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蓉
摘要:文章基于利益相關者視角結合企業價值創造理論分別從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企業內部利益相關者、次要利益相關者和環境管制者四個方面分析了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理,得出企業履行環境責任能夠提升企業價值的結論。
關鍵詞:環境責任;利益相關者;企業價值
中圖分類號:F270;F27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7)012-00-01
一、前言
近年來,由于霧霾天氣、水污染、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的頻繁發生,環境問題成為專家學者及社會公眾關注的重點。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重要主體,在各種社會經濟活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企業的環境責任也自然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重點。近些年,隨著理論研究的開展,利益相關者理論已成為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主要理論范式。因此,本文從利益相關者入手,對企業環境責任的價值創造行為進行分析,以期能夠為環境責任與企業價值關系研究提供進一步的理論支撐,為企業進行環境管理提供理論依據。
二、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對企業價值的影響機理分析
(一)企業價值創造理論
企業的價值創造過程可以分為資源整合、價值增值和利益分配三個步驟(畢楠,2012)。在資源整合階段,企業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將人力物力資源進行整合作為企業價值創造的起點,來吸引供應商、投資者等各利益相關者,使他們把更多資源投入到企業中,增加價值創造的資本;在價值增值階段,企業股東、員工等內部利益相關者進行生產和管理活動,創造原始資本的價值增值;在利益分配階段,通過消費者的購買實現企業的收益,然后將獲取的利潤在股東、員工、政府等各個利益相關者之間進行分配。由此可見,利益相關者參與了企業價值創造的每一個階段。
(二)利益相關者理論
企業的本質是與各利益相關方所形成的一系列多邊契約。弗里曼提出利益相關者是一系列與企業有關的活動方,包括管理者、員工、客戶以及政府等。Buysse根據對企業進行環境決策影響程度的不同將利益相關者分為四類,分別為以消費者和投資者為主的外部主要利益相關者、以股東和員工為主的內部主要利益相關者、以媒體為主的次要利益相關者以及以政府為主的環境管制者。企業承擔環境責任需要通過各利益相關方對企業行為作出反應之后才能創造出企業價值,那么企業承擔環境責任是如何影響各利益相關方的決策進而影響企業價值的呢?
1.外部主要利益相關者
消費者是企業最主要的外部利益相關者,他們作為企業產品面向市場的仲裁者,只有他們實現了購買行為,才能使企業價值得以實現。企業履行環境責任對消費者的影響一方面直接體現在消費者對其產品或服務的信任中,能夠提升消費者的重復購買頻率;另一方面,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時能夠形成聲譽優勢,企業又利用該優勢重新構建其運營和盈利模式,進行有利于聲譽提升的戰略選擇,進而構建企業的競爭優勢,實現企業價值。
2.內部主要利益相關者
企業內部的利益相關者主要包括股東和員工,企業利益直接決定他們的自身利益。社會認同理論認為,個人對自我的社會分類可能基于多種因素,包括他們所在的工作的單位、參加的社團、所處的社區等,這些社會范疇內的成員關系會影響個人的自我概念。員工對企業價值觀的認同會影響他們的工作態度,因此,企業的社會責任活動能夠影響員工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影響其工作效率。
3.次要利益相關者
通常來說,企業的員工和股東等內部主要利益相關者比消費者、政府等其他利益相關者掌握了更多關于企業的情況。企業與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使得利益相關者很難了解企業的真實情況,進而在購買產品和進行投資的過程中難以作出更加合理的決策。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各利益相關者會更加依賴第三方媒體報道的信息。
媒體作為企業的次要利益相關者,一方面,媒體的正面報道有利于提升公司的形象和聲譽,有效降低進行品牌宣傳的交易費用;另一方面,媒體的負面報道會使消費者抵制企業的產品,而且也會使其他利益相關者對企業實施懲罰性措施。所以,企業在媒體和輿論的監督下會采取一系列正面積極的措施承擔環境責任作為回應,通過媒體報道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行為使各利益相關者更加信賴企業,使企業聲譽資本轉化為企業價值。
4.環境管制者
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特殊國情下,政府及相關部門不僅作為環保法律法規的制定者和監督者,促使企業承擔環境責任的重要強制性壓力,而且也是綠色消費市場的重要支持者和參與者。一方面,企業積極地履行環境責任能夠有效地改善和加強與政府的關系,得到更多的支持,從而減少與政府間的交易費用。另一方面,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可以減少由于環境績效不高可能給企業帶來的制裁與處罰,同時也減少了由于環境事故和訴訟造成的負債和損失,降低企業風險,提升企業價值。
三、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任的建議措施
上文從利益相關者視角出發,分析了企業履行環境責任通過影響各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進而影響企業價值,得出企業積極履行環境責能夠提升企業價值的結論。本文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企業應提升環境責任意識。企業管理者不能片面地將承擔環境責任作為企業的負擔,在進行戰略決策時全面考慮承擔環境責任為企業帶來的長期收益,實現被動承擔責任向主動進行環境管理的轉變。其次,企業作為市場流通的一個環節,既是產品的供應商,又是原材料的消費者。作為供應商,企業在生產管理環節應注重對環保設施的投入,以生產更符合消費者偏愛的環保產品;作為消費者,企業也應增加對環保材料的采購,積極支持上游供應商的環保決策。最后,環境管制者應加大對積極承擔環境責任的企業的鼓勵,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生產,制定優惠補貼政策,以實現國家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美好愿景。
參考文獻:
[1]畢楠.企業社會責任價值創造的驅動因素與作用機理研究[J].當代經濟研究,2012,7:50-56.
[2]陳晶璞,李艷萍.媒體關注度視角的環境績效與財務績效關系研究——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財會通訊,2014,9:106-108.
[3]姜濤.企業社會責任、利益相關者響應與企業價值——基于投資者與消費者視角[D].南京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