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
【摘要】:法制化是中國規劃環評所迫切需要的。沒有法制約束的環保事業難以真正運轉。借用環境保護部《關于進一步加強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通知》作結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是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責的重要依據,也是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環境問題日益突出,成為影響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健康的重要問題之一。加強規劃環評工作,避免環境因素考慮不足而導致的生態環境問題,是加強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規劃環評工作;問題;應對策略
1 、當下規劃環評工作常見問題
1.1 缺乏執行主動性
規劃環評主要是展開環境影響的綜合評估,在規劃方面應用廣泛,在規劃宏觀決策中相關性環境做更多的規劃關注。國家有關工作條例中已經明確了規劃環評工作的主體責任單位為國務院、市級以上政府與有關部門,但是環評工作的概念主要是通過環保部門發出。所以,在實際規劃環評工作的執行者上主要集中在環保部門,而其他有關部門則缺乏應有的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積極性與工作動力。由于缺乏有關部門的執行力度,在相關工作的執行、監督等工作上都缺乏嚴密有效的配合,有關條例、規定的執行也缺乏力度,導致工作推進缺乏有效性。
1.2 缺乏及早介入的及時有效性
在規劃環評工作上,無論是在法律層面還是相關規定上,都缺乏應有的決策流程規范,在有關工作中肯定了全程互動的工作原則性,強調了規劃環評要在規劃啟動時期就介入其中,同時與規劃方案有關推進工作做有效融合與輔助,但是實際情況中,規劃環評工作往往滯后于規劃工作的開展,沒有實質性的達到規劃方案的指導完善性作用,沒有依照規劃環評結果做對應的規劃情況調整改善,導致規劃環評無法起到應有的指導功效。在現實操作環節中,規劃環評一般在規劃已經處于報批的時期才開展環評工作執行,或者應付規劃流程來進行形式化的規劃環評書面操作工作,進而導致規劃環評沒有發揮實質性的作用,處于形式化的附庸,沒有起到實質性的功用。
1.3 科學體系支持不足
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是一項系統的工作,面對的規劃也多屬于中長期性規劃,因此在時間與空間上的跨度較大,因此在規劃環評工作的開展上也需要更為宏達的體系支持。該體系中需要涉及環評工作開展的科學技術、方法、流程等各項細化內容相匹配,有效的展現環評工作對環境影響所應有的預測與估算功能。規劃環評工作具體類型的差異會促使其工作中所涉及與重視的環境要素也有較大差異,使用的環評工作方法也有不同。因此,規劃環評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有對應的技術、方法做有效支撐。在當下的規劃環評工作開展中缺乏較為匹配的技術與方法,沒有依據實際情況達到具體問題具體對待,因此引發規劃環評工作缺乏達到準確性效果,預測結果也并不符合實際情況,進而導致環評結論的實際說服能力不足。
1.4 規劃環評與規劃無法有效融合
規劃環評工作最終是服務與規劃,同時也是源于規劃,該工作的開展制度主要運用第三方評價模式處理,因此評價對象具有一定的穩定特點。但是在實際的規劃環評中,評價對象處于一定的變化波動中,規劃對應的編制單位與評價單位無法有效的合作,實際規劃工作的變動調整無法有效的反饋到規劃環評有關部門,而規劃環評所得出的結果也無法有效的發揮指導作用運用到規劃工作中,因此導致兩項工作產生較大的割裂,無法有效融合,進而無法發揮規劃環評的實際價值,其工作的開展質量也相對較低。同時由于評價對象處于變化中,導致環評規劃的工作量顯著提升,呈現出多倍增長的趨勢,進而導致環評工作質量嚴重性下滑。
1.5 規劃環評落實與監管困難
對于規劃環評所得出的結果,相關部門可以進行對應接受運用,也可以采用不接納的狀態,但是對于不接納情況需要提出對應的合理意見與原因。但是在規劃環評結果執行工作上,缺乏應有的落實監督與驗收等嚴格流程,因此對應的各項執行制度缺乏應有的確立,環評落實情況的跟蹤性監督也存在一定難度。對于執行情況與監督狀況都缺乏應有的透明化與開放性,因此導致應有的社會監督力度較為不足。
1.6、缺乏有效指導的環評收費與高質量的環評效果
對于規劃環評相關編制單位缺乏應有的資質標準規定,因此導致缺乏相關經驗的單位涉足到環評工作中,導致環評工作質量無法保證,在一定程度上會干擾規劃環評有關的審查與規劃報批等工作推進,而環保部門缺乏對相關環評單位的考核與懲處。同時在環評經費上沒有科學有效的指導,通常會產生兩種問題:第一種是政府撥款預算缺乏應有標準,進而導致經費支出在執行上存在難度;第二種是環評單位收費過于高昂,相關單位缺乏應有的支付承受力,因此造成相關工作不良問題。
2 、解決規劃環評工作現存問題的策略
2.1及時總結規劃環評的經驗和教訓
