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軍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中國被稱為詩歌的國度,鑒賞、學習、創作詩歌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也是提升國民文學素養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擔負起神圣的職責,充分發揮學科優勢,深入研究古詩詞教學的方式、方法,引導學生在欣賞與創作詩歌中豐富情感、領悟詩詞藝術魅力、提升文學鑒賞水平。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審美能力;意境
眾所周知,古詩詞語言精練,形象生動、意蘊幽遠。高中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古詩詞對于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塑造學生高尚的品格、豐富學生的內心情感等方面都發揮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為一名高中語文教師,我們應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引領學生把握古詩詞的思想內涵,讓學生在鑒賞與感悟中拓展思維,豐富想象。
一、學會鑒賞,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近年來,高考語文試題對詩詞鑒賞方面的考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考查方式是選擇和判斷,而近些年則是要求學生使用流暢的語言,概括自己對詩詞內容、人物形象、語言表達技能等方面的理解。因此,語文教師在詩詞鑒賞教學時應引導學生深入把握詩詞內涵,切勿使學生囫圇吞棗。
如,高中語文教材收錄的白居易的《長恨歌》。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凰麄兊膼矍楸蛔约横劤傻呐褋y所斷送了。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人物,詩人并不拘泥于歷史,而是借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人們當時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回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回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象,描摹、歌詠出來。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的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又如,在引導學生鑒賞白居易的樂府詩《琵琶行》時,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杰作。全文以人物為線索,既寫琵琶女的身世,又寫詩人的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淪落人“一句上會合。歌女的悲慘遭遇寫的很具體,可算是明線;詩人的感悟滲透在字里行間,隨著琵琶女彈奏的曲子和她身世的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可算是暗線。這一明一暗,一實一虛,使情節波瀾起伏。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抒發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語言美而不浮華,精而不晦澀,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雅俗共賞。
二、注重誦讀,領悟詩歌意境之美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詩歌的意境猶如一件件藝術品,我們不僅會驚嘆它的奇思妙想、華辭麗采、而且會感到情趣高雅,賞心悅目,還可以從那豐厚文化積淀和精湛的語言藝術中汲取營養。語文教師作為教材美的研究者和挖掘者,要用自己的那顆豐潤得到藝術心靈,以獨特的教學藝術,將學生帶入意境美中。誦讀是學生領悟詩歌意境的常見形式。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高中階段的古詩學習也同樣離不開通讀的。誦讀是理解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古詩詞鑒賞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對古詩詞的反復誦讀和理解,學生能夠深入理解詩詞的內涵,從而提升鑒賞水平。
在誦讀中,老師要求學生初讀讀準字音;再讀時,就要富有情感。必要時,教師也可以借助多媒體。在誦讀時要抓住情境特點,語調要富于變化,壯闊的景物要讀得慷慨激昂,清新的景物要讀得流暢安閑,明媚的景物要讀得平緩自如。王維的《山居秋暝》,詩中有明月、松林,傳達出寧靜的意境;有竹喧、蓮動,傳達出喧鬧的意境:整幅畫面清新寧靜而又富有生機。誦讀時,要飽含喜悅,充滿對美的熱烈追求,學生自然會受感染,進入到本詩的意境當中。再如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些意象有形可感,為“斷腸人”的出場營造出一種凄涼的環境氛圍,誦讀時,語速稍舒緩,適當延音?!跋﹃栁飨?,斷腸人在天涯”,把天涯淪落人的凄涼愁苦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誦讀時,音調要低沉,引導學生體味作者感情的宣泄,再現詩歌的凄美之感。
三、仿寫古詩,體會古詩韻律之美
詩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體裁,能在有限的詩行中容納豐富的思想內容,反映多彩的社會人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獨特的藝術形式。而詩歌要能膾炙人口,千古流傳,不但是其獨特的形式藝術,同時也在于其動感的韻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也應鼓勵學生仿寫古詩,進而體會古詩中所蘊含的韻律美。
如在古詩新對練習中,教師要求學生注意以下三點:1.格式,是否與上句對仗工整;2.內容,是否與上句內容相符;3.效果,看表達是否雅且美。
初次做此項練習,可以從熟悉的、簡單的句子入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要求學生對出自己的下句。經過短暫思考,學生對出了下句:“一對白鵝戲碧水”,此聯盡管對仗可以,但效果欠雅;又有“一行蒼樹入云天”,此句雖有氣勢,但與上句境界不符。經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思路逐漸開闊:
“一雙金魚戲青蓮”,略有韻味;
“一潭清水照我顏”,加入了人物;
“一聲吶喊搗黃龍”,把鳴翠柳的兩個黃鸝看作正在歡呼的勝利者,他們還有更大的目標———打入敵人老巢,取得最后的勝利,這樣又加入了故事性。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片青竹訴風情?!?/p>
對于這樣的練習,學生甚感興趣。練習多了,熟能生巧,逐漸掌握了方法,并且還能在句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如給出句子:“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睂洌?/p>
“好壞甭提,靜聽室內書開書合?!?/p>
“沉浮不定,笑談考場時起時落?!?/p>
“勝敗無言,冷對紙上分高分低。”
……
通過類似的練習,學生們既鍛煉了寫作思維又深刻體會到了古詩的平仄、押韻的特點。
總之,詩歌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提高學生文學修養,陶冶學生情操,鍛煉學生表達能力方面均有明顯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充分發揮詩歌教學的引領作用,通過鑒賞、感悟、仿寫等多種途徑引導學生感受文學之美。只有這樣,才能讓古詩詞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參考文獻:
[1]鄭建華.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困境研究《語數外學習(語文教育)》2013年7期
[2]楊彩云.新課改下如何搞好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考試周刊》 2013年55期
[3]李齊.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探討《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3年1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