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寧
[摘要]: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在提高森林質量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隨著農業科技水平的發展,森林病蟲害防治技術也取得了飛躍式的發展,生物防治技術是其中一種新興的防治技術。本文指出了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地規避化學防治帶來的危害,具有一定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基于此,以生物防治技術作為對象,闡述了其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具體應用,以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病蟲害防治;生物防治技術;應用
1、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生物防治技術分析
當前我國在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所采取的方法主要是化學方法防治。化學藥物很容易導致人畜及野生動物中毒,不僅對森林資源造成不必要的污染,而且還可能對森林的整體環境帶來不可忽視的破壞作用,所以針對當前森林防治工作的具體現狀,在森林資源的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加強生物防治技術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某些生物之間的克制關系或生物的代謝產物,從而起到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危害的目的。與傳統的化學防治方法相比生物防治技術的優勢在于不僅不會對人畜、植物造成傷害,不會對自然環境產生污染,而且可以很好地保護天敵,對森林病蟲害進行長期穩定的防治。
2、生物防治技術在森林病蟲害防治中的具體應用
2.1轉基因技術在林業防治中的運用
轉基因技術近年來也被大眾所知曉,作為一項高新生物技術,它可以從根源上防治蟲害。簡單來講就是通過改變樹木的遺傳性狀,擇選優秀基因的樹苗,從而改良樹種,就實例來講,比如說,蘇云金桿菌內毒素、昆蟲神經毒素,對樹種進行基因轉化,讓樹種本身就具有抗蟲性。基因工程的發展給轉基因樹木的培養帶來了廣闊的前景,各種各樣的改良樹木品種不僅僅抗蟲,在耐寒耐熱生長速度各個方面都可以有很大的提升,這是一種相關部門應該大力扶持的尖端技術,建議增加轉基因技術的研究經費,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去讓它有更好的發展。我國的轉基因技術在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上的運用還是卓有成效的,截止目前,我國已培育了百余種高抗蟲性的優良樹種;雖然說生物技術的不斷進步為林業中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了技術支持,也開始略有成效,但由于公眾輿論對此項技術的理解不夠全面,造成社會大眾一定程度上的誤解,而部分偏遠地區,科學技術落后,對高新技術無法理解乃至不能接受這一類的生物技術,這對開展防治工作產生了不小的障礙。所以相關部門有必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和知識的普及。總的來講,轉基因技術是可以從根本上防治林業蟲害的重要技術手段,利用轉基因技術對林業有害生物進行防治工作前景一片大好。
2.2生物酶技術在森林蟲害防治中的應用
蛋白酶抑制劑在大部分的生物體內都有著一定的含量。這種基因是維持生物體內正常代謝的重要保證,同時也可以很好的抵御各種外來的蛋白水解酶,所以能夠比較好的防治生物體內所造成的損壞。近年來,生物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對于蛋白酶抑制劑的研究工作也越來越廣泛,特別是其抗蟲害方面的作用顯得也更加的突出。一般情況下,蛋白酶的抑制作用在殺蟲工作中可以起到很好的抑制昆蟲腸道蛋白活性的作用,可以對昆蟲的消化系統產生一定的破壞作用,進而使得昆蟲由于缺少一定的氨基酸而沒有辦法正常的生長和發育,最終導致昆蟲的死亡。目前,這種通過蛋白酶來抑制昆蟲生長的方式在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長有著很好的促進作用,正在被廣泛的應用,極大提升了植物的抗蟲害能力,促進了植物的健康生長。
2.3安全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施用中,由于自身特性并不會對人畜身體產生毒副影響,但是如果生物農藥用量和用法不當,同樣會對人畜身體健康產生影響,嚴重情況下可能出現中毒現象。因此,在生物農藥使用中,應該提高藥物施用安全性重視程度,嚴格遵循生物農藥施用標準和要求,在保證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成效的同時,盡可能降低生物農藥帶來的毒副作用。此外,生物農藥的保管工作同樣重要,生物農藥的藥效發揮最佳溫度在25℃~30℃之間,所以,做好農藥的保管工作,有助于生物農藥藥效發揮,提升防治效果。
2.4天敵昆蟲引進方式
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時候,應將治理作為重點,而防患為輔。一旦森林病蟲害爆發,需要盡可能抑制其蔓延,殺滅害蟲。若森林病蟲害尚未爆發,需要針對林區內部有可能存在的蟲害,亦或是以往爆發的病蟲害歷史信息予以深入研究與分析,合理地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防護方案。其中,積極引進病蟲害天敵昆蟲是比較理想的防護方式。而在實際實施的過程中,需要將林區內部的昆蟲種類作為重要基礎,合理地引入以其為主要食物的捕食性昆蟲。與此同時,應當改造林區內部的單純林,形成雜交林,更好地為天敵昆蟲營造生存與繁衍的環境。特別是在害蟲繁殖期間,需要及時引進寄生性昆蟲,達到降低害蟲成活率的目的。另外也可以引進外地天敵昆蟲,使得本地區天敵昆蟲數量與種類不斷增加,盡可能地抑制害蟲數量,有效地實現森林防護的目標。
2.5鳥類防治方式
在對森林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以鳥治蟲的方式達到病蟲害防治的目的,經濟性明顯。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應根據受害林區所具備的特點,合理地引入以此林區害蟲為食的鳥類。與此同時,確保鳥類在林區內部可以迅速繁衍與生長,以捕食的方式實現病蟲害治理的目標。通過鳥類防治森林病蟲害的方式不僅能夠合理地控制森林內部病蟲害,同時也能夠維持森林生態系統的平衡性。
結語:
森林病蟲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要在保護環境前提下,重視天然的自然控制作用,要充分考慮有害生物種群動態及與之相關的環境,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全面提高除治與預防水平的基本方針。除治與預防工作技術性強、難度大、要求高,要在深入了解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的內在規律基礎上,不斷研究出先進除治預防手段,積極引進和推廣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提升除治預防水平,提高除治預防成效并獲得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孫振軍.淺談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J].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12(23):87.
[2]韓新才,黃志農.生物農藥科學使用技術[J].農藥科學與管理,2014,27(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