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家良
摘 要:隨著建筑改造的大規模實踐,近代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也逐漸走上了歷史舞臺,本文首先分析了舊工業建筑遺產的特點,并介紹了國內外優秀的工業建筑及其成功改造實例,對舊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價值作了初步分析和總結,以期待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利用能夠得到廣泛的重視和實踐,使這一城市灰色空間的記憶得以留存。
關鍵詞:舊工業建筑遺產;特點;保護價值
中圖分類號:TU984.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09-0149-01
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更新在歐美等發達國家日趨成熟,在我國也逐漸開展,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改造已經勢在必行。分析明確城市工業建筑遺產的價值,探討工業建筑遺產的改造再利用的優勢及條件。通過上述的分析對工業建筑遺產的改造再利用設計的方法和思想進行了深入探討。
1 舊工業建筑遺產的特點
1.1 建筑低齡化
工業建筑遺產是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城市工業發展的產物,存在的時間不長。我國的工業歷程始于19世紀末,要比英國的工業革命晚150年左右,最初的工業建筑也是在我國被迫對外開放的通商港口城市中由歐洲一些國家的經營者以他們的工業理念,及其本國的建造模式建造的工業廠房,距今也不過幾十年的歷史,因此,與其他紀念性的建筑相比,我國的舊工業建筑遺產則呈現了低齡化特點。
1.2 建筑類型豐富
20世紀前期,發電廠、水廠、煤礦企業、各類機械和設備制造廠及其倉庫、運輸裝備車間等在城市中應運而生。許多工業遺產由于場地條件、資金、技術、建筑師審美觀的不同,使其在體型、建造技術和藝術等方面都有了豐富的變化,對其原貌進行正確的加以識別是非常困難的,因此,就需要我們同時具有建筑藝術和工業美學兩方面的知識才可以做到。然而還有一些形態特殊的構造物如采煤礦井、水塔等具有獨特歷史意義,對其進行保留和再利用,使其很快就成為了當地城區新的地標。
1.3 空間適應性強
由于舊工業結構的特征應運而生了適合巨大機械制造和流水線裝配等生產方式的宏大建筑空間,并且由當時的生產力技術水平和工種特點決定了這種空間的形態。然而現代人居環境情況,恰恰與的這種特有的宏大空間相融合,因此根據各種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可對這種特有的宏大空間進行有效的分隔或加建。同時因巨大的空間本身具有堅固且耐久的主體結構,使其滿足新的使用要求提供了更大方便性與可能性。
2 保護與再利用的價值
(1)文化價值:舊工業建筑曾是某一時期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的代表,是城市發展脈絡的重要環節。舊工業建筑作為重要的人類建設成果,能很好的表現工業文化特征,特別是工業文化的內涵。(2)經濟價值: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具有潛在的巨大經濟價值。不僅能使舊工業建筑重新煥發活力,成為新型產業的載體,同時也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3)社會價值:舊工業建筑的改造再利用必須滿足社會和人的需要,對其改造再利用應符合后工業社會的實際情況,發掘舊工業建筑中的社會價值,保留原有的文化內涵,體現現代科學思想、藝術水平與人的生活方式。(4)環境價值:對于城市中舊工業基地產業的更新,環境污染問題可以有效的減少,環境價值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隨著對舊工業區的更新改造,使舊工業區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比如商業、體育休閑、居住等改建,不但使原來舊工業地區和相關城市區域的發展有了有效的帶動,而且對城市空間形象有了嶄新的變化,同時對環境效益有了良好的創造。
3 舊工業建筑更新再利用的設計方法
