力內容是學生普遍認為較難的一個部分,究其原因:是這部分內容題型較多,解題依據又靈活多變,學生難以把握.但不管題目怎么變,所涉及的知識點只有那么多,對知識點的歸納整理在本節內容中尤為重要,要讓學生掌握不同題型的考點及解題方法.現對浮力中的常見題型及解題方法進行整理歸類.
1 求浮力的大小
此類題目需要根據題中所給的已知條件求出浮力的大小,初中階段一般離不開以下三種方法:
方法1 利用稱重法:F浮=G-F示
利用此方法求浮力的題目對于學生來說應該是一目了然的,一定已知物體的重力G及浸在液體中后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
例1 由如圖1所示實驗中觀察到的數據,可知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分析 F浮=G-F示=1.96N-0.98N=0.98N
方法2 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被排開液體的重力,即F浮=G排液.
根據這一原理,只要想方設法知道被物體排開液體的重力即求出了物體所受的浮力.此方法的考題就有幾種問法
例2 (1)一個重為5 N的金屬球,浸沒在水中時,排開了3 N的水,則金屬球所受到的浮力為N
分析:根據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 就可直接知道答案為3 N ,但此題可作如下變化:
(2)一個重為5 N的金屬球,浸沒在水中時,排開水的質量為0.3 kg,則金屬球所受到的浮力為N.(g取10N/kg)
分析 利用F浮=G排液=m排g=0.3 kg×10N/kg=3 N
(3)一個重為5 N的金屬球,浸沒在水中時,排開水的體積為0.3×10-3m3,則金屬球所受到的浮力為N.(g取10N/kg)
分析: 利用F浮=G排液=ρ液gV排=1×103kg/m3×10N/kg×0.3×10-3m3=3 N
方法3 利用浮沉情況:漂浮:F浮=G物; 懸浮:F浮=G物
此方法的前提條件是物體漂浮或懸浮
例3 一個重為5 N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其所受浮力為N.
分析:因為漂浮,所以F浮=G物=5N
下面再來看一例題:
例4 (1)一個重為5N,體積為0.6dm3的物體,放入足夠多的水中,在水中靜止時所受的浮力為N.(g取10N/kg)
學生易犯的錯誤是將題中的0.6dm3誤認為是V排直接代入F浮=G排液=ρ液gV排來求出浮力,答案是錯誤的,若題目稍作改變,變為:
(2)一個重為5N,體積為0.4dm3的物體,放入足夠多的水中,在水中靜止時所受的浮力為N.(g取10N/kg)
學生還是將0.4dm3認為是V排代入F浮=G排液=ρ液gV排來求出浮力,答案又是正確的.相同的題型完全不同的解法,這讓學生很困惑,要解決這個困惑,先要搞清楚V物不一定就是V排,V排=V物的前提條件是物體要浸沒.
回到例4,該物體在水中靜止時的情況不確定,有三種可能,如圖2:
若是(a)漂浮,則V排≠V物,在利用方法2中的F浮=G排液=ρ液gV排就遇到一個難題——V排是未知的,因此,此方法就求不出浮力的大小.則此時就只能用方法3:浮沉情況來解.過程為:因為漂浮,所以F浮=G物.
若是(b)懸浮,則當然可用方法3,過程為:因為懸浮,所以F浮=G物.因為懸浮屬于浸沒,即V排=V物,所以也可用方法2中的F浮=G排液=ρ液gV排求出浮力.
若是(c)沉底,屬于浸沒,即V排=V物,則用方法2中的F浮=G排液=ρ液gV排來求浮力.
因此,在例4中,要先搞清楚物體在水中靜止時的情況,那如何來判斷物體在水中靜止時的情況呢?方法有兩種:
方法(1):比較ρ物和ρ液
若ρ物<ρ液,靜止時漂浮;
若ρ物=ρ液,靜止時懸浮;
若ρ物>ρ液,靜止時沉底.
方法(2):比較浸沒時的F浮和G物
若浸沒時F浮> G物,放手后必定上浮,則靜止時漂浮;
若浸沒時F浮= G物,放手后必定不動,則靜止時懸浮;
若浸沒時F浮< G物,放手后必定下沉,則靜止時沉底.
