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鹽生++杜奕欣
摘要:留守兒童問題已經成為比較突出的社會問題。本文分析了留守兒童在生存狀況、心理健康狀況、學習狀況、行為習慣狀況等方面常見的問題,提出了基于市場機制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策略,要求在留守兒童比較集中的地方建立托管中心,并對托管中心的軟硬件建設及相關托管活動內容作出了明確要求。
關鍵詞: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市場機制;服務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02
一、什么是農村留守兒童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含義
本課題認為,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持續三個月以上時間長期在外地區,自己卻留在農村老家的不滿十六周歲的兒童。
(二)為什么要這樣定義留守兒童
1.為什么年齡要不滿十六周歲
雖然《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對“兒童”的年齡界定為18周歲以下,但納入課題研究范圍之內的留守兒童應該是心智身體正處于發育早中期,無法自力更生的弱勢群體,幾乎需要外界全面幫助引導成長,所以應該把已經可以自力更生或有較強獨立生存能力的青少年(16周歲以上)排除在留守兒童范圍之外。
2.為什么是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地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老師。這個“第一”,不僅僅指在時間順序上,父母早于學校老師教育引導孩子,而且指在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上,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等對孩子的引導也是第一位的。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幫助有互補性,任一方缺乏,都會對孩子成長產生負面影響。
3.為什么是父母持續在外三個月以上
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物質依靠,更是精神依靠。我們課題組研究發現,有些孩子,他們父母因為工作需要出差,即使是十天半月,孩子在心理上也會認為父母在自己身邊,但父母離開孩子兩三個月之久,孩子就會在心理上認為父母不在自己身邊了。
(三)農村留守兒童是怎樣產生的
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絕大多數是因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市及其他地區轉移,形成農民工流動人口,但受戶籍、教育、升學、醫療、異地生活成本等等壁壘,迫使流動的農民工無法將子女帶在身邊照顧、管理,因此而形成農村留守兒童。
二、農村留守兒童主要問題
(一)生存狀況堪憂
雖然父母外出務工,可以直接增加家庭經濟收入,但無法對孩子直接進行細心照理。大多數留守兒童都是隔代撫養,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擔任臨時監護人,直接負責孩子的成長。老人們往往因為自身文化素質差、精力有限,很容易出現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難以對兒童身體發育成長進行科學合理的飲食營養搭配,同時無法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及衛生習慣,可能導致兒童身體不健康;
2.難以及時發現兒童疾病苗頭,同時缺乏疾病預防措施,可能給兒童健康帶來嚴重后果;
3.存在防護不當、管理不善情況,產生兒童人身安全方面的嚴重后果。
(二)心理健康狀況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是巨大的。父母的價值觀及行為規范,通過長期相處,會潛移默化到孩子身上,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價值觀、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的發展。然而,留守兒童是在缺乏父母直接關愛呵護的環境下成長,這首先容易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陌生人,人際交往能力差;其次,缺乏父母直接關愛呵護,孩子的負面情緒難以得到及時排解,往往會比正常家庭成長的兒童更缺乏信心、更容易焦慮和抑郁,比較容易形成消極的人生觀。再次,留守兒童由于長期和父母分離,得不到足夠關愛,容易孤僻任性、自私冷漠,容易產生叛逆、厭世心理;同時,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直接人生引導,所以比較難以在較小的年齡階段樹立正確的遠大的人生目標。
(三)學習狀況
臨時監護人往往因為自身文化水平低、精力不濟或其他因素,對留守兒童的學習關注度不夠。很多留守兒童的學習狀況令人擔憂,他們對學習和生活缺乏熱情,進取心、自覺性不強,在厭學問題上,留守兒童比正常家庭兒童突出。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兒童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往往只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甚至連老師布置的作業也不能按時完成,自己更是很少主動去預習、復習。
(四)行為習慣狀況
留守兒童比正常家庭兒童行為更具有隨意性,更容易受其他不良少年的唆使而導致品行不端。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的管教及行為塑造,往往自控能力弱,上課容易違反紀律;與同學相處時,容易發生打架斗毆行為。比起正常家庭兒童,留守兒童更容易染上說謊、小偷小摸等惡習;隔代撫養,爺爺奶奶容易溺愛孩子,所以留守兒童花錢無計劃,有錢時大手大腳;爺爺奶奶一般最關注孩子吃飯及安全,缺乏對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塑造,留守兒童更容易沉迷于電視、游戲等不良愛好中,他們往往吃飯睡覺娛樂方面缺乏規律性。
三、基于市場機制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策略
(一)為什么要基于市場機制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
我們先認識一下目前對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非市場化下的主要方法:
1.中小學在校內成立的留守兒童之家,對在校期間的留守兒童進行特殊關懷。
2.由共青團、婦聯、地方工會等組織召集的志愿工作者展開的對假期的留守兒童的關愛工作站。
3.社會組織臨時展開的對留守兒童獻愛心活動。
4.由學校、政府部門或其他社會組織牽線搭橋,建立的留守兒童關愛中心。
以上四種常見方法,在客觀上確實起到了對留守兒童成長的幫助,但卻有很多不足。
首先,可持續性差。對于提供幫助的一方,缺乏持續有效的激勵。很多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因為缺乏持續的人力及物質資金支持,最終這種關愛行為變成了短期行為。
第二,覆蓋面窄。大多數關愛工作站或關愛中心,都建立在城市和中心城鎮,在空間距離上遠離了農村留守兒童,這只能讓少數農村留守兒童受益。