由于舊工業建筑原有的空間結構、文化特色、建筑形式及所處環境的不同,并且對其改造在具體實施運作方法上的差異,如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民俗文化,以及在技術手段、觀念及政策等方面的不同,促使在舊工業建筑改造過程中需要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進行改造。
3.1 空間功能的轉換
對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在保留原建筑結構的基礎上,再進行加固和修繕。并要在符合新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對室內空間、組織交通流線、更新設施等進行合理的規劃。比如把廢棄的廠房改建成商業空間或餐飲空間,再者把棄用老車站被改成藝術中心,閑置的倉庫改建成了住宅空間或辦公空間等等。還有把那些成片的舊工業用地轉換成創意產業園、城市公共空間、會展場所等,使舊工業建筑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
3.2 對空間結構進行重組
對舊工業建筑進行空間化整為零或變零為整的空間重組,使其形成能夠適應新功能的空間組合和尺度。對這種空間重組可采用常見的插入夾層、中庭等空間變換手法。由于生產性質的原因舊工業建筑的形態常常沿水平方向機械展開,而中庭是空間組織的有效手段之一,其能夠對空間缺乏變化而顯得比較呆板的情況有所改變,并能夠形成縱橫交錯的、多層次的空間,使建筑內部的公共空間都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時其還能對通風、采光等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比如美國舊金山的一座由倉庫改造的辦公樓,就打破了原來單調的均質空間,其是把建筑的部分樓板進行,形成貫通且豐富變化的中庭空間。把原來單一形態的空間通過中庭的平臺上下交錯而形成空間層次豐富、相互交融、形式多樣的場所。并在原有空間中,運用夾層來增加劃分樓板豎向空間,進而使空間高度、豐富空間層次的目的得到有效的實現。在上海“建境工園”廠房改造設計中,設計者把原有層高為5.4m廠房底層,運用玻璃立方體結構改造成一個辦公空間,同時用鋼結構創造了夾層空間,由于鋼框架與多個玻璃立方體的結合,不同的肌理和質感使之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視覺效果得到充分的體現。
3.3 空間對的比和交融
(1)把室內空間進行整合。對有一定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的舊建筑,可以合理利用廢棄材料等元素,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構建新的設計。既做到了對歷史的尊重,又實現了新穎活潑現代空間的創造。比如對上海蘇州河沿岸倉庫群落的保護和更新設計中,對倉庫粗糙的木紋地板和柱子,以及灰白的墻壁等依然保留著,彰顯了倉庫的古老歷史和歲月的滄桑感。與此同時,對空間內部根據功能的需要,進行了創新改造,明亮落地玻璃窗的使用,不但增加了現代感,而且又使舊建筑重新注入了生命力。(2)對室外形象進行重塑。對舊工業建筑室外形象的重塑,要根據各自的風格特點來定。由于舊工業建筑具有特定的時代風格,其所用的裝飾材料和風格,個性都比較鮮明。對外立面有的采用現代科技和材料進行重新設計,有的則保留了原貌。對能夠代表工業時代符號的煙囪,經改造后已成為自然環境變化的重點,是人類文明自高碳經濟走向低碳經濟的標志,同時也有利的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3)對周邊環境進行整治。通常對舊工業建筑的改造,主要傾向于建筑室內外的形象,而忽略了建筑區域的整體景觀,使整體很不協調。因此,對建筑周圍環境和基礎設施也應當進行有效的創造,把建筑周邊環境特征進行充分利用,比如周邊場地的形狀、綠化等物質因素,及鄰近區域的歷史人文因素等,進行既方便舒適又富有歷史特色的創造,把建筑主體改造后的文化、經濟和生態的價值進行合理的展現,并加強建筑空間的可識別性。
4 結語
舊工業建筑是一個時代的產物,它是城市發展的見證,是歷史文化的延續,也是人們的特殊回憶,更是讓子孫后代客觀、準確的了解父輩祖先那一段不同于后世的生活記憶。舊工業建筑遺產不但關系到現在更關注到未來的城市建設及大眾的文化生活的質量問題。把那些不適合現在城市發展的部分去除,使其變化、改造成一個新的建筑體系,讓舊工業建筑遺產得到質的重生,并實現量的升華。
參考文獻
[1]王旭.面向展覽建筑的舊工業建筑適應性改造研究[D].浙江大學,2013.
[2]尚緒明.舊工業建筑之創意改造研究[J].科技與企業,20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