作為新興產業的規劃環評事業,缺乏經驗是必然的,也會因此要接受一些教訓。如果沒有失敗,成功的經驗就難以獲得。所以,在工作的過程中對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并吸取失敗的經驗教訓,是使規劃環評工作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方法。在不同規劃方案、包括“零方案”的環境可行性論證比選中,應根據規劃涉及區域及實施規劃方案影響區域的環境功能與相關環保要求,緊密結合規劃的任務、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與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明確的環境目標和評價指標體系,合理進行不同的規劃方案、特別是“零方案”的環境可行性論證。
2.2 變換工作思路由于規劃具有復雜性
所以決定了與之對應的規劃環評必須是靈活的,重視規劃環評編制與規劃編制之間的關系,制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環評要求。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告訴我們,當規劃環評的對象為軟性、宏觀的規劃時,要結合規劃的編制程序,加強對管理程序的控制,選擇適合的技術方法。該工作思路就是過程控制法,過程合理性是該方法的核心。
2.3 提高公眾參與的質量目前規劃
環評對于大多數國民而言是陌生的。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最熟悉和了解的是“環保”這一名詞。規劃環評就是和環保相關的一類產業。國民心中對環保的認同感很高,認為是公益的項目,是表示支持的。但自身參與度不高,認為與自己很遙遠。對此,有關部門要加大宣傳、普及規劃環評知識,使公眾認識到各類規劃與自身的相關性,讓公眾能主動參與對規劃的監督。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群眾對規劃環評的認同感,也有助于培養規劃環評方面的人才。此外,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是宏觀決策層次上的評價,不同于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所以對參加規劃環評的公眾素質具有一定要求,不能和項目環評一樣在大街上隨機發放問卷調,這種參與應以專家、單位和社會團隊為主,參與形式應以聽證會、論證會、座談會為主,發放調查問卷為輔。
2.4 政府加大規劃環評支持力度
規劃環評不應該是私人運作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首先,需要政府號召市民了解、支持規劃環評。其次,需要政府與相關部門單位共同合作,建立、健全規劃環評的審核程序,探索人大、政協和政府環保部門聯合推動劃環評工作的機制;建立健全“規劃與規劃環評”、“規劃環評與項目環評”和“政府主導與公眾參與”三個聯動機制,推進規劃環評成果的落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規劃環評的良性互動局面。再者,需要政府適當的簡政放權,給予環評工作一定的自由發展空間,并協助規劃環評產業制定環境規劃評估標準。并且,尤其需要政府提高對規劃環評產業發展的資金投入。
2.5 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環評法》第31條規定,對于建設項目已經完工而沒有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手續的單位,環保部門只能要求其限期補辦手續;當建設單位逾期不補辦手續時,環保部門可以對其罰款,但最高不能超過20萬元;對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該規定責任主體不明確,適用范圍狹窄、責任偏輕。《規劃環評條例》應當規定對未辦理環境影響評價手續的建設單位直接進行罰款,并增加罰款額度;造成環境損害的要承擔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對單位負責人予以行政處分或行政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對于提供虛假環評報告的,應當追究環評機構及評價專家的法律責任。
結束語
規劃環評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因此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和推進規劃環評工作。規劃環評的缺失隱含巨大的環境風險,我國的規劃環評工作進展緩慢,制度中存在許多問題。為此政府部門必須依法開展規劃環評工作;改革完善現有的規劃環評體制;加快立法,嚴肅執法;建立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制度;加大對違法行為的懲處力度。
【參考文獻】:
[1]王勝利.我國規劃環評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商業時代,2009,20:68-69.
[2]王艷紅,張景騫.規劃環評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J].黑龍江環境通報,2010,02: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