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均小+夏超娜

(浙江省寧波市第三幼兒園)
摘 要:幼兒的動態造型能力是提高美術表現力的重要組成元素。大班幼兒已能自發地造型和構圖以及簡單的動態造型表現,但是由于對動態中的形象變化感知有限,他們在表現形象更為豐富的動態造型時,還面臨著諸多的困難。在平時幼兒的動態造型教學中也存在較多的弊端與缺失。閱讀繪本和美術都是孩子喜愛的活動,幼兒閱讀的繪本中蘊藏著眾多可借鑒的美術教學資源,其中就包含形象的動態造型元素。依托繪本,發現繪本中蘊藏著的眾多可借鑒的美術教學資源,以此來發展幼兒的動態造型能力,拓展了美術教學的新思路。
關鍵詞:動態造型;大班幼兒;繪本
幼兒美術是一種表達性藝術。美術即語言!在兒童文字和口頭語言還未發展完善的時期,美術作為一種符號語言是兒童表達其對世界的認知、情感的一種最為常用的方式。圖畫書是以圖畫敘事為主的語言教育讀本,里面蘊含著豐富的美術元素。如何把兒童美術活動與圖畫書閱讀結合起來進行有效的整合性學習,從而既發展兒童的美術能力,又加深兒童對圖畫故事的理解。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較為新穎的研究課題。浙江省寧波市第三幼兒園是浙江省一級幼兒園,該園自辦園以來,一直以兒童美術活動的開展為主要特色課程和重點研究課題。自2012年始,該園就對兒童美術活動與圖畫書閱讀活動進行了整合性教育探究。2015年,該園全面、系統地開展的“美術即語言:基于圖畫書閱讀的幼兒表達性美術教育活動的行動研究”作為浙江省年度教育規劃課題正式立項(課題編號:2015sc070)。歷時5年的研究,該園積累了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我們擇其部分課題研究成果以論文方式呈現給大家。旨在拋磚引玉,為兒童美術與圖畫書閱讀的整合教育提供一些新的研究經驗和思路。
一、動態造型對發展幼兒美術能力的作用
所謂“動態造型”,分為兩層含義:一是造型。在美術活動中,造型所起的作用是無法估量的,它是美術活動中重要的組成元素;二是動態。所謂動態,就是形象的運動姿態,捕捉動態的瞬間會讓美術作品更具有靈動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藝術領域目標中指出幼兒要“具有初步的藝術表現與創造能力”,而“動態造型”就是幼兒美術表現與創造能力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元素,它能發展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發揮他們的能動性和創造性。
二、幼兒動態造型能力的分析
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表現形象的簡單動態造型,是大班繪畫教學中的一個重難點,大班幼兒已經能夠自發地造型和構圖,如畫人物的簡單動態,能畫出兩手側平舉、直立著的人物圖像。但是隨著生活經驗的不斷豐富和認知的發展,他們逐漸對自己過多重復呆板的形象表示不滿,產生了試圖表現更具活力的形象的強烈要求,但他們也面臨著諸多困難,例如,對動態中的形象變化感知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動態中某些結構的變化,再加上繪畫技能水平不高,所以在繪畫時,往往是想象和創造力豐富,卻難以用繪畫來表現形象豐富的動態造型,更難以進行動作造型的設計和記錄,這樣就不能在畫面中表達出孩子的真實經驗和想象。
三、動態造型在教學中的缺失
《指南》及《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都指出:“在支持、鼓勵幼兒積極參加各種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的同時,幫助他們提高表現的技能和能力。”為了提高大班幼兒的動態造型能力,我們以往曾采用提供活動教具讓幼兒操作,然后再進行繪畫,但是此種方法產生的弊端就在于:幼兒擺放一種照著繪畫一種,活動過程中更多的還是在模仿,而沒有從真正意義上體驗感受;另外采用的就是觀察實物的活動過程后讓幼兒進行練習,如班級曾經開展過運動人物的動態繪畫,請了幾位小朋友當“小模特”做各種動作造型,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幼兒繪畫時易受到服裝等細節的影響,而且他們也難以將三維空間過渡到平面的表現方法。
四、繪本中的動態造型元素挖掘及實施
《指南》中強調,幼兒藝術教育的內容可選擇那些既有文化內涵,又符合幼兒自身特定的生活經驗、愿望與情趣的作品,也著重提出了各領域的整合教學。閱讀和美術都是孩子喜愛的活動,而繪本即圖畫書,既有文學內涵,又有色彩豐富、形象鮮明的圖畫,畫面中的形象隨著情景的不斷變化而改變著其動態造型,這些都深深地吸引著幼兒,并帶給了他們美的熏陶。發現繪本中蘊藏著的眾多可借鑒的美術教學資源,并依托繪本發展幼兒的動態造型能力,給美術教學帶來鮮活的生機,拓展了美術教學的新思路。
1.選擇合適的繪本,挖掘繪本圖像語言中適合動態造型的元素
