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生
摘要:為了打造一堂高效的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便需要老師準確把握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動態生成,堅持從大處著手,從細節深化,從而促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歷史與社會課程的知識點。本文具體分析優化課堂細節,打造初中歷史與社會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旨在有效提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教學水平。
關鍵詞:歷史與社會;初中;課堂細節
課堂教學過程主要就是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要求學生在認知方面應該逐漸從不懂到懂事,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在情感教育方面應該堅持從不喜歡到喜歡,從不熱愛逐漸過渡到熱愛[1]。因此,為了能夠全面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則不但需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而且還需要從整個歷史與社會課堂的大處著眼,堅持從細節入手,以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好歷史與社會、熱愛歷史與社會。下面著重分析如何從細節入手來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實效性。
一、準確把握教材的細節,預設課堂過程
為了打破傳統的沉悶、枯燥的課堂教學過程便需要老師積極做好課前教學的準備工作,與文本進行深入對話,積極鉆研歷史與社會教材中所蘊含的每一個細節,準確揣摩教材編制者的意圖和情感,以及整個教材內容的結構體系。只有老師與教材文本進行全身心的對話,才能夠引導學生更加深入教材文本,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自主學習,有效拓展初中學生的歷史與社會知識內涵,從而尋得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實效性的源頭活水[2]。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老師的備課過程中,“教師預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在上課之前不但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研讀,而且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設教學過程。其中,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歷史與社會的感情,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全面提升學生的思想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促使學生的性格和行為習慣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這不但是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要求,而且也是全面落實素質教育的重要精神內容。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之前,便需要老師全面綜合的預測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心理反應和學習情況,以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可能會發生的偶然事件,有效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能力水平、情感取向,以便每一堂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能夠在老師的指導下更好的完成提前預設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習《自然環境》中關于“地形多樣”一節內容時,老師在預設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對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全面定位,讓學生明確自己應該學什么,如:結合圖片和文字資料,了解幾種地形的主要特點,知道重要地形單元的名稱。了解亞洲地形的特點和地形類型的分布情況,總結亞洲地形的特點。 其次,老師還應該思考如何進行操作和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針對“地形多樣”一節內容,老師可以在導入新課的時候通過圖片展示,舉例講解五種地形(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的概念[3]。在學生了解了地球上幾種基本的地形之后,再進行承轉過渡,具體學校我們所在的亞洲的主要地形,思考亞洲的地形有什么特點呢?在整個過程中導讀促學的方法,讓學生深入分析這節內容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最后,老師在預設的過程中還應該根據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各個教學環節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合理設計可調整的教學過程,以便對學生進行高效引導。
二、把握“動態生成”的課堂細節,因勢利導
楊再隋先生曾經說過:“忽視細節的教育實踐是非常抽象、非常粗疏、迷茫的”。一堂成功和高效的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需要老師準確把握細節,抓住課堂教學“動態生成”的細節。其中,很多教學細節都是蘊藏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情境之中的,所以為了能夠更好的把握“動態生成”的課堂細節,便需要做到下列幾個方面:
(一)關注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導”的細節,充分發揮老師的指導作用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深化改革的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學生的主體和老師的主導地位。在一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老師的指導作用同樣重要。其中,老師的指導應該始終貫穿于整個教學的全過程中,雖然老師指導在一些教學環節中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而有時一個細節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