例4(1)中,根據ρ物=m 物/ V物=0.5kg/(0.6×10-3m3)≈0.83×103kg/m3<ρ水或用浸沒時F浮=ρ水gV排=1×103kg/m3×10N/kg×0.6×10-3m3=6N> G物,可知物體在水中靜止時是漂浮的,因此應利用方法3:因為漂浮,所以F浮= G物=5N.(此時物體已有部分露出水面,因此浮力不再是浸沒時的6N)
而(2)中用同樣方法可知物體在水中靜止時是沉底的,可知V排=V物=0.4dm3,
因此應利用方法2中的F浮=G排液=ρ水gV排=1×103kg/m3×10N/kg×0.4×10-3m3=4N
總結:方法2的根本是要知道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等于排開液體的重力.例2中三種題型實質是一樣的,都是求出排開液體的重力,只是所給的已知量不同而已.在利用F浮=G排液=ρ水gV排 來求浮力時,前提是要知道V排,學生易把V物當作V排,而這兩者相等是有條件的——物體浸沒.而方法3的前提條件是要知道物體是懸浮或漂浮.在用以上兩種方法求浮力大小時,有時需要確定物體的浮沉情況后才能確定具體用哪一種方法,這是求浮力大小的難點之一.
2 測浮力
若理解了計算浮力大小的方法,此類問題就不難掌握了,把它歸結為如下兩種方法:
方法1 稱重法 F浮=G-F示
分析:先測出物體的重力G,再讀出將物體浸在液體中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F示,便可知道物體所受的浮力 .(主要測量器材:彈簧測力計 )
方法2 排水法
分析:此方法的依據還是阿基米德原理,想方設法測出被物體排開水的重力.根據所給的測量器材,具體有以下三種方法:
(1) 測出排開水的重力G排液,則F浮=G排液 (測量器材:彈簧測力計)
(2) 測出排開水的質量m排,則F浮=m排g (測量器材:天平)
(3) 測出排開水的體積V排,則F浮=ρ水gV排 (測量器材:量筒)
3 利用浮力測算物體的密度
分析:要知道物體的密度,關鍵是要測出物體的質量m物和物體的體積V 物,
此類問題能和浮力聯系起來的依據是:(1)測V物轉化為測V 排(前提是物體能浸沒),進而轉化為測F浮算V 排;(2)測出G物便可算m物,而測G物可轉化為測F浮(前提是物體漂浮或懸浮時F浮=G物).
3.1 測下沉物體的密度 (主要器材:彈簧測力計、燒杯、水)
(1)測物體重力G物,算出m物=G物/g
(2)利用稱重法浸沒在水中的浮力F浮=G-F示,算出V 排=F浮/ρ水g也就知道了V 物(因為浸沒時V排=V物).
3.2 測漂浮物體的密度(主要器材:量筒或量杯、水)
(1)用量筒測出漂浮時的V 排,根據F浮=ρ水gV排算出浮力,也就知道了G物(因為漂浮時F浮=G物),便可算出m物=G物/g
(2)用量筒測出將物體浸沒時的V ′排即V物(因為浸沒時V排=V物)
(3)對于懸浮物體(方法同2)
4 比較浮力的大小(或判斷浮力的變化)
此類問題對學生來說也是一個難點,下面通過幾個例題來分析并歸納解此類題目的方法.
例5 輪船從長江駛入大海,所受的浮力(變大/變小/不變).
分析:學生往往會根據影響浮力的兩個因素ρ液和V排,認為ρ液變大了,輪船所受浮力變大.問題在于忽略了另一個因素V排的變化,而輪船從長江駛入大海船身會浮出更多一些,就像漂浮在鹽水中的雞蛋,繼續加鹽,雞蛋會向上浮得更多一樣,此時V排減小了,因此根據浮力的兩個影響因素ρ液和V排就無法判斷,而是根據輪船始終是漂浮的得出浮力等始終于重力,因此從長江駛入大海,輪船所受的浮力不變.
例6 (1)體積相等的a、b、c三個物體在水中靜止時的情況如圖3所示,比較它們所受的
浮力大小Fa Fb Fc
(2)質量相等的a、b、c三個物體在水中靜止時的情況如圖所示,比較它們所受的
浮力大小Fa Fb Fc
分析:學生在解此類問題時首先會受“浮力大于重力時,物體上浮”這一結論的影響,誘發一個錯誤的想法:認為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所受浮力會大于下沉物體所受的浮力,但最根本的還是沒有掌握解此類題目的方法.
(1)中給出的條件是體積相等,那結合圖便可知V排a < V排b = V排c,而ρ液又是相同的,故結論是:Fa (2)中給出的條件是質量相等(即Ga=Gb=Gc),而V排的情況無法比較,只能結合圖中的浮沉情況可知Fa=Ga ;Fb=Gb; Fc Fa=Fb>Fc 總結:此類題目還是圍繞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液=ρ液gV排得出影響浮力的兩個因素ρ液和V排及浮沉情況:若漂浮或懸浮,則F浮= G物;若沉底,則F浮< G物這兩個知識點來解題. 綜上所述,在解決以上四大類浮力題時,萬變不離其宗,都圍繞了阿基米德原理及浮沉情況,抓住這兩條主線是解決浮力知識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