第三,對兒童成長提供幫助的內容有巨大誤區。社會普遍對留守兒童的關愛是基于提供愛心書包、文具、圖書等用具,或者是貧困補貼,普遍缺乏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人格、價值觀、世界觀、行為模式的塑造。
第四,缺乏對兒童成長的合理規劃。目前對留守兒童關愛活動,臨時性、短期性特點較明顯,缺乏在兒童成長長期規劃下的科學有序的關愛。
第五,許多針對留守兒童提供的關愛活動,缺乏與學校、家庭方面的銜接,降低了關愛活動的有效性。
為了實現對留守兒童關愛活動的有效性、可持續性、有序性、關愛內容的合理性、關愛范圍的全覆蓋,完全有必要探索市場機制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策略。
(二)基于市場化機制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策略
1.基于市場機制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策略涉及的重點內容
(1)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服務。僅僅靠學校、靠政府力量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是遠遠不夠的。要有效的、徹底地解決留守兒童成長問題,必須要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對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提供服務。只有引入民間資本,才能有效解決目前在這方面資金不足的問題。
(2)在農村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方建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如果只建在城市或中心城鎮,會減少留守兒童的受益面。將托管中心建立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方,方便留守兒童接受成長幫助。
(3)對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的硬件設施要求。首先,生活設施要齊全,保證孩子吃住沒問題。其次,安全設施要具備,安全隱患要消除。再次,學習及娛樂設施要具備。
(4)對留守兒童托管中心活動內容及質量的要求。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對兒童展開的相關活動,能保證孩子身體健康、能塑造孩子良好的心理屬性、能促進孩子的智力發展、能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
(5)對民間投資人的激勵。要讓投資人有投資回報,如果投資人沒有任何回報,就無法保證對留守兒童服務的持續性。
2.基于市場機制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具體策略
(1)建立由家庭、學校和社會投資人三方合作的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留守兒童托管中心最好設在能提供住宿、其他各種設施比較齊全的學校,這樣既可以方便學校與托管中心的對接,同時可以減少投資人負擔,另外也便于家長、學校及相關政府部門對托管中心工作的考評監督。
(2)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只在假期開展活動。孩子平常在上學期間,有老師對其關愛教育。留守兒童最容易產生問題的時間段是即無老師關注、又無父母關心的假期。留守兒童托管中心適宜在假期開展對孩子的幫助活動。
(3)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的孩子應按年齡段分組或分班級。對低年齡段留守兒童的服務內容應以藝體游戲為主,如:唱歌、跳舞、踢足球、棋牌游戲、兒歌朗誦、講故事、電影欣賞等,主要是讓孩子快樂,培養孩子的樂觀主義世界觀及人際交往能力;同時,盡量通過活動,讓他們融入集體之中,消除他們的孤獨感;通過組織活動,鼓勵孩子盡可能表現自己,消除他們的自卑感;通過集體活動,增加孩子集體主義精神,培養健全人格。對較高年齡段留守兒童,除了組織藝體游戲活動外,還應該輔助以文化教育。
(4)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讓孩子自己動手洗衣服、淘米、洗菜、做飯,培養孩子生存能力及自力更生的內心動力,同時增加孩子成就感。
(5)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規劃和檔案。首先,留守兒童所在學校要對留守兒童登記備案,分類區別對待,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建立留守兒童成長規劃和檔案,同時也可以作為學校與家庭、學校與托管中心、托管中心與家庭共同培育孩子的指南,提高對孩子成長關懷的有效性。
3.基于市場機制下的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解決的注意事項
(1)安全設施及安全措施完善。保證孩子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如果連孩子安全問題都解決不了,其他成長關懷活動就顯得沒有多少價值了。
(2)服務人員的素質要求。直接服務孩子的,應該是在職教師、離退休教師、在校大學生志愿者等較高素質人員。服務人員素質越高,就越能幫助孩子形成正確的生活態度,形成健全人格,從而提高留守兒童綜合素質。
(3)對于出資人及其他提供服務的人員要有合理的經濟補償。
(4)托管中心設施設備及展開的各種活動要接受社會監督。留守兒童托管中心不能為了盈利,減少成本,從而忽視或減少對孩子成長應該提供的服務。通過社會監督,可以促進托管中心對留守兒童成長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促進托管中心良性有序發展。
(5)農村留守兒童托管中心開展活動的資金來源。
①收費。托管中心可以向留守兒童家庭收費,收費多少應參照留守兒童基本的生活成本,而不應該是投資人的盈利目標。因為大多數留守兒童,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好,收費過高,會加重留守兒童家庭經濟負擔,可能會導致父母勒令其輟學或其他負面情況。但完全不收費,又難以保證農村留守兒童托管中心開展活動所需要的經費來源。
②從中小學貧困生補貼中抽出一部分資金或地方財政作出適當資金支持。
③積極尋找社會捐資。農村留守兒童托管中心可以積極跟紅十字、宋慶齡等慈善基金會聯系,取得慈善基金會的支持,同時可以展開積極地向其他社會組織募捐的活動,以及向各界愛心人士個人展開集募資金的活動。要向社會展開募捐,就必須做到托管中心的賬務公開透明、款項支配合理,同時其他方面全面接受社會監督。
參考文獻:
[1]菲利普·科特勒.營銷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
[2]李時椿.創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12).
[3]呂開宇.留守兒童教育與健康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12).
[4]申草泥.給孩子更多的愛[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4(5).
作者簡介:王鹽生(1971-),男,四川南充人,管理學碩士,現為云南大學旅游文化學院經濟管理系講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研究。
基金項目:本論文成果歸屬“云南省教育廳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項目名稱:留守兒童成長服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