例如,在學習《隋唐:開放革新的時代》一課中關于“唐的盛衰”內容時,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的細節中,首先,讓學生思考唐太宗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中“水”和“舟”分別指的是誰?唐太宗從隋朝滅亡的事實中總結了什么教訓?充分反映了唐太宗的怎樣的治國風范?然后,老師再根據學生思考談論的結果進行適當指導。最后,老師再拋出一條思考的主線“唐太宗的新政措施及其作用,尤其是“三省六部制度”和“科舉制度”的優越性;三省六部制度和科舉制度的實施對唐朝的發展和強大所起的作用,以及對中國后世及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钡茸寣W生自由探究。這樣能夠讓學生深入了解這節內容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知識,深化對本節內容的認知。
(二)拓展人文內涵,滲透情感細節
學生為了能夠真正提升自己的學科素養,便需要深入體會歷史與社會學科的人文內涵,只有具備感情才能夠進行全面思考。因此,老師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應該將人文內涵滲透到各個教學細節中。但是,在當前一些歷史與社會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部分老師在進行人文內涵拓展的時候略顯模式化、僵硬化,呈現出到點而不入情的現象,所以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無法深入感受教學內容的情感。因此,這便需要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教學資源,以便能夠合理的將蘊含豐富人文內涵的資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起來。
例如,在學習《民族危機與中國人民的英勇抗爭》一課中關于“鴉片戰爭的烽煙”的內容時,老師在動態生成的教學過程中還可以引入關于《鴉片戰爭》的影視片段,讓學生歸納思考清朝時中國閉關鎖國政策和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以及“為什么人民英雄紀念碑第一幅浮雕選擇虎門銷煙呢?”然后,老師再深入教材內容,拓展人文內涵,讓學生大聲的朗讀:“若鴉片一日不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币员銓W生透過教材細節內容領略歷史人物的風采,真切體驗歷史人物心靈,有效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endprint
(三)注重教學“問”的細節,點燃學生的熱情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的日常教學過程中,提問是老師最常用的一種互動的方式。有效的問題能夠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而部分老師在實際提問的過程中卻很容易忽略一些細節,如問題設置過于簡單,讓問題內容失去了原本的價值;提問的頻率較大,減少了學生自主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時間等。因此,為了從細節入手提高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實效性,便需要老師注重教學“問”的細節,點燃學生的學習激情,觸動學生的情感靈魂。
例如,針對“五四運動”這部分內容,其教學的難點則是讓學生深入理解五四運動爆發的歷史背景和歷史意義,所以老師則可以細化提問環節,巧妙的提出:“在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了哪些正當要求?結局如何?“公理”是否戰勝了“強權”?回顧巴黎和會,學生進一步認識巴黎和會是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弱小民族的利益得不到維護?為什么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到如此不平等對待?通過選擇這樣的提問方法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點,促使學生的思維在瞬間發生碰撞,從而促使教學的難點能夠不攻而破。
三、關注教學“評”的細節
在初中歷史與社會新課程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所以老師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程的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教學“評”的細節,盡量避免采用簡單的:“非常棒、你是對的”等空洞的教學評價,而是應該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合理、準確和精彩的點評,讓教學評價更加具體化,增強教學點評的價值,從而有效提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例如,在學習《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內容時,老師可抽取學生分析“抗日戰爭的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以及抗日戰爭整個時期中的重要戰爭和會議?!比绻麑W生能夠準確的理解抗日戰爭,而老師只是簡單的點評一句:“你理解的很正確”,這樣不但會讓其他學生不以為然,而且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挫傷學生深入探究的激情。但是,如果老師重新換一種評價方法則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如:“你分析的很到位,將中國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中國抗日戰爭對徹底打敗日本帝國主義具有決定性的作用準確的提了出來。”
通過這樣的評價,能夠將這位學生分析的“好”和“好在何處”非常準確巧妙的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明白老師是在認真的傾聽自己分析,有利于為其他同學形成一個正確的引導,從而全面提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實效性。
四、結論
總而言之,細節決定成敗,細節成就美麗。因此,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堅持從大處著眼,從細節入手,將倡導人性化和開放性的新課程改革思想全面融入到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過程中,從而全面提升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的實效性。
參考文獻:
[1] 金俊軍. 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中的價值分析[J]. 赤子(上中旬),2015,(23):340-341.
[2] 王輝榮. 初中《歷史與社會》生成教學有效性及其課例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
[3] 沈毓春,陸曉明,王永生.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進課堂——初中歷史與社會教學策略初探[J]. 中小學德育,2015,(04):61-6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