要挖掘繪本中的動態造型元素,就必須有目的地選擇一些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繪本,并不是所有的繪本都蘊含著豐富的動態造型元素,因此,對教師來說,選取的繪本要具有動態造型的教育價值,自身首先要了解繪本的動態造型教育價值,能清楚解析;在活動中教師利用繪本這一載體,通過截取其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畫面供幼兒欣賞,在欣賞過程中來發展幼兒的美感;從欣賞中了解或掌握動態造型方面的一些技巧,將從繪本中獲得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幼兒的作品中。如繪本《大腳丫跳芭蕾》,作者埃米·揚用漫畫手法夸張地畫出主人公貝琳達像音符般的黑色發髻、橡皮般的長手、長腿和一雙大腳,幽默地展現芭蕾舞伸展、跳躍的種種姿態,讓畫面充滿了舞動的線條,凸顯了芭蕾優雅的韻律感,繪本中人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塑造千姿百態、形式多樣,非常適合幼兒從中學習人物的動態創作;又如繪本《螞蟻和西瓜》中,通過擬人的方法來表現了當螞蟻看到大西瓜后想盡了各種方法搬運西瓜的情景,從而畫面中呈現了螞蟻搬運西瓜的各種動作,其中包含用頭頂、用手推、合作抬等等動態造型,可以通過此繪本讓幼兒發現改變一下動物的頭、四肢等的位置及關節彎曲程度就會出現不同的動態造型;還有繪本《笨拙的大螃蟹》,在故事里,螃蟹尼尼揮舞著一對大鉗子,樣子看起來憨憨的。尼尼因為覺得自己的大鉗子笨拙而不喜歡,可是最后卻用大鉗子把海藻夾斷,救了好朋友章魚的命,知道了原來自己的大鉗子是那么的有用,繪本中的故事情景深深吸引著幼兒,幼兒也通過故事了解了大螃蟹的不同動態。
2.結合繪本,開展有效的動態造型教學
(1)通過對主體形象的選取,來表現形象的動態造型
在動態造型教學中,大班幼兒對人物動態的把握是一個重點和難點。《大腳丫跳芭蕾》這個繪本中人物跳舞的各種姿態,很適合讓幼兒從中學習人物的動態創作,讓幼兒對人物塑造產生新的想法及興趣。于是我借助繪本《大腳丫跳芭蕾》讓幼兒學習人物的動態創作。在讓幼兒欣賞繪本中貝林達優美舞姿的同時,我也讓幼兒學習模仿主人公的舞姿,從中感受每一個動作和姿勢,為接下來的人物動態塑形做好鋪墊。這些畫面一點一滴地激發著幼兒的創作欲望,同時在欣賞、模仿中讓他們學習了人物的動態變化,并在繪畫表現中進行了體現。另外,繪本中的人物形象和擬人化的動物形象個個充滿活力,讓孩子們以全新的視角去認識周圍的世界。
《指南》中提出:關于藝術領域目標“喜歡欣賞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和作品,喜歡進行藝術活動并大膽表現”,引導我們要“創設條件讓幼兒接觸多種藝術形式和作品,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所以在這個以繪本為載體的美術教學活動中,我不但請幼兒用繪畫的形式表現了人物的各種動態,還請孩子們用剪貼的方式把身體各部分畫下來,然后剪下來進行拼貼創作,這樣孩子們的作品創造的東西更為豐富,他們的人物有的彎曲,有的劈叉,還有的高高跳起,形態各有千秋,很是豐富,繪本畫面的美孩子們都能從中捕捉到并很好地用剪貼的方式將其展現出來。活動最后,我借助繪本故事中舞蹈比賽的情景,讓幼兒以旋轉舞臺的方式展現大家的美術作品,紅色剪紙在白色的背景紙上呈現別樣的視覺效果,再通過畫紙的卷曲呈現立體的展示效果,最后巧妙地借助光線呈現作品奇幻的變化。整個美術創作在畫畫、看看、剪剪、貼貼、再看看的過程中,提升了孩子們的人物動態造型能力,激發了孩子們藝術創意與想象能力。
(2)通過情景的截取,來表現形象的動態造型
大班第二學期開展的繪本課《螞蟻和西瓜》,通過對繪本的了解、分析,再經過班級兩位老師的研討,我們分為7個課時,其中在第四課時選取了繪本中的第15頁(也是封面),引導幼兒觀察畫面中的情境,并討論、想象螞蟻借助工具搬運西瓜的各種動態造型,可以從畫面中看到(詳見圖1、圖2),幼兒表現的螞蟻雖然顯得過于粗糙,但是螞蟻的各種動態造型卻非常生動,如螞蟻彎腰背西瓜、四肢用力攀附西瓜皮向上爬、雙手用力推小車的,還有高高舉起兩只手喊加油的……這些都是幼兒通過用繪畫的方式大膽地對螞蟻動態造型的再創造、再表現。
通過近兩年多的實施開展,班級幼兒對形象的動態造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表現在:①對繪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每次開展類似的美術活動時,不會再出現“老師,我不會畫”的情況。②在自發閱讀繪本時,他們會有意識地去觀察畫面形象的動態造型,并從這些形象的動態造型中猜測故事情節的發展。③會有意識地做生活中的觀察者,如媽媽買來鯽魚養在水盆里時,他們發現鯽魚在游動的過程中需要調頭換方向時,身體有微微的彎曲;幼兒園里養了小蝌蚪,他們每天觀察著蝌蚪的變化,當蝌蚪變成青蛙后,他們發現原來青蛙在起跳的時候四條腿都是彎曲的,但是青蛙在向前跳到最高處的瞬間,四條腿都是蹬的直直的。幼兒這些點滴的變化,都離不開該活動的有效實施。
參考文獻:
[1]高穎.挖掘繪本中的藝術元素,成為幼兒美術教育的有效資源[J].科教導刊,2012(29).
[2]田玉英.淺談繪本圖像中的藝術元素對幼兒美術教育的發展[J].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2012.
[3]田村茂.螞蟻和西瓜[M].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0-07.
[4]佩特·哈群斯.母雞籮絲去散步[M].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01.
注:本文為“美術即語言:基于圖畫書閱讀的幼兒表達性美術教育活動的行動研究”,浙江省年度教育規劃課題正式立項(課題編號:2015sc070)。
編輯 李